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文化是两岸三地交流的基础

2009-01-05 10:35汤惠芸
台商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光华信任香港

汤惠芸

「金钱的目的里面容易有算计,政治的交涉就容易有权谋,两岸三地的交流最重要就是有信任,而文化就是建立两岸三地信任最重的基础。」作家出身的路平担任台湾驻香港文化机构主任7年,即将于今年底离任的她,交出了每年11月举办「台湾月」的亮丽成绩单,为香港以致两岸三地的民众端出艺术的流水宴席,让大家透过艺术文化带来的感动,用心交流,也因着心的交流建立同理心与信任的基础。

简介:

本名路平,笔名平路。知名小说家、专栏作家,

生于台湾高雄,祖籍山东诸城。

經历: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美国爱荷华大学数理统计系毕业,曾在美国公司与邮政总署担任统计分析师。回台湾后,曾任职中国时报主笔,并先后在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与台北艺术大学艺术管理研究所任教。2003年初开始担任台湾驻香港光

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2009年底即将离任。

作品:

小说《玉米田之死》以及《台湾奇迹》先后获得1983及1990年年度「联合报小说首奖」;其它作品还获得「时报散文奖」、「剧本创作奖」等奖项。其它著名作品包括: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行道天涯》,描述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爱情故事,并翻译成日、英、法三个外文版本。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何日君再来》,则以两岸三地著名女歌手邓丽君为故事主角,也有翻译成日文版。

以「平路」为笔名的台湾著名作家路平,2003年初正式担任台湾驻香港文化机构、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以下简称光华)主任,在香港工作接近7年期间致力以艺术文化活动,促进台湾、香港以致大陆的交流。

文化交流带出最深刻的了解

路平接受本刊专访表示,以艺术文化作为桥梁,拉近台港关系的工作理念,与作家的工作背景息息相关。「我一直以来的信念,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了解非常重要,而真正的了解绝对不是靠口号、教条或者利益的计算就能够达到,其实通过艺术文化带出来的了解是最深刻的。我觉得两岸三地最宝贵的是我们有同文同种的中华文化作为基础,去展现不同的文化创意。」

可能也因为写作的关系,路平说,她对中文、对文字背后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感情,就像是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因此担任光华主任正好让她有机会去推广文化,实现自己的理念。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迅速改善,尤其经济交流更为活络,不过,路平认为,两岸三地如果只靠经济活动交流,里面或多或少都存在很多算计,每个人都是以利为先,只看重商机的话,这样的交流可能会缺乏信任感。

「金钱的目的里面容易有算计,政治的交涉就容易有权谋,两岸三地的交流最重要就是有信任,而文化就是建立两岸三地信任最重的基础。」路平说,观众欣赏艺术文化活动时,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动,从而了解别人的处境和心境,产生同理心,这样建立起来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那一瞬之间的感动,可能就会让你日后想要多知道一些他们在想甚么﹖做甚么﹖这个突破带来的就是对别人处境的了解,有了这种了解才有真正的信任可言。」路平说,对别人处理的了解,包括经过不同历史、地理的背景,造成的种种不同之处,产生对别人各种生活环境上的不容易的理解,其实是信任的基础,因为知道别人的难处,才有同理或同情心,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是做政治或者经济的交涉,都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如果你对别人的处境、想法,没有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就很容易发生误解,特别是在充满算计的经济利益上,更难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设身处地』这四个中文字用英文来说,就是『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子里』(put your foot into other peoples shoe),其实这背后可以带来很深刻的信任基础。」

创办台湾月为香港增添艺术元素

2006年11月,路平创办第一届「台湾月」,邀请多个知名台湾艺术团体到香港,为观众提供免费表演,希望吸引平常没有看艺文表演习惯的观众入场,令艺文表演的空间在香港普及化。路平表示,创办「台湾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看到香港在艺术文化上的缺失,就像人们看到一个书架上摆了很多书,但仍然让人觉得有一个空洞,好像有一本该有的书没有放上去。

「在我心目中,香港社会其实是非常壁垒分明的,因为她原来是个殖民社会,人跟人之间有时候会有所区分,譬如某些人是会经常穿着整齐的去欣赏艺术表演,某些人则是一辈子都觉得跟艺术的场合绝缘。我希望打破这种现象,除了艺术的形式能够多元之外,我也希望能够把从来没有参加过艺术活动的人带进来,能够让他们给我5分钟或者15分钟也好,透过我们的节目,让这些观众有机会喜欢艺术,说不定下次他们就会自动自发去参加艺术活动。」

路平说,她刚来香港的时候,觉得香港好像有很多缤纷的艺术活动,例如「法国五月」、「香港艺术节」等,但是她觉得还是需要一个来自台湾的艺术活动,而且是创意的展现,同时用这种创意跟香港民众的感情或创意连在一起。

台湾月茁壮成长可放心交棒

回顾过去3年「台湾月」为香港带来的精彩节目,路平说,每年都有很多不同元素混合的演出,譬如「当京剧踫到大提琴」,两种完全不能想象的元素加在一起,为香港添加很多创意踫撞,带来新的动能(energy)。

2009年,「台湾月」进入第四个年头,对台湾,由于台风带来的大水,乃是悲欣交集的一年,因此今年的节目,无论是原住民歌唱家胡德夫的浑厚嗓音;或者是音符、影像、哑剧以及户外音乐会所串起的创意篇章,都将展现台湾山水与人情之中感性而深刻、温暖又坚毅的特质。

路平说,今年「台湾月」的节目有很多「混成」的元素,譬如香港跟台湾艺术家的互动,也有哑剧加上管弦乐的演出,更破天荒的加入了户外表演节目,是「台湾月」创办以来,继免费节目之后,对艺术公共性的进一步实践。

记者收到今年由路平署名的「台湾月」邀请卡,内容提到「从四年前诞生,『台湾月』迄今成为11月月历上固定的期待,感谢您的掌声参与。明年起,盼望您给予接续重任的『港澳台湾同乡慈善基金会』与合办的光华同仁,一如既往的支持。」

这是对公众不言而喻的道别话,访问中路平说出她想要离开光华的原因。「其实我在一个地方待超过3年都已经是非常难以想象,我觉得应该回到自己的创作上,因为这几年来自己写的东西实在很少,多半都是散文,我真正的兴趣其实是小说,我应该写长篇小说,但是要应付光华的工作就没有时间写,我自己都开始焦急,觉得自己的创作到哪里去了﹖我会不会太投入工作﹖所以这两三年以来都很想离开。」

临别赠言:文化应该超越政治

不过,为了自己一手创办、尤如亲生婴儿般珍爱的「台湾月」,路平留任到能够亲眼看到「台湾月」茁壮成长,才放心离开光华,重拾作家的工作,同时热爱旅游的她,也可以重过每年云游四海的生活。至于光华主任的继任人选,目前仍未公布,不过,路平表示,去年已经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筹备「台湾月」的活动,将来无论由谁接任,「台湾月」都将会继续举办。

过去一年多以来,两岸关系迅速改善也带动台港之间的交流,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10月中发表施政报告,也提出加强台港交流。路平说,台港之间的交流不应该由两岸政治气氛所带动,尤其不应该以政治主导文化交流。

「这算是我的临别赠言,我觉得事情应该是相反的,文化应该超越政治,而且文化交流应该是任何时候、无论是谁执政,都应该持续不断的升温,而不是因为政治气氛好、因为两岸关系好,所以香港跟台湾的关系才有一点点进展。我觉得应该是反过来的逻辑,应该是文化交流最重要,在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去做,自然而然就会带动到政治气氛的改善,因为两岸三地之间多了一些了解和信任。」

从路平的言谈之中,可以看出她对推广文化艺术的用心与努力。诚如她过去几年间对「混成」艺术元素的大胆创新尝试,她自己以作家身份担任台湾驻香港文化机构代表的公职任务,也是一种跨界别的创新尝试,结果路平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让11月的香港充满浓浓的台湾味。光华主任路平的离开,也让我们期待作家平路的回归,期望透过她的文字,为读者带来另一些心灵的踫撞与感动。

猜你喜欢
光华信任香港
中国想象力:以自我成就众我
点亮生命的光华
表示信任
珠翠光华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香港ifc商场
香港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