《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作品遴选座谈会纪要

2009-01-18 07:44王丽君
人民音乐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民音乐出版社作曲家出版社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组织的“《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作品遴选座谈会”于2009年8月17日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吴祖强、王立平、赵季平、谭利华、王世光、卞祖善、郭珊、于庆新、宋瑾以及人民音乐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辑。

此次座谈会为推动人民音乐出版社近年推出的品牌系列丛书《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以下简称《曲库》)的长期良性发展,保证《曲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特聘请音乐界有关专家成立了“《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专家委员会”,并在会上为与会的九位专家颁发了聘书。

此次座谈会的中心议题是探讨《曲库》作品的遴选原则。对人民音乐出版社收集的23部参考作品进行讨论,并投票选取约十部作品作为2010年《曲库》的备选曲目。这23部参考作品的介绍和音响资料已在会议召开数天前提供给与会者。

座谈会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杜晓十主持,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发表了讲话。他讲道:作为一家有55年历史的专业音乐出版社,在出版业转企改革的关键时期,尽管面临着市场化运营带来的巨大挑战,人民音乐出版社仍然出于民族和历史的责任感,出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建设,策划和实施了《曲库》这样一个项目,尽管最初承担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风险,然而这个项目不仅产生了的巨大的社会效应,而且还得到了国家、上级主管单位、一些社会机构及音乐家的经济支持。此外,乐谱租赁业务的开展也比预想的要好得多。人民音乐出版社无论在资产状况、图书质量、出书速度以及专业队伍方面都具有实施该项目的优势。因此可以说,《曲库》项目的实施是可以良性运作下去的一项事业,而目前的核心问题则是《曲库》作品的遴选问题。这直接决定着这项事业能否长期良性发展下去。《曲库》最初的遴选相对容易,因为有很多沉淀下来的好作品可供选择。项目实施两年以来,随着作曲家的踊跃推荐,可供选择的作品量越来越大,致使作品遴选变得更加困难。为了保证选曲质量,使真正优秀的作品纳入《曲库》,人民音乐出版社特意聘请了几位音乐界专家成立了“《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都是在音乐界内德高望重的人物,包括指挥家、评论家、理论家以及作曲家。他们都是对中国的交响音乐发展状况非常了解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出版社希望各位专家能就《曲库》项目的运作为出版社献计献策,以使这项事业能够长期良性发展下去。

座谈会上,杜晓十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曲库》自2007年启动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人民音乐出版社在《曲库》作品遴选方面的设想。自2007年以来,《曲库》主要取得了以下五方面的成绩:1.出版总谱27部(包括西洋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作品)。2.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举办交响音乐会四场。3.举办“中国交响音乐发展与传播”学术研讨会两场。4.乐谱租赁业务顺利开展。5.《曲库》中有26部作品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项目,成功输出德国朔特音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在《曲库》作品遴选方面的设想,杜晓十提出了五个方面:创作时间、作曲家、作品的社会认可度、风格和体裁。之后,与会专家也主要围绕着几方面对《曲库》作品的遴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创作时间

《曲库》目前出版的作品主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这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代”的概念应该宽泛一些,产生于1949年以后至80年代这段时期的重要作品也可以考虑收入《曲库》。对此王世光认为,可以把人民音乐出版社以往出版过的老作品进行盘点,考虑哪些还可以纳入《曲库》。对于一些在管弦乐史上有影响的、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有演出效果的、可以向世界展示的作品,应考虑是否纳入《曲库》,或另外建立一个系列。

王立平则提出,《曲库》的名称中“当代”这个概念应该再宽泛一些。他认为《曲库》应该是一套总谱的经典,从中不仅能够找到可以学习的总谱,也能够找到可以演出的总谱。有一些经典的老作品,都可以纳入《曲库》。

二、作曲家

《曲库》目前所选作品的创作者主要以活跃于中国内地的中国籍作曲家为主。对此,于庆新极力倡议收入一些港、澳、台作曲家的优秀作品。赵季平对于庆新提出的增加港澳台作曲家的问题,也非常赞成,认为这是有远见的做法。

另外,有几位专家还提出几位在中国管弦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如王世光和于庆新都提到马思聪的作品,王立平则提到江文也,王世光还提到郭祖荣。

三、作品的社会认可度

《曲库》目前遴选作品的一个原则是,作品要得到一定的社会认可,其中参考的因素包括作品的获奖情况,以及作品在过去与现在的演出情况和将来潜在的演出率。出版社认为对于专家的评价和听众的评价应同等对待,经过演出市场检验的作品是《曲库》的首选。关于这一点,各位专家一致认同。

谭利华认为作品的选取主要应考虑作品的技术含量,作品是否流传久远,以及是否对人产生震撼。

郭珊也非常赞同出版社有关“专家的评价和听众的评价应同等对待”这一观点,认为作品创作出来首先是要给听众听的,因此可听性应该是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

四、风格

《曲库》目前所选作品在风格上没有限制,提倡风格和技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既可以是传统手法,也可以是现代技法。作品要具有明确的审美取向,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有独立的个性,但不追求“实验性”。

对此,卞祖善认为创作手法过于老化、缺乏交响化构思的作品与过于“实验性”的作品都值得商榷,而某些手法成熟、富于特色而又有一定演出市场的作品值得推荐。

郭珊则推崇那种经过精雕细刻、有品位、有内涵、有中国味道,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作品。

五、体裁

鉴于交响音乐在音乐创作领域的重要地位及中国交响音乐出版的长期以来的艰难处境,最初《曲库》以交响音乐(西洋管弦乐队)作品为主,第二次纳入了民族管弦乐作品。对此,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曲库》作品体裁应该更宽泛一些。不仅可以包括交响音乐,还可以包括电影音乐、舞剧音乐、歌剧甚至小型室内乐和声乐作品。

王立平提出,可以将一些优秀声乐作品及其最佳配器版本收入。他希望《曲库》是一套没有门户之见的经典,只要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可以演出、可以听录音的作品,都可以从《曲库》中找到。

吴祖强也认为《曲库》定位可以宽泛一些,应主要考虑可以长期使用下去的体裁和作品,排除政治色彩和特定情景的约束。

卞祖善也同意王立平的意见,认为《曲库》既可以包括大部头交响乐、民族管弦乐,还可以包括小型声乐(独唱、合唱、艺术歌曲)伴奏优秀作品。可以请高手为某些声乐作品配器,通过演出得到认可,逐渐将其吸收到《曲库》。这可能会为出版社带来一定的效益。

除了这几个方面以外,某些专家还对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开展的乐谱租赁表示关注和肯定,并提出一些建议。王世光提出对于一些已经出现在舞台上,但一时又不能纳入《曲库》的作品,建议另开辟一个园地,从乐谱租赁、委托管理的角度,与作曲家签约。这些作品不同于《曲库》,但也可以作为《曲库》选择的基础。王立平则对出版社通过租赁乐谱实行对作曲家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这件事非常肯定。他认为这能够鼓励世人尊重知识产权,鼓励世人打造传世经典。他还表示,在这点上人民音乐出版社可以同音乐著作权协会合作,树立一种成功的模式,共同抵制复印之风,以保护作曲家利益和演出质量,共同打造良好的音乐市场。

还有专家对于版本的收集和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宋瑾建议作品出版后经过一定场次的演出,作曲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修改,在一定周期内可以重新出版修订本,从音乐学的角度可以反映历史面貌。王世光则建议出版社能够收购或代管一些作曲家的手稿。

有些专家还推荐了一些其他优秀作品,其中徐振民的《枫桥夜泊》得到于庆新、郭珊、卞祖善、赵季平几位专家的一致推荐。最后,与会专家对出版社提供的23部参考作品进行了讨论并投票。

王丽君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人民音乐出版社作曲家出版社
小小作曲家
我等待……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石油工业出版社
君子之交——回忆我与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交往
他们为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庆贺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十华诞有感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