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遗产的精神颠覆

2009-01-11 09:33莫衷
检察风云 2009年22期
关键词:钟鸣涂鸦遗产

莫衷

“申遗”的大网兜能把一切有年头的、青黄不接的、将死或预期将死的东西都一网打尽:从有形的古城、村庄、要塞、手工艺制品到一个无形的节日、一个戏种、一门地方语言乃至一种婚丧习俗,都可以戴上不归《继承法》管的“遗产”的帽子,拿了钱筑篱笆圈养起来。有专家说按现在每年联合国给的名额,现在内地申报的遗产数量两百年都批不完,等两百年后,不知道这些“遗产”中有哪些还在持之以恒地嗷嗷待哺,哪些已经因为地方管理者的不作为而成了冢中的白骨灰殖。

“申遗”的存在让懒惰有了借口,本当负责的人可以把保护文化古迹的责任推给世界;而那些有幸申请成功的遗产,也会让我们产生不信任:它得到了来自国际的资助,恐怕要以回馈世界为堂皇的理由肆行商业化、通俗化,整体包装上市,加入时尚的竞技场博取其商业社会里的新生,而脱离那个繁衍它的原生环境——“保护遗产”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个诗人通常不关心这些。但有必要介绍一下钟鸣其人。这位四川诗人做了许多田野踏访、河山寻迹、探索民间文化遗产的事,他的文字带着诗人特有的空灵的概念思辨、闪烁不断的类比、动人的抽象和譬喻,而且,这位诗人,像他的好友海子一样,对我们民族起源时代的图腾遗存有入木三分的考察,甚至精研过三星堆文化。他的收藏也该有建博物馆的规模了,但他写下的文字,客观上看,却有一点像是对“文化遗产”这种命题的精神颠覆。

假如一个人在考察任何一样现存的古物时,都引用更遥远的过去一则神话记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些极端的虚无。用钟鸣的眼光来打量,我们已经不必为任何一种古物的当代繁荣而操劳悲欢,它们理当孤独,湮灭在有意无意的摧毁和遗忘中,因为它们失去了其原初的结构性意义:猎叉,石碑,石刻画,一件做工粗糙的兵刃,以及文字,都不再保有其本来的含义;而且,它们在浩瀚的历史中,只是一个过于偶然的存在。今天我们会赞扬一样工艺所达到的审美高度,但在诗人耳畔延续的只有远古的轰响;在人们仍然重视“书写”行为,认为它是一切文化之源的时候,诗人给自己的这本书命名为“涂鸦手记”。

以我粗浅的理解,钟鸣所谓的“涂鸦”行为象征着一种原始人类的力量,日后呈现为形形色色的“文化遗产”,它来自不知名的普通人的信手,而非王侯将相、遵命史官的文笔;伟大的艺术家,比如他爱提的毕加索和达利,能够洞悉这种力量,从而敏锐地援引之,将其呈现为现实的隐喻。“涂鸦本身就带有宗教性,就像现在的奢侈品崇拜一样。”宗教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是溃散的,是碎片化的个人行为,相应的,涂鸦也就成了钟鸣眼里最能代表民间姿态的表达方式。

2006年冬,积雪覆盖的天安门广场上,有人用深深的划痕涂鸦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天”字,启发了诗人的几句感怀:“……想起庄子在《天运》中所发‘天其运乎……孰主张是的感叹。……书写天字,而且又在如此特殊的地方,不过是寄点‘顺之则治的希望,对神圣的希望,所谓神圣,就天来说,就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并随时运变化,这大概也就是最简单的天道吧!”涂鸦的表述就是这么简单而原始的。但和我们一样,诗人也对这个机械复制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充满忧虑,这世界填充了太多仿的、假的、为了利益和面子而造的东西,人人都希求制造或迎合某种需要,填满自己的口袋——好比那些可疑的“申遗”行为——于是,《涂鸦手记》继续用钟鸣擅长的“梦呓体”来进行,似乎要用这种形式上不可模仿的独创性,与沽名钓誉的过度阐释划清界限。

涂鸦就是这样一种雪泥鸿爪的行为。对于深谙民间艺术的钟鸣而言,大众所谓“文化遗产”之类的东西充其量只是智者理解人世的一些线索,它们本质上都是“涂鸦”——对立于那些有关方资助、全国推行的作品、艺术品、文化活动。他提到,石器时代最早的一幅象形文字图,破解后是关于一对男女邀约偷欢的故事——这里隐含的意思是,我们所见到的后世的那些文化遗存物,无非关乎那样一些早早就设定了的内容:交流与沟通、健康、生殖、传宗接代,等等,无甚高论,而多少受到钟鸣轻蔑的政治社会,那是第二位的事,它们经常扮演着一个加速文化消灭的角色。

雪地上的一个大字,随时可能消失——假如用这种“痕迹主义”的眼光去评判,我们可以对文化遗产的消亡命运释然不少。始于生殖的“自生自灭”,构成了命运的唯一写照,一切古物发出的共同警示,就是提醒我们“逝者如斯”。钟鸣所提及的那些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自有巢氏和燧人氏的时代始,下迄“大跃进”、“文革”)、个人记忆(关于父母和自己的童年、性萌动期、服兵役时期之类)都证明了这个人所共知的真理。

猜你喜欢
钟鸣涂鸦遗产
钟鸣艺术作品欣赏
创意涂鸦
遗产怎么分
钟鸣艺术作品欣赏
钟鸣艺术作品欣赏
创意涂鸦
钟鸣艺术作品欣赏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