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

2009-01-14 08:11范佳翔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24期
关键词:综合防控寒地

范佳翔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作为黑龙江省植物检疫对象2004年在桦南县首次发现并迅速扩展蔓延,严重威胁着全县及周边地区的水稻生产安全,通过在3年来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寒带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提出了在寒地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控技术并在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寒地;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控

1 发生特点

1.1 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侵害叶片,亦可侵害叶鞘,因品种品种、施肥、气候条件不同症状不同,在当地常见的白叶枯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也称慢性型。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短条病斑,然后沿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向上、向下扩展蔓延,形成黄褐色长条病斑,最后病斑变为灰白色,病斑边缘成不规则波纹状,病健部界限明显。发病初期病斑黄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发病初期在潮湿的条件下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青枯型:也称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发病初期呈开水烫伤状,叶片上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病部暗绿色或灰绿色,叶片向内卷曲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最后变为灰白色。潮湿时病部表面出现淡黄色带粘性露珠状菌脓,干燥后呈小颗粒状,易脱落。

1.2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等病残体上越冬,新稻区以带菌的种子或病残体初次侵染,老病区以带菌的稻草初次侵染。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及病残体的人为调运,如私自从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区引种和以稻草、稻壳、稻糠等为包装物或饲料等货物的调运是水稻白叶枯病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是土壤、病残体、雨水、水流等,发病地块的土壤是次年病害发生最主要的菌源,整地等田间作业将土壤连同根茬带往异地也可传播病菌造成发病。发病地块的水稻稻草、稻壳等病残体带入稻田或其浸出物流入稻田都可使水稻感病。田间发病后株行间病害传播可以通过植株间的摩擦接触和雨水崩溅,田块间传播主要靠灌溉或雨水水流。第二年这些病残体接触到水,放出大量的细菌,随水流扩散传播,在抽穗前稻株抗病能力下降时,形成发病中心,借助灌溉水和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

1.3 影响发病的因素

菌源: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anas oryzae pv.oryzal(Ishiyama) Dye), 属黄单胞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滋m x 0.8-1?滋m,有一根极生鞭毛长约8.7μm,直径30nm,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病菌可侵染栽培稻、稻李氏禾等。病菌在稻种、稻草以及李氏禾等田边杂草等病残体上越冬。

气候条件:田间气温在17℃即开始发病,25-30℃为发病盛期,潜伏期7-10d,再侵染次数增多。发病适宜的相对湿度85%以上,大雾和露水大的天气个别田块发病也重,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水肥管理: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大田串灌、漫灌都能直接促使病害传播,在抗病力下降的孕穗期深灌发病更严重。施用氮肥过多、过迟、过于集中,磷钾肥比例较小易发病。调查表明:每公顷施用300kg45%复合肥作底肥+追施尿素40kg比施用磷酸二铵150kg+氯化钾50kg+尿素120kg做底肥+追尿素240kg发病率降低64%,发病时期推后10d左右。

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明显不同。粳稻较糯稻抗病,窄叶高杆耐肥品种比阔叶矮杆喜肥品种抗病,生育期长的品种比生育期短的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孕穗末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时期越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越大,其中齐穗以前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减产高达53.6%,齐穗期到乳熟期减产次之,可减产34.8-42.3%,水稻进入蜡熟期后发病,减产19.7-29.6%。

2 综合防控技术

2.1 植物检疫

新稻区发病以种子传播病菌为主,凡是从外地调入的种子必须进行调运检疫,调入的种子必要时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可做种用;当地繁种必须进行产地检疫,经检疫合格后可做种用。严格处理好病稻草,病稻草堆放要远离秧田,田间已经发病的立即堵死进排水口,对发病地块做销毁处理,包括稻杆等病残体。

2.2 农业措施

生产实践证明,农业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途径。

2.2.1 轮作,通过对发病地块进行与旱田作物1-2年的轮作就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2.2.2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的2-3个主栽抗病品种。目前比较抗病的品种主要有垦稻12、龙粳12、系选一号等。

2.2.3 实行单排单灌,加强水肥管理。水层管理首先要改变以往串灌的灌溉方式,改为单排单灌,即使发病也可以进行单独管理,达到控制蔓延的目的。其次,大田应浅水勤灌,严防串灌、漫灌、深灌,杜绝病田水流入无病田里。施肥管理,大田要施足基肥,及早追肥,巧施穗肥,不偏施氮肥,氮、磷、钾及微肥平衡施用,一旦田间发现病株,不可再施氮肥和追施氨基酸类叶面肥,否则会使稻株贪青徒长,引起湿度增加,而且还会使稻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致使抗病力减弱。实践证明,采用富含氮、磷、钾、腐殖酸及硼、铜、锌、铁等多种微量复混的新型有机无机专用肥既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肥要求,又能使稻苗稳生健长,提高抗逆能力。

2.3 药剂防治

药剂预防控制老病区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关键,主要是种子处理、发病前预防和发病初期控制。选用30%菌逃WP1500-2000倍浸种进行种子消毒,在插秧前用30%菌逃WP1500倍叶面喷雾,抽穗以前即发病前用菌逃或猛可菌WP每667㎡30g对水40-60kg均匀喷雾。发现发病中心要及时施药控制,每亩用30%菌逃WP或猛可菌WP40-50g对水40-60kg均匀喷雾,一般5-7d施药1次,连续2-3次。为避免产生抗药性,一种药剂在使用2-3次以后应当与不同药剂交替使用,主要品种有2%宁南霉素水剂、枯草芽孢杆菌、龙克菌等。药剂防治应当做到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全田的原则,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如气候有利发病,应实行同类田普查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施药应该在露水消后进行,以免因操作传播病害。

3 技术实施

3.1 搞好宣传,提高认识

水稻白叶枯病在我县发生以来,引起了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每年结合送科技入户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进行宣传,印发防控意见、疫情通报等技术资料5万份,每年在电视台做技术讲座5-6次,将有关技术和音像资料复制光碟进行宣传,提高稻农的防控意识。

3.2 调查疫情,制定方案

为明确疫情发生情况,04-06年从7月1日起对重点地区监测和调查的,在田间发现发病中心后,组织全县技术力量对全县水田进行了疫情普查,摸清疫情的发生、传播、蔓延情况,及时制定并启动防控预案。

3.3 实施防控方案,防止疫情扩散

3.3.1 按防控预案要求,对严重感病地块立即采取果断措施,04年对10500㎡发病中心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销毁,零星发病地块药剂控制,未发病地块进行药剂预防,由政府出资对销毁地块农民实施销毁补偿并对轻发病区发放防控药剂。对零星发病地块,由乡政府统一组织监管、收割、加工、销毁,确保病菌不外传、不扩散。

3.3.2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村或场的水稻不能留种,大米、稻种及产品更不能外调,加工大米的下角料(稻壳、稻糠等)应及时就地焚烧销毁。

3.3.3 加强调运检疫。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要求,在铁路、交通等水稻及其产品调运出入场所设立植物检疫办事处实施检疫,严防疫情的扩散蔓延。

4 推广应用效果

通过2004-2007年对水稻白叶枯病采取通过植物检疫控制外来病源、与其他作物轮作控制当地菌源、科学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药剂预防和防治控制危害的综合防控技术,特别是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保证技术方案的实施,达到了消除危害的目的。水稻白叶枯病作为防除困难的黑龙江省植物检疫对象,在三年内清除了危害,保护了当地和寒带水稻安全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的应用对寒地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综合防控寒地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寒地鸭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寒地多年生毛樱桃改接李优良品种技术
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分析
黄淮海冬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防控技术
犬狂犬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家禽疫病综合防控的关键性问题探讨
幕燕森林公园植物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