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芝
摘要:本文在简述了需求分析的概念、涵义、作用基础之上,探讨了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进行需求分析的必要性,并就需求分析方法,及需求分析应该注意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需求分析;外语教学; 教学评估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课程要求》还重申了教学评估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校对于老师教学成绩的评估手段逐渐在完善,但是对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做比较公平和全面的评估几乎没有,教务主管部门和教育者基本上通过考试成绩和老师的主观印象对学生打分,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的心理及学习需求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本文在介绍需求分析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对大学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的必要性,从而要使教学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1 需求分析的定义与内涵
需求分析从一开始就属于评估研究范畴。它可以用于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成绩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够引起重视。国外不少的外语教育工作者都探讨过需求分析中有关需求的不同涵义。
首先,需求可以指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也就是说他们在学完外语课程后能够用这门语言去做些什么。这种以“目标为导向”(goal-oriented,Widdowson, 1981)的需求最适当的定义应该是“目标需求”(Berwick:1989)。第二,从内容上看,需求可以被看作是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所认为是外语学习中有必要或者说是最好应该掌握的内容。(Mount-ford,1981) 第三,需求可以被定义为“外语学习者要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Widdowson,1981) 这是一种以学习过程为导向的需求定义,它涉及到外语学习中行为的转变及学习的手段。第四,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外语学习者本人,即他们自己希望从外语课堂中获取什么。总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求分析是评估研究范畴中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它涉及到为了解决问题而先了解具体问题的一个过程以及需求的涵义。需求分析属于实证调查与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决定、改进教学,而不是为了帮助使用某种主观推断或者评判的方式来改进教学。
2 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对比于西方的教育部门对学生培训,我们发现中国大学学生教育中还缺少了一项活动,那就是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黄治康,2004),这个环节的量化对于教学有必要的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就是研究学生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期望什么、必须或应该学什么,确定其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以及两点间的距离。对他们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
2.1 对学习者,特别是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心理的特点,对英语学习的茫然和期望,教师在调查分析过程中提供指点和帮助,不仅让新生的学习需求及时地受到关注,而且还能化解新生负面情绪。而且在进入大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跨入大学校门后,许多习惯被打破了,因此会感到失落或不知所措。在学习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目的并不明确,这样就缺少动力。因此就需要在学前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反思,确定目标,只有在动机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和自觉性,才能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段梦敏,2004)。同时对于学生学前、学中、学后的不同阶段加以跟踪调查对学生的需求进行量化,并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2.2 对教师来说,需求分析可以为院校制定好的英语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评估方法提供更真实可靠的依据,并给教师适时调整的机会。充分掌握学生的自然情况,教学会更有针对性从课前做的需求分析中教师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如学生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是他们最担心的事。在需求分析中可以着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受教育情况、学习动机、实际水平、学习目的、愿望、学习方法和偏好等。此外,还可以了解学生想要掌握哪些语言技能、达到什么等级、用于什么领域以及学生在哪些方面好些、哪些方面弱些等信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知道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如果缺乏对学生需求的了解,讲课就做不到有的放矢,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需求分析的方法
需求分析是设置外语课程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外语需求分析的研究认为外语需求可分为以下层次:位于底层的
是普通心理学需求:如自我实现的需求,位于中层的是个人需求(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位于高层的是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在倪传斌等的外语需求分析整体框架构成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语需求的层次性:目前外语需求分析领域一般集中在外语需求的中高层,即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倪传斌,刘治,2006)。显然,需求分析所涉及的核心内容既是学生所关注、也是他们所困惑的问题。正因为此,与英语需求研究相关的文献基本上都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背景、目的语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职业兴趣等几方面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应该腾出一定的时间用于需求分析:(1)组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摸底测试,教师将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或分级。(2)统一对学生投放需求问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学习兴趣、职业目标倾向等方面的问题。(3)问卷回收评阅后,安排相关任课教师与所带的班级学生面谈(面谈可由学生自愿参与)。(4)听取学生代表对调整前后的教学方案的意见。(5)公布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了解教学的整个方向。(6)加强对学前、学中和学后的需求分析的跟踪调查建立学习档案。
4 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
根据理论上的要求,所有课程设计都应经过需求分析的步骤,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和操作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学生所不了解的全新课程和其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的情况,学生自己尚且无法客观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就无从谈起需求分析了。但就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而言,学生即使是新生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去获知自身的需求倾向,能够比较客观的描述自己的需求为调查提供真实的分析数据。且高校扩招的直接体现在各专业班级人数的膨胀,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大约在1∶120~150之间,要在若大的班级里顾及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是几乎不可能;其次,新生入学时对将来的就业意向尽管有无数设想,并由此产生各样学习需求,教学中需求分析的工作似乎对他们失去了意义;再者,教学计划通常是按教学大纲设置的,二者并不可随时任意改变,即使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计划有不一致,要大幅度地修正教学计划仍然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但是现实中困难并不能否定需求分析工作存在的必要性,相反,为这些困难积极寻求对策和解决方案正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
5 结束语
当然,需求分析并不应只局限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高校应提高对这工作的重视,将需求调查作为开设各种课程的常规准备活动。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需求在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入学阶段的分析成果不能完全地用于大学的其他阶段,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必须经常、反复地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查和分析,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整,才会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治康.大学英语教学的困惑及出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2).
[2]段梦敏.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倪传斌,刘治.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