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昌等
山东省兖州市不断改革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高效农业,2007~2008年全市推广麦套夏棉210公顷,棉花单产1089千克/公顷,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选用良种 生产实践证明,中棉所42棉花品种生育短、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品比试验比中棉所36棉花品种每公顷增产79.5千克,是目前麦套夏棉较为理想的棉花品种。
2. 种植方式 兖州市小麦99%以上都是采取机械播种、机械收获,实践证明,因地制宜调整播种机,选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既有利于小麦高产,又有利于棉花高产优质。可采取麦棉“8-4”式种植方式,即:小麦机播种2.2米宽1带,8行小麦,两边各3行,中间2行;畦内留两个棉花套种行,套种行宽0.3米各套种1行棉花;畦背宽0.85米种两行棉花。这种种植方式,小麦边行优势明显,同时又给棉花留出了套种行,较好地解决了麦棉共生期间的矛盾,可获小麦、棉花双高产。
3. 适期播种 5月20日左右是夏棉的最佳播种期,可采取轻浸种、不催芽,浅薄压水(浅播种3厘米深左右、播后压水)的方法播种。播种过早,麦棉共生期太长,麦棉矛盾突出,棉花易形成弱苗,发育晚,后期若遇阴雨连绵易形成烂铃,影响产量和质量;播种偏晚,生育期推迟,不利于多结伏桃和早秋桃,且霜后花多,经济效益低。
4. 合理密植 由于夏棉生育期短,有效结铃期短,单株生产力弱,应适当增加密度,以密补迟,依靠群体取得高产。试验表明,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经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计算后得出:要取得1125千克/公顷的高产量,收获密度应在8.25万株/公顷左右。密度过大则因通风透光条件差,光合作用降低,蕾铃脱落增加,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棉花是套种在小麦行里,田间操作难度大,密度难以保障,应采取穴播隔株留双株苗的方法以确保合理密度。
5. 水肥管理 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条件下,水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尤其表现在小麦收获前,因为这个时期气温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小麦长势快、需水量大,棉苗小、根系浅,吸水能力弱,容易造成棉苗地下部缺水、地上部烤死苗现象。所以,收麦前要浇好保苗水,收麦后要及时浇水施肥,创造良好的条件促棉花壮苗早发。在肥料的运用上,要掌握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搞好配方施肥,以满足棉花对养分的需求。具体方法:一是增施基肥。每亩施优质土杂肥200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钾肥35千克,尿素10千克,施入后翻入地下,与土壤混匀,防止“烧种”、“烧苗”。二是收麦后抢施肥。每亩施标准速效氮肥10千克。三是重施花铃肥。每亩施尿素10~15千克,后期视情况酌情补施盖顶肥,争取做到棉花既不早衰又不贪青晚熟。
6. 全程化控 化学调控可以塑造棉花理想的株型,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效能。化学调控可选用25%助壮素,采取少量多次、微调高效的原则,即:初蕾期每公顷用25%助壮素30~60毫升,对水150~200千克;盛蕾期用25%助壮素60~90毫升,对水200~300千克;初花期用25%助壮素120~150毫升,对水300~400千克;盛花期用25%助壮素120~150毫升,对水400~500千克。喷雾要均匀,不要重喷、漏喷。
7. 防病治虫 夏棉生育期短,受病虫为害后缓冲余地小,损失大。搞好以棉铃虫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夺取夏棉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确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防治地块;其次,要落实好防治措施,组织开展好防治,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三,要搞好组织发动,开展统一防治、群防群治活动。具体防治措施:①整枝灭虫。勤整枝打杈,减少棉铃虫卵和幼虫量。②对大龄棉铃虫幼虫,组织棉农于清晨人工捕捉。③化学防治。防治指标为抗虫棉二代百株3龄幼虫20头,三代百株3龄幼虫10~15头,四、五代百株3龄幼虫10头。④防治时间。抗虫棉,根据虫情掌握在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常规棉,在卵孵高峰期防治。以下午4时以后施药为宜。⑤药剂种类。选速效、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如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单剂或混配制剂进行防治,并注意轮换使用。防治棉蚜,可选用毒死蜱(乐斯本)、吡虫啉、啶虫脒等喷雾防治;防治伏蚜,由于蕾铃期伏蚜发生时温度高,棉株封行,可用敌敌畏拌麦糠熏蒸。
8. 科学整枝 夏棉种植密度大,管理粗放容易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田间荫蔽,田间小气候变差,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所以应适期打顶,精细整枝,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光合作用,改善养分分配,减少养分消耗,以集中养分供给蕾铃生长,争取多拿伏桃和早秋桃。一般在7月15~20日打顶。具体方法是严格控制边心,果枝碰头就打。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兖州市建设路323号市农业局 邮编:2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