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2009年8月23日上午,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竣工典礼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举行。
至此,历时7年,包括古建筑和壁画维修、部分住户搬迁及环境整治、新建改建公用设施等内容,总投资3.8亿元,累计投入劳动量18.9万人次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圆满竣工。
开展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强西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其投资之多、规模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在西藏文物保护史上前所未有。7年来,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全体组织者、设计者、建设者克服了高原上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施工,确保质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出色完成了工程任务。同时,工程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调动了他们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使工程成为广受西藏各族人民欢迎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系统精密论证,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正式提出
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是藏文化的经典。建筑气势恢宏,历史悠久,民族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均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萨迦寺则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敦煌”,藏有浩繁的经卷和稀世文物。
岁月流转,沧桑变迁,三处文物建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基础下沉和破损、墙体裂缝或坍塌、木构件虫蛀变形等险情,存在严重的隐患……穿越千年的寺院亟需大修。
事实上,对包括三大重点文物在内的西藏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工作,建国后一直在进行中。国家在西藏的文物工作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抢救藏民族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先后召开三次文物援藏会议,从政策倾斜、人才培养、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援藏力度。建国后的一个时期里,仅用于布达拉宫的维修与保护经费就达600多万元。
1984年6月,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而引发一场火灾,幸而扑救及时,损失不大。但就是这场小火灾,警告人们布达拉宫存在不少隐患,从而掀开了布达拉宫维修的序幕。
在火灾发生的4天后,国家文物局派人赶赴拉萨,调查火灾起因,其后又多次派专家实地考察,对整体残损情况有了基本把握,并与西藏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商议维修问题。在数次认真讨论后,自治区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抢修布达拉宫的紧急请示》。
报告一到中南海,就引起李鹏总理的高度重视,当即作出重要批示。1988年10月,国务院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维修布达拉宫的批复》,决定全面修缮布达拉宫,批准成立了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西藏自治区领导组成的布达拉宫维修领导小组,负责工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出任名誉组长,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任组长。党中央把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作为关系到加强我国各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事,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曾多次研究工程的有关问题。1990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西藏考察工作期间,还曾亲自登临施工现场考察,并亲笔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期间,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参加维修工程义务劳动。担任维修领导小组名誉组长的李铁映同志,曾四次进藏考察,三次亲自主持召开工程维修专题会议,两次到布达拉宫视察,听取汇报,指导工作;每年还都要在北京召集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
1989年至1994年,布达拉宫维修一期工程,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维修后的布达拉宫重现了昔日的雄伟和金碧辉煌。但是,由于布达拉宫等文物建筑组群庞大,结构复杂,部分建筑依然存在严重险情;加之环境气候变化,造成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古建筑影响很大。
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西藏也出现强降雨,布达拉宫的一些建筑开始出现局部倒塌等数十处险情。国家文物局对布达拉宫更加系统的勘测、调查与抢修随即展开。
1998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考察组进入布达拉宫调研,做了20多天的初步排查,发现了20多处险情,20多个单体建筑都有较为严重的问题。
1999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到布达拉宫、萨迦寺考察。
2000年8月28日至9月2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西藏考察,他提出,西藏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把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来”,并具体指示:“布达拉宫雄伟壮观,虽已经过整修,但并未治本,又出现几十处险情,特别是基础等方面的险情很大,应进行第二次维修工程,尽量利用科技手段,在保持其外观原貌的同时,把维修保护问题解决好……”
2000年,一个由岩土、木结构、壁画保护、建筑、结构专家组成的多学科专家组进藏考察布达拉宫。
2001年5月底6月初,中国文物研究所(2007年更名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三家单位相继入藏,开始了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的前期调研勘察……
国家文物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多次组成多学科专家构成的工作组,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赴藏进行的一系列实地考察,对布达拉宫等重点文物的现状进行全面、综合勘测,收集和补充了必要的基础技术资料,制定了合理、可行的保护维修方案。
说起1999年那次从拉萨到阿里的行程上万里的考察,已是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长的杜启明记忆犹新:
“我们来到藏语意为‘野牛之地的日喀则地区最西部、与尼泊尔接壤的仲巴县。县城人口可能也就是几百人,为接待我们,县里进行了彻底动员,最后,我和另一位同志被安排住在县公安局的看守所小号内。”
2001年6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2002年1月30日,国家发改委邀请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民委、财政部、国家宗教事务局以及在京的西藏自治区政府有关领导就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维修保护工程召开碰头会,明确了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组织形式和职能分工。
2002年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国务院第131次总
理办公会议,批准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同意开工建设。
组建科学的组织机构机制,确保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万无一失
为从制度上保障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推进,三大工程建立了严密科学的管理体制:
第一级,中央有关部门碰头会,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宗教事务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等组成,负责处理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工程进展情况;
第二级,在西藏成立三大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工程组织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安排部署年度计划,并向“中央有关部门碰头会”报告工作;
第三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是工程的项目法人单位,具体负责工程组织实施,向工程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第四级,分别设立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个工程指挥部,负责工程现场施工质量、进度监督、管理及文物搬迁保护等相关工作,向工程办公室报告工作。
为确保工程质量,中国文物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林科院以及河南、河北的古代建筑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参与了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设计、科研、施工、监理工作;西藏自治区内部分老艺人、老工匠和老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随时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和评估论证;国家文物局每年组织专家实地检查指导工程;工程每次进入开工、关键阶段、竣工验收等时刻,维修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都邀请媒体进行公开报道;每年组织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视察维修现场,广泛征求意见并积极吸纳。
严谨的专家论证,严格的国家审核;现场重要部位、关键时段旁站式的监控监理;工程指挥部里富有经验的同志监管监督甚至跟班作业;针对古建筑维修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不硬性规定竣工验收日期……确保了三大工程的质量。
当然,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贯彻执行。三大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自治区建设厅陈锦厅长说,做好三大工程工作必须认识到位、感情到位,没有对工作和事业的感情和热爱、对西藏文物的感情和热爱,就无法做好这项工作。
年过六旬的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凡事亲力亲为,带领工作人员一次次下地垄了解情况,通过探挖,发现近几百处新地垄。经过他及其团队在三大工程中的努力学习,现在布达拉宫的日常维护几乎自己都可以承担。
萨迦寺维修工程指挥长格桑,一位资深的藏汉编译家,为了萨迦的维修工作,割舍掉自己学有所成的专业,转行到文物保护行业,在海拔4300米艰苦的环境下认真工作。为家人团聚,在北京工作了8年的毅然回乡的格桑,却常年奔波在萨迦寺维修施工现场和拉萨汇报会场,日喀则的家,成了路过的旅店。
为保证文物和人员施工安全,三大工程办专门成立了安保小组,指定专人跟班作业。2006年,由于勘测、施工的需要,萨迦寺实施了700多年来从未动过的14000多部经书组成的经书墙的搬迁。八九米高的经书墙上,光是自然形成的灰尘就有一寸多厚。在搬迁之前,他们请专业人员扫除尘土,详细登记了每本经书的柜号、座位,照相之后再请出来存入专用库房,待到施工结束,再将精心整理过的经书按照原来的排序一本一本地对号入座,没有出现任何的丢失和损坏。
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工程亦是如此,项目大多涉及主要殿堂的维修,而殿内陈设的文物琳琅满目,既有可移动的,也有不可移动的。对于可移动的文物,皆由管理处组织专业人员登记造册后逐一轻拿轻放地装入专箱专库异地保存,不可移动文物则组织专业人员和部分喇嘛就地用黄布包裹严实、再搭设木架外包铁皮严密隔离,并昼夜看守。7年的维修过程中,没有一件文物因为维修、搬迁而丢失、损害,没有发生一次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没有人员伤亡,整个施工安全平稳。工程建没者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藏汉携手,谱写民族团结颂歌
三大工程是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生动体现和光辉实例。工程实施过程中,藏汉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和文物保护维修的典范。
设计、施工、管理人员,尊重传统,尊重民族风格,尊重科学,将现代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与藏式传统工艺相结合,充分吸收藏族史学家、学者、古建专家、民族宗教界人士、老艺人、老工匠的藏式建筑施工维修经验,在维修工程中昭示民族团结智慧。
通过组建“联营体”,整合内地和西藏保护维修人才队伍,保障了三大工程的顺利进行,对西藏文保人才的培养也功不可没。
为了满足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活动和游客的参观需要,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在维修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一边维修,一边开放,施工运料避开游客开放时间,不仅满足了接待需要,而且确保了维修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做到了维修、接待两不误。
在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情况下,维修设计、施工中,有关各方尽可能照顾到寺院进行宗教活动的功能需要,并就施工中的具体问题向寺院僧侣详尽解释,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配合。
维修工程在设计、施工、监王里及管理者的精心实施下,布达拉宫基础加固、布达拉宫主体和雪城古建维修、修建珍宝馆;罗布林卡格桑颇章区域、原噶厦办公区域及其他区域修复;萨迦寺主要建筑物维修、新建文物库等三大维修工程主要内容圆满完成,文物建筑本体险情得到排除,主体结构得到有效保护。累计完成土建施工19万余平方米,阿嘎土41750平方米,其中改性阿嘎土26750平方米,结构加固低压灌浆4236立方米,保护修复壁画5133平方米,使用和防腐处理木材6800立方米。所有完工项目经国家文物局专家检查验收,施工质量全面达到设计要求。
倾心倾情倾力,文保工程成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实施期间,始终关注群众利益,积极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维修。在工程实施的7年时间里,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绝大部分为藏族本土的能工巧匠和当地农牧民群众,为增加当地农牧民群众收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工程中,参与的农牧民累计达18.9万人次,雇用农牧民机械设备2万多台次,为农牧民创收2800多万元。此外,在保留藏民族传统的建筑技艺、为文物维修培养人才的同时,参与维修工程的许多农牧民也成_r壁画修复,打阿嘎土的行家里手。萨迦寺维修工程指挥长格桑介绍说,萨迦寺维修施工中先后有500多人打阿嘎土,后来这些人都参
与到西藏十一五文物维修工程项目中去了,而且成为了骨干。技术,成为致富的门路和手段。
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环境整治,也使当地居民直接受益。
布达拉宫雪城维修和拆除违章建筑、全面整治环境是维修工程的重要内容。经过对雪城历史的考证、依据布达拉宫壁画中八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不同的雪城风貌全景图、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雪城保护和环境整治规划》提出的原则,恢复了雪城的历史风貌,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局面,同时,雪城内303户居民也得到搬迁,告别了低矮潮湿破烂的脏乱差居所,搬进宽敞明亮的雪山新村。
罗布林卡环境整治主要也是搬迁。35户罗布林卡文物管理部门职工迁出了占用的附属古建筑。
萨迦寺环境整治过程中搬迁了54户居民。54户人家2000多平方米,房屋低矮脏乱,搬迁到两万多平方米的新村,居住面积最小的在380平方米,最大的达到700多平方米。格桑指挥长介绍说,此次搬迁,老百姓翘首以待。新房钥匙一到手,许多居民当天晚上就欢天喜地的趁着月光搬家。新村成为萨迦县的小康示范村。而搬迁使萨迦寺城墙和角楼亮了出来,恢复了昔日萨迦寺的雄伟风貌。
三大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修建道路、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绿化,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保工程成为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
三大工程意义深远
西藏目前有1700多座寺庙,46000多位僧尼,280多位活佛。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全民信教”。三大工程自始至终得到包括僧侣在内的各界群众的高度关注和认同。西藏佛教协会常务理事、86年高龄的强巴格桑,几岁就出家到布达拉宫,一生倾心于布达拉宫的保护。他说,三大工程是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成绩是百分之百的,他作为宗教界人士表示非常感谢。罗布林卡73岁的灯香师多布杰用藏语愉快地告诉我们,“维修过程没有影响正常的佛事活动,三大工程是一种善事,是很好的。”布达拉宫僧人桑珠次仁说:“布达拉宫所有僧人对于中央政府如此保护藏民族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西藏文物界人士表示“文物维修是对西藏文化最好的保护措施”。
以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包括寺院的壁画、雕刻、塑像、唐卡、工艺装饰、经卷、供品、法器、佛龛,经堂、殿宇、塔刹等都是宗教文化的载体,集中、典型地保存、浓缩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精华。维修、保护好这些寺院,对保护、传承、展示藏民族文化,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进西藏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西藏不仅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国离污染最远的地方。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生态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被越来越多的优先考虑。西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风格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业在西藏第三产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西藏人文旅游资源核心要素的寺院宫殿,三大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对西藏旅游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据布达拉宫管理处统计,近几年布达拉宫每年接待人数超过4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千余人次,宫殿主体建筑在同一时间内需承受约22吨重量。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布达拉宫日前能够承受每天上千人次的客流量,得益于两期大型维修工程,得益于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项目培养人才形成队伍
如何培养和拥有一支西藏当地的文物保护队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三大工程实施7年来,建立了专家咨询组,充分注重发挥藏族老艺人、老工匠在传统工艺上的丰富经验,藏汉工匠在工程中紧密配合,相互学习,为当地培养出一批文物保护维修技术人员。西藏原有的“半家”有甲级资质的文物保护设计单位变成了一家,拥有一级资质的施工单位也由原来的1家增加到了3家。同时通过加强对本地区、本民族传统工匠的培养,更好地延续了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人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已经培养了一批非常具有经验的古建筑维修的施工管理者,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团队,负责日常的维护。罗布林卡、萨迦寺也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通过三大工程项目跟内地来的老师学习,布达拉宫管理处培养了一批壁画修复和灌浆人才,为布达拉宫壁画的日常保养维护和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而经过7年与藏族同胞的密切合作,敦煌研究院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拓展了壁画保护的领域,锻炼了自己的文物保护队伍,提高了在民族地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能力。
三大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虽然竣工了,但是西藏地区更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工程的序幕却刚刚开始。“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总结三大重点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在着手实施西藏九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西藏民族文化遗产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集中的、最大规模的维修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