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选择

2009-01-11 07:39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1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

赵 阳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在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纷纷采取降息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等措施的情况下,我国作为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制定货币政策、加大资金调节的力度、避免出现以邻为壑的局面,是摆在中央银行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我国货币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危机 货币政策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局部的金融危机逐步向全球性蔓延,进而转变为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我国货币政策未来走向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变量。

经济危机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

全球经济危机下,主要经济体持续、同步衰退的风险继续增大,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美国形势仍然严峻。2009年美国第一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为-6.1%,连续第三个季度为负,比上年同期低7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第一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7.6%、8.1%、8.5%,平均为8.1%,比上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创25年来新高。进出口大幅萎缩,贸易逆差继续减少。1-2月累计贸易逆差6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89亿美元。

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2008年GDP同比增长0.8%,增速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同比下降1.5%。就业形势严峻,2009年第一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8.3%、8.7%和8.9%,平均为8.6%,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价格水平持续回落,第一季度各月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同比涨幅分别为1.1%、1.2%和0.6%,平均为1.0%,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低于欧央行确定的2%的价格稳定数量目标。

日本经济已陷入明显衰退。2008年日本GDP同比下滑0.6%,增速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GDP环比下降12.1%,降幅为近35年来最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第一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4.1%、4.4%和4.8%,平均为4.4%,比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受到的冲击加剧。由于金融体系冲击和出口大幅下滑造成的实体经济冲击几乎同时发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货币大幅贬值、资本外流问题突出,部分过度依赖出口和外资流入的经济体受到较大冲击,经济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开始显现。由于外部融资环境及本地区经济前景恶化,中东欧部分国家一度陷入严重的债务困境。

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参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随之加深。因此,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难独善其身。从目前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使我国出口受到影响

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实现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同比下降30.9%。实现贸易顺差623亿美元,同比上涨53.6%。第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下降20.6%。分季度看,2008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出口分别增长21.4%、22.4%、22.9%和4.3%,进口分别增长28.6%、32.6%、26%和-8.8%。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和纺织等行业的出口,这将大幅度降低我国经济的增长率,从而迫使我国的中央银行转向实行降息和放松信贷控制的政策。

(二)我国面临输入型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风险

为应对危机和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降低基准利率,部分已至零附近。2009年以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继续维持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日本银行也宣布继续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1%的水平。1月15日,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2.0%,同时将存贷款便利利差从100个基点重新扩大到200个基点,并于3月5日和4月2日,分别再次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50个基点和25个基点至1.25%。1月8日、2月5日和3月5日,英格兰银行三度降息各50个基点至0.5%,创建行300多年来新低。除欧央行外,目前主要央行已采取“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美国等国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导致居民消费过度、资产泡沫和美元进一步的贬值,这会直接带来以美元标价的商品价格飞涨,会形成典型的非美元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随着美联储的不断降息和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会引起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过剩,大量资金涌入商品市场进行投机和保值,进一步推高全球商品价格。接下来的几年内,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美元汇率仍然可能支撑价格走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还有可能持续上涨,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进一步上升。

此外,现阶段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人民银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更加严重。尽管目前前期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保持升值,但美联储3月18日大量购入债券的声明一度引发美元贬值,随着更多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主要货币汇率贬值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9年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约21.07%,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选择分析

(一)在短期刺激经济增长和长期控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

目前是短期的通货紧缩压力与更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并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迅速变化,我国货币政策转向十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出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要点,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央行的政策着力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二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指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中央银行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出现下滑迹象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为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的货币政策。

2008年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CPI走势出现较大波动。2008年2月同比CPI涨幅达到8.7%的高点,之后涨幅回落,2009年2月开始出现CPI同比为负的情况。2009年3月,CPI同比下降1.2%,环比涨幅为-0.3%,比2001-2008年3月环比涨幅均值-0.6%高0.3个百分点。自主要经济体央行实行类似“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国内信贷也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持续快速增长,未来有通货膨胀压力。一旦央行显著放松货币政策,GDP增长率会很快反弹,但随之通货膨胀率也会很快上来,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我国可能出现一方面出口加工等实体经济衰退的局面,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仍然居高不下,这就加大中央银行既要控制物价上涨又要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的难度。从历史看,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不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下,再用大量的投资去保增长速度,造成的后续问题更难解决。因此,中央银行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随时警惕产生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坚持在短期刺激经济增长和长期控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加强对热钱流动的监管并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净流入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金融危机发生后,寻找避风港的热钱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对其流向需要密切关注,谨防逆转。截至2009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77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趋缓。外债总规模基本持平,期限结构有所改善。2008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4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0.3%,增速同比回落15.4个百分点。

因此,要坚持资本项目开放过程的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坚决反对过早和过度开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我国在自身经济和金融体制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理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

(三)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国际上许多理论研究及一些国家的实践皆证明,货币政策以物价稳定为单一目标能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而货币政策在兼顾多目标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滥用货币政策还会损害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发挥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在结构调整方面的突出作用,加强政策间的协同配合,以利于货币政策更好地行使总量调控功能,并为结构优化创造条件;还应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彻底消除制度性因素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扭曲,为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作用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一是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要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四是要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

(四)重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根据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单独充分发挥作用,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将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各国采取不一致,尤其是相反的经济政策时),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府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完全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对人民银行而言,一是要加大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关注和监测力度,特别是加强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研究,以便及时有效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二是联合国内相关部门,在会计准则、银行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国际货币合作,降低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增强货币政策效力。三是要推进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努力促进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改进,避免出台彼此割裂甚至相互冲突的货币政策。四是努力促进区域性和多层次的国际经济与金融合作,改善我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旭,吴钒.关于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思考[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