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峡谷中千年古城的最后留守者

2009-01-09 09:54李建增
旅游 2009年1期
关键词:古城

李建增

“据说,在元朝末年,内地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蒙古人抵挡不住,向塞外撤退,把江浙人向边塞押解,其中一支渡过黄河后,就在吴堡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建立城堡,因江浙属吴地,这个堡就叫做吴儿堡。”

在陕西榆林地区东南部的秦晋峡谷中,有一座历史上被称为“铜吴堡”的千年古城。吴堡古城兴建于北汉(951-957)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新石器时代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区域。

让吴堡县人引以自豪的是这里是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乡。古时这里是边关的重要门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东大门,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吴堡的川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吴堡县府由古城迁到宋家川后,古城成了一个行政村,名曰城里村。

2000年的国庆节,我第一次来到古城。古城位于县城东2.5公里处的一个独立的山梁上,山不是很高却很险要,唯一的—条路蜿蜒盘旋在陡峭的山坡上,虽然石头的路基破损严重,但从残留下来的路段上,仍可看出古时这曾经是—条颇具规模的官道。

历史上,吴堡曾是—个多民族杂居之地,在夏、商、周时期这里为少数民族活动之地,秦汉时期是肤施县(今天的陕西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战国魏文帝时期在此设上郡治所,秦汉沿袭,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废),

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吴堡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上山的路上,一个热心的老乡主动同我打招呼,他叫乃武,是城里唯一住在城墙外边的人家。乃武一路不停地跟我说着有关古城的事。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一路而上,不一会一座石头城便出现在眼前。

同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城池一样,吴堡古城的南门外建有瓮城。乃武说瓮城里原来建有关帝庙,现在全破坏了。远远的,我看到瓮城的城墙上被人为开了个豁口,原有的城门被废弃在一旁,进出的人不走城门走豁口。原来,瓮城门洞太窄,农用三轮进不去,人们便在城墙上开了个豁口,于是城墙被破坏了。为了能看清楚城门的整体情况,我穿过杂草,从旧城门进入瓮城。瓮城不大,大约三百个平方大小,里面早已是废墟一片,瓦砾和荒草在肆意地堆长。穿过瓮城来到南门前,南门同瓮城门一样也只是一个石头垒成的石洞,门洞不是很大,上面有一块石牌,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石城”。门洞里有以前安装城门留下的印迹,在城门洞的石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坑。乃武告诉我说:这些都是日本人的大炮还有国民党的飞机炸的。

登上城墙四下望去,只见古城三面环水,—面靠山,东面的黄河像一条天然的护城河,隔河与山西柳林县军渡镇相望,山下的军渡码头是通往山西的咽喉要道。古城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山高多悬崖,又占据着黄河天险,易守难攻,一直是边关的重要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各代都对古城进行过重修再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固有的天然屏障,造就了古城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历史上素有“铜吴堡、铁佳洲(今陕西佳县)、生铁铸就绥德州”的称誉。

在一个农家小院门上,紧闭着的木板门上有几个用白色粉笔写的字,“本人写作需安静,请勿打扰”的字样,我心里还充满着疑问,乃武便高声喊道:

“老高,老高,给你领来个客人。”

“是谁了?”一句浓重的山西腔从紧闭的门缝里冲了出来,随着未落的话音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开门走了出来。“做甚的?”

聊了一会,老高让我在这里住下了。

老高本是山西某地质单位的一名管理人员,现已退休,原本是想乘着古城安静,能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不成想被古城所迷,想写的东西没写完,却整天为古城四处奔波,呼吁大家都能来重视古城、保护古城,时间长了、知道的事多了,便成了古城的义务讲解员,凡来古城旅游观光采访的人都被老乡领到他这里,就连县宣传部、文管所来的人也都被介绍到他这。老高说,来的人一般都是随便逛逛便走了,像你这样能安心住下来详细了解古城的人还从来没有。

在古城住的几天里,老高向我讲了很多有关古城的事情,领着我上上下下地走遍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在初到古城的这段时间里,我拍摄了大量古城的图片,对古城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古城规模不大,但整体结构紧凑。现有基本保存完整的城墙1204米,城墙均由城砖和石头包砌而成,东、南、北门保存完整,西门经历过重建,东门下面是百丈深渊和滚滚的黄河,有“闻涛”二字刻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之上。城门洞口遗留有古时驻守城门士兵住的石窑。据说,山下曾建有水寨。如今水寨遗址全无,只在悬崖上留有“逝者如斯”“环山抱水”八个大字刻在悬崖之上,相传是明末一位知县亲笔所题。南门曰“石城”,南门外修有瓮城—座,瓮城及四门均由石头建成,城门宽约1.8米,遗物有碑、雕像、石刻、石条等,曾出土文物若干。西门曰“明溪”,城墙高近十米,门外为沟壑纵横,山大沟深的黄土高原。北门为“望泽”,是城里唯一可通往后山的地方。城内有一条古时遗留下的街道,长约300余米,街道两旁建有房屋三十余间,建筑结构均为窑洞式,从外部结构大小、内部结构设置上可看出,在数百年前这里曾店铺林立,摊贩云集,是方圆数百里较为繁华的地方。城里的房屋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均为窑洞式的石头结构,—般都建有院墙、大门,在建筑结构形式上,类似—个个的小四合院,现在,除有部分民居保存尚可外,衙署、文庙、魁星楼等数十所建筑已全部被毁。

遗憾的是这几天里所见到的人很少。老高说古城里住的人本身就不多,加上现在是假期,一部分人趁着放假孩子们都回来了,所以就到城外的亲朋家去了,因此这几天城里基本没有人住,咱们俩算是这里的主人了。在这几天里,一个被当地人誉为古城活字典的王春育老人的名字不时地被当地人提起。只可惜那段时间王春育不在,我没能有机会拜访。

第二次到吴堡古城是2002年。有一天,素未谋面的王春育托人打电话告诉我说,农历三月十八,古城要举行为期三天的庙会,说届时会请上一台戏来助兴,到时会有很多的人来,看我是否有兴趣到古城看看。

三月十七那天我来到了古城,上次遇到的山西老高已离开了,在老乡的指点下我径直找到了住在与古城相隔一条沟的山上的王春育家。王春育今年80岁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上过一天的学,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古城里,对古城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一直在呼吁政府加强重视古城的保护工作。王春育一生喜欢搜集民间故事,为了搜集整理有关古城的历史故事,跑遍了整个的吴堡县及周边的集镇,一次他听说有一个人手里有一套祖上流传下来的类似于曲牌的资料和吴堡古城有关,他先后跑了6趟80多里的山路,终于借到了资料,并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抄了下来。他曾用一年多的时间一笔一笔抄写过台湾版本的吴堡县志。很难想象吴堡县志中从南北朝到中华民国的章节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出自这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农民之手。他把平日里收集到的故事整理出来再讲述给别人听。出于对古城的挚爱,王春育用香烟盒上的图标,粘制了—幅古朴生动的古城地图,希望有一天能够亲眼看到古城被真正地保护起来,被损的古迹得到修复。

那天晚上,老王给我看了他很少向人打开的“王记杂货部”(老王写了许多的东西,并发表许多自己所收集的民间故事,共整理文字约六七万字,全都放到了一个木箱里,自己戏称为王记杂货部)。看着老王从杂货部里拿出的一本本的文稿,让我感到非常佩服。1、《吴堡县志》历史大记中19-64部分约有老王的4万字;2、县《文史资料》选用他的文稿15篇;3、《陕北地方故事》有10篇;4、1990年获榆林地区文物法知识大奖赛纪念奖,同年被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文物事业管理局评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1996年受到榆林地区文化文物局的表彰;《陕西农民报》、《中国农民报》、《榆林报》、《陕西地方志》、《档案工作》、《陕北文化研究》都对他作过介绍和报道。

在王春育家住了一晚,同他谈了个通宵。老王向我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他每天向来古城采访游玩的人们所讲过的那些古城的传说和发生过的故事。在元朝末年,内地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蒙古人抵挡不住,向塞外撤退,把江浙人向边塞押解,其中一支渡过黄河后,就在吴堡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建立城堡,因江浙属吴地,这个堡就叫做“吴儿堡”。2、据说有—次古城差一点被搬到别的地方,那是在清朝修建古城的时候,原打算将县城搬修在寇家塬,已经定型,并做了标志,准备动工,忽然一天晚上来了一只白狐仙把标志旗叼走了,县太爷派人四处寻找,最后在古城发现了标志旗,人们说是城隍庙里的千年狐狸不愿离开老城,因而将旗插回到了老城,县城最终还是修建在了原来的位置上。3、“咸丰八年,回民起义军曾攻打古城,历时数月一直攻打不下来,最后得知城内无水,唯一的一口井是苦水井,便围困数月,城内姓吕的县太爷亲自掌管这口唯一的苦水井,每口人每天分一勺水,就是靠着这一勺苦水,古城里的人们与回民军对峙了数月,最后,回民军见攻打不下、围困不成,只好退去”。4、1928年吴堡第一个党支部创建,中共陕北特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刘澜涛等来到古城,传达中共六大精神,当时刘澜涛化妆成收养皮的小商贩作掩护。5、1938年3月到1939年底,日军企图从宋家川突破河防,用炮火飞机向古城、宋家川一带轰击,宋家川地区军民三昼夜隔河与敌人开战,阴谋强渡之敌最终未能得逞。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的飞机也曾对老城进行了狂轰烂炸,老城也因此留下了累累的伤痕和无数的弹坑。

由于是庙会的缘故,这次在城里见到的人还算多的,两天的时间我把古城转了个遍,走东家串西家,问了拍,拍了问,由于王春育事先给人们都打了招呼,大家对我的采访都极力地配合着,乃武的女儿丹丹领着几个孩子充当了我的向导。

2003年正月,我同朋友于正月十六又来到古城,古城里的人更少了,转了一天除了给王锡禄老人拍了几张照片外基本上再没见到几个人,临走时在古城的城墙上遇到两个时常来此游玩的中学生,他俩告诉我说:“城里的人都走了,可能是由于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因素,现在来古城旅游参观的人还不是很多,也许是大家还不知道有古城这个地方吧,现在偶尔能碰到—两个外地的人,不是照相的就是绘画的,再就是新闻单位的记者”。

现在,古城里的人已开始自发地组织一些古城的保护工作,同时对于古城的开发利用也有了粗浅的认识。在庙会举办的这几天当中,我看到许多的人、有的甚至来自较远的地方,他们放下手中的—切,抛开一切的烦恼,来到这里走一走亲,看一看戏,在给诸神大仙们烧香许愿的过程中诉说着自己心中的郁闷。

这里曾有过一段兴盛的历史,仅城内的建筑就有兴文书院、衙署、学署、关帝庙、文昌宫等大型建筑27座之多,人口数千,商号、店铺更是星罗棋布,占地约十万平方米。千年的历史曾使古城拥有一度的繁华与繁荣,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渐渐地衰败了,终有一天,这座古城将成为—座空城,到那时,就只有耸立千年的古城墙仍旧仰望着凛冽的天空,诉说着古城昔日的繁荣与沧桑。

后记:由于古城里的交通情况很差,除南面直通宋家川外,西面隔一条沟,沟底有河,北面与后山相连,东面是悬崖峭壁和黄河天险,吃水也很不方便,桃一趟水要来回走上三四里的山路下到沟底去挑。由于是—座石头城,没有多少田可耕种,近几年来,大多数的人已搬走了。第一次拍摄那年古城里仅住着13户人家,全部加起来也只有29个人,而且不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是十来岁的孩子,很少见有青壮年。老人们最终要永远地离去,孩子们将来也会—个个离开,因此,这些人也将可能成为古城历史上的最后—批居民。

2006年农历三月初三,远在陕北定边县拍照的我接到王春育的电话,说住在古城里的一个姓辛的老人去世了,后天下葬。我一直想着要拍一张关于古城里出殡的场面,记录下吴堡人从生到死的过程。第二天我开了近四百公里的车赶到古城,王春育对我说,本来今年正月里王国华老人去世时,就想告诉你,但那段时间下的雪很大,就没通知你。一个月后,辛大娘的墓旁又多了一个人。

最近,我从文化部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上获悉——吴堡古城榜上有名。

猜你喜欢
古城
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万里黄沙处,一座正在消失的古城
佩特拉古城
沙漠里的古城
古城开荒?
《one two steps》《古城 2019》《涟漪 2018》《流年的礼物》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