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支持性语言环境

2009-01-07 09:34顾逸飞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圆形物品教学活动

顾逸飞

在幼儿同一课多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中班组织实施了“小猴卖‘○”语言教学活动,以下是其第一轮执教所采用的整体方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根据故事中各种动物的语言分析出小鸭、小猫、小狗、小老虎、小兔所要的“○”各表示什么。

2了解一些圆形生活用品的名称及用途,对猜测物体和变化形状感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一套,圆形纸片若干。

活动环节

1,设置情境,导入活动。

师:小猴是一家商店的售货员,一天,小猴在卖东西的时候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店里来了五位客人,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张画着圆圈的纸片,你们猜,小猴会把什么东西卖给他们?

2,借助图片,理解并讲述故事。

师:每个小动物买到的圆圈是什么?(幼儿根据顾客的描述猜测并讲述他们所需要的圆形物品,教师引导全体幼儿边看图边尝试讲述故事内容。)

3,联想生活,拓展幼儿对圆形物品的认识。

师:生活中间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有什么用?

活动结束,教师们展开深入的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这样的活动组织形式往往是实施类似语言教学时的首选。整个活动紧扣目标,从幼儿感兴趣的画面或话题人手,引导幼儿了解并讲述故事内容,通过清晰流畅的环节高效地完成整个活动。然而,透过活动表面的顺畅,进一步剖析整个活动的实质,不禁要问:这样的活动对于幼儿能力的发展来说,其核心价值究竟又体现在哪里呢?围绕这一话题,教师们继续反思,提出了以下质疑:(1)从目标的拟定到整个活动,的组织,教师只是就事论事,局限于帮助幼儿梳理故事情节,加深对圆形物品的感知上,作为一次语言教学,幼儿语言经验的拓展、积累,语言能力的提升又落实在何处?(2)活动中,全体幼儿均围绕一套大图片看看讲讲,这是否能始终抓住每个幼儿的学习热情?是否能满足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求?能否有效促进不同层面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针对以上疑问,教师们展开交流与探讨,对原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并由执教老师组织实施了第二轮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在分享式阅读中讨论、猜想并大胆讲述故事情节。

2,能按页翻看图书,养成良好的倾听和阅读习惯。

3,展开“○”的联想,萌发画“○”、变“○”的愿望。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本故事画册,圆形纸片若干,“○”物品专卖店招牌一个。

活动环节

1,直接导人:引导幼儿借助画册展开阅读活动。

2,幼儿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引领下共同按序翻看、猜讲故事情节。(典型语言:我们翻到第×页:接下来应该翻看哪一页?你们看到图上的动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还有哪些看不懂?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3,引导幼儿联想、讲述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启发幼儿画“○”、卖“○”,激发幼儿开“○”物品专卖店的愿望。

显然,第二轮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不仅帮助幼儿有效地理解了作品,还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激发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悉心研析,带来这种教学成效显著提升的支撑点在于整个活动中支持性语言环境的有效创设。那么怎样构建有效的支持性语言环境呢,教师们在进一步的碰撞与交流中,初步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投放有效的学习材料。第二轮教学,教师以幼儿学习材料的转换为切人口,将原先全体幼儿共享一套精美的大图片替换成了幼儿人手一本的画册,这样的调整,使每位幼儿都获得了专注于作品理解和讲述的媒介,极大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展开自主学习的需求。

2,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想为幼儿创设更多的语言发展的机会,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第二轮教学活动,教师就是力求通过分享式阅读的方式来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语言知识信息,而是在自主的学习、同伴的互助中去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语言加工,获得发展语言的机会。

3,延伸活动的有效引导。教师将活动结束部分由原来单纯地寻找、讲述生活中的圆形物品,转换成启发幼儿画“○”、卖“○”,开“○”物品专卖店,使得教学目标从单一地指向知识的获取,转变为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上来,在整个活动自然向游戏延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幼儿搭建了运用语言交流、实践,不断迁移、扩展所获语言经验的良好平台。

猜你喜欢
圆形物品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图画捉迷藏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