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清真的自然之美

2009-01-11 07:39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自然李清照语言

李 琨

摘要:在中国古代作家灿烂的星河中,李清照是一颗独具异彩的明星。她才气横溢,在词的领域里自成一派。语言清新活泼,真实反映人人皆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清照 清新 自然 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在中国诗歌史上,名家辈出,如秋夜繁星。但是在封建社会,女性诗人却为数不多,而在女性诗人中,唯清照一人异军突起,大放异彩。诵读她的作品,我们仿佛回到她的时代,仿佛看到她苦诉衷情。在《四库全书•漱玉词》中,提到李清照的生平:

《漱玉词》•一卷

宋李清照撰。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礼部郎提点京东刑狱格非之女,湖州守赵明诚之妻也。清照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再適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上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今其启具载赵彦卫《云麓漫抄》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其与后夫构讼事尤详。此本为毛晋《汲古阁》所刊。卷末备载其轶事逸文,而不录此篇,盖讳之也。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清照《漱玉词》一卷,又云别本作五卷。黄昇《花庵词选》则称《漱玉词》三卷。今皆不传。此本仅词十七阕,附以《金石录序》一篇,盖后人裒辑为之,已非其旧。其《金石录后序》与刻本所载,详略迥殊。盖从《容斋五笔》中抄出,亦非完篇也。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其《元宵词永遇乐》、《秋词声声慢》,以为闺阁有此文笔,殆为间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她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一个女人读书识字已经很不容易,但是她却开创了中国诗词史一个新境界,这是很不简单的。清照诗词以婉约、清减及不喜用典著称。

一、诗词是情感的表现,她的词是她的情感真实的表现,因此语言也就清新明晓,浅俗易懂。

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清照创作的空灵意境是由于她洁净的心灵所致。她身于层社会,婚于世家,父亲是宋代名学者李格非,母亲是状元之孙女,她必然受到影响,又无需为一日三餐奔波,故诗词中没有封建社会庸俗之气,而是清新向上之感。

李清照用词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字字用心琢磨、淬炼却不露痕迹。她的词的语言风格独具,清新自然而又富有表现力,在她的作品中,“俗字为雅”,即她所用的都是写平常句或是直接口语。

我们来看她的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这首词在当时已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追捧。大家看第一句和第二句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读文学作品当然不能以我们的真实生活来看,有时候也要进行艺术的正解。作者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最后一句点睛一笔“应是绿肥红瘦”,用“肥”“瘦”形象写出了雨后绿叶繁茂,红花凋谢的景象。这两个浅显的字在清照的淬炼下变得神奇,人们常说清照字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清照词给人第一感觉是明白好懂,生动活泼,不但让人欣赏其中描绘的形象美,还让感受她的语言美。如她少女时代写的一篇《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词不事雕琢、语言晓畅,整首词读来节奏轻快,却表现的清新隽永,意为盎然,体现了一位少女的风雅悠闲的生活情趣,文章荡溢着少女的活力,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早期她少女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虽然短小却足以给人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看起看来平淡,但成功的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交代了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表露了作者心里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清照词正如她的人品,胸怀傥荡,性格坦率爽朗,明白的说,明白的写,不用浮词艳采来装饰,却反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情感真实。她明显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花间集》的影响,但是李煜的情感格调却不及她。

二、清照词描绘事物不是单板刻画,而是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白描的手法,更显真实,毫无矫揉造作

清照词大多都是抒情诗,她在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时往往是用白描的手法,只是稍稍勾勒面部神态,只是稍稍写出几个富有象征性特征性的动作,既能表现人物的内心的世界。如她的《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以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以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倚,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上阙:面对已经到来的美丽的春天,但是自己却是孑然一身,都找不到可以与自己喝酒谈诗之人。下阙:“试夹衫”、“ 山枕斜倚”、“ 损钗头凤”“剪灯花”一系列动作,把一个思念丈夫的少妇跃然于纸上。

在她的笔下任何抽象的事物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变成具体可感,形象鲜明。再来看看她的另一首:《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蚱猛舟,载不动许多愁”。一个“载”字用的多好呀,一个普通的“载”却让整首词动起来了,富有动态;一个“浓”字,又让人深深体会到她的烦恼,她来表现自己的愁是运用“浓”这个密度词,多么富有新意,化抽象为具体。清代学者余正燮说:“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阁文笔自记者莫能知。”

三、浅白明了的音律声调

词起源于民间小调,六朝民间小乐府是它的前身,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清照清新曼妙的抒情词,给人感动,很大原因也是她成功的运用了声律音调,重视音律,字声。

她南渡后的代表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运用了15个字的舌声,42个齿声,共97字,舌齿声共用了57字,占半数以上,特别后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齿两声交替,来表现自己忧郁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了然,听起来也是声律幽美。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串感叹词,后面“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人读来,如哽咽在喉,她沿袭运用双生叠韵,并用自创的叠字,张瑞义在《贵耳集》称赞是“公孙大娘舞剑”。这一连串叠字用的是又平淡又绝妙,音律上舌齿音交替,有很好的音响效果,用的高妙。

这首写于作者晚年的《声声慢》,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看似平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让人不由自主的揪心,犹如感同身受。还有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对前文的概括,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的痛苦哪只这些呢?文章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格调看起来低沉,语言通俗自然、运用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层层铺垫、极力渲染,给人更多思索的空间,满纸尽荒凉。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她的词分为两个阶段,以靖康之乱为界限,前期主要是表现少女少妇的闲适生活。这些都巧妙的表现了请你词人的天真快乐、感情充沛、热爱生活的特征。后期金兵南侵和北宋灭亡后,使她的离别加重了份量,与国破家河联系起来,内容题材有了新的拓宽。她的作品不用艳采浓摸,不用高典难句,而是真实自然的反映自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济南:齐鲁出版社.1986年版.

[2]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版.

[3]李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自然李清照语言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