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瀛
二、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问题
1.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
15世纪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而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方人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逐步建立了世界市场。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大增,争夺世界市场的活动也愈演愈烈,它们凭借工业文明的优势,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制并存、竞争和相互借鉴的历史。20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经济危机曾一度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表现出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益者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资本输出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历经坎坷,其国力一度能与美国抗衡,不过由于政策失当,最终导致了联盟的解体。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社会主义失败的结论。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各种地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纷纷建立,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大,欧洲、日本、中国等也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经济的复杂格局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促使人们去思考、去解决。
2.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
第一,罗斯福新政实质上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第二,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美国以独立战争和民主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这是罗斯福新政能够成功的历史条件。二是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新政能够成功有利的国际条件。三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经济基础。四是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和民主势力较强大是其成功的政治基础。五是民众参政意识较强是其成功的思想基础。
第三,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资本主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有关职能,传统观念认为在于维护国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经济自由。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来发挥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制定并实施了一些宏观性的经济计划,但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二是开始尝试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特别是利用相关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都抛弃了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转而采用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政策,其特点就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第四,罗斯福新政的成功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形态仍然具有相当活力。工业革命后流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并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面对大危机,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摆脱危机的出路和方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比较健全的美国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还能够通过自身的调控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还具有相当的活力。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一,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主要表现:在理论上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接受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在政策或措施上,主要是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干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二,“福利国家”得到发展。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推行福利政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主动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第三,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主要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美国,主要特征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并存,经济发展迅速。
第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得到调整,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我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家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个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使再生产循环过程通畅。四是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对各部门的有效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第五,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都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立,还有相互适应和可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还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二是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在诸多的发展变化中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没变,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低限度是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新的矛盾冲突和问题。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就是其突出反映。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在是否加强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上左右摇摆。
4.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第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两种内涵不同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
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挫后而逐步出台的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促进生产发展,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二,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一成一败的结果说明: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每一次改革都有其积极性,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5.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问题。
第一,经济全球化始于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二战。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第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全球化的具体表现、重要途径,全球化又是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从而为多极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有利于多极化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这种相互依存可以起到缓解各国间对抗、增加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作用。
第三,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往往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容易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周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第四,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共存,但利大于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历了漫长的15年时间,表明了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的决策过程;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当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会对本国带来一定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的相关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趋利避害,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发展本国经济,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