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胡又中 李春明●本报记者 胡笳 常黎明 ●崔明轩 李俊峰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12月31日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六点意见,迅速被岛内称为“胡六点”。连续多年,新年的预测都是两岸会不会发生战争,台湾媒体今年初第一次围绕着“胡六点”,预测“和平有可能走多远”。《联合报》评论说,“胡六点”是在“向台湾人民交心”。主流媒体写出这样的话,在一年前的台湾简直不可想象。从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直到整整30年后的今天,台湾海峡经历了激烈角力,但幸免了战争,而中国大陆的崛起恰好与这30年重叠。台湾有学者认为,“胡六点”真诚、务实,而且透出大陆的自信。尽管民进党在第一时间对大陆讲话习惯性地表示了强硬,但是这一次没有散布“仇中、仇共”言论。整个台湾社会对“胡六点”的反应空前积极,这在大陆以往几次对台政策出台后是从未出现过的。
台湾高度关注胡锦涛讲话
胡锦涛12月31日的讲话在台湾岛内激起了异乎寻常的密集关注。东森、中天等台湾电视台无一例外地将其作为头条新闻。“胡六点”更是成了《联合报》、《中国时报》等媒体的头版头条。前者形容“胡六点”是大陆对台“温情喊话”,后者则用“马胡默契开新局”的标题,为大陆善意在岛内激起的积极回应定了调子。
12月31日,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均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胡锦涛的讲话。法新社说,大陆方面呼吁与台湾进行军事交流,这是两个昔日敌人之间关系迅速改善的又一迹象。法国华文媒体《欧洲时报》2日评论说,“胡六点”脚踏实地地推动两岸关系,诚心诚意谋求两岸人民福祉,“堪称新年伊始大陆送给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的一份最称心礼物。”
台湾《联合晚报》1日社论说,“胡六点”中的第三点提到“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正面肯定了“台湾意识”的存在,意义重大。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吴东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这一点体现出大陆对台湾有更多的善意与谅解,对两岸进一步对话与交流当然大有益处。吴东野说,2008年初,人们无法断定两岸关系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一年之后,“胡六点”的提出无疑将使2009年的两岸关系比2008年更加令人期待。
新加坡《联合早报》3日评论说,对于大陆方面的讲话,台湾执政党和主流舆论都在第一时间以“善意”和“务实”予以形容。而“跨越台湾海峡的接触和交流之所以‘突飞猛进,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信基础”,“假若双方还和从前一样疑神疑鬼,即使善意送到家门口,也会被扭曲和妖魔化”。
岛内外迅速做出解读
在“胡六点”中,岛内对其中两点尤其感兴趣。一是胡锦涛主席表示,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透过两岸协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此外他还提出两岸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大陆释出善意后,岛内外迅速做出解读。2009年1月2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大陆将同意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今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WHA),并将于近日和台湾方面进行协调。最新一期《亚洲周刊》还报道说,等两岸开展军事交流后,大陆将逐步减少瞄准台湾的导弹数量,“大陆内部对于是否撤除对台导弹部署曾有过争论,不过半年来,两岸释放的和平信息越来越浓,台海和平有望持续存在,而中共军方的关注点也向东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转移,因此就逐步减少部署在大陆东南沿海的对台导弹取得共识”。
国民党高层评估说,今年5月参与WHA的机会应该很高。他们认为,尽管大陆提出一个中国原则等既定立场,但在参与国际空间上其表述方式调整为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两岸可经由协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对方释出的善意,“大陆等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高层研判,马英九提出的两岸综合经贸协议、军事互信机制和参与WHA等,这几年都有“突破的空间”。前“陆委会副主委”林中斌称,“台湾超越政治的国际空间打开了”。马英九本人也证实,正与大陆商讨台湾成为世卫大会观察员一事,“且对岸也有意跟我方谈”。
将两大议题视为重要指标
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WHA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岛内视为“台湾国际空间”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世界卫生组织是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李登辉和陈水扁曾多次推动台当局参加世卫,均未成功;以观察员身份参与WHA与此不同,是在每年5月大会召开时与会,目前以此种身份出席WHA的包括马耳他骑士团、巴勒斯坦、梵蒂冈和国际红十字会等,有的为国际法所确认,有的是非政府组织。2003年非典期间,台湾声称因未获得世卫的情报支持,岛内损失惨重,此后更是把参与世卫活动作为“外交”重点之一。马英九上台后,提出以奥委会模式的“中华台北”名义参加WHA,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以及荣誉党主席连战出席APEC会议时都曾提出该议题。前不久,马英九还在《华盛顿时报》上刊文,期待台湾在此事上取得突破。
而“撤除导弹”也一直为岛内所关注,民进党更是屡屡借导弹问题煽动对大陆的仇视。从2001年开始,在陈水扁的公开演讲中,大陆导弹数量从最初的300枚一路攀升到2007年的超过1000枚,大概每隔半年就会自动增加一次。《亚洲周刊》的报道称,中南海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要达成和平协议,台湾人最希望北京做出什么样的象征性行动,结果是撤除导弹。分析认为,“就军事意义而言,撤除部署在湖南、安徽等地的导弹对缓解海峡军事威慑实质意义不大,重新部署导弹不超过40小时。不过,这毕竟是台湾老百姓能认同的和平符号”。
舆论大多谨慎乐观
对大陆的善意,民进党在第一时间习惯性地表达了强硬,这被分析人士认为是政治弱者的通常表现。民进党发表三点声明,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当前两岸最大问题是台湾人民对中国的感受,包括武力威胁、外交封杀和经济吸附等”。亲绿的《自由时报》还发表文章称,以同意一个中国为代价处理台湾国际活动空间,“这种摆明要台湾从胯下爬过的中方游戏规则,李登辉、陈水扁过去20年每年都有机会爬行,轮不到马英九来跪地。”亦有分析人士认为,民进党内部早有“台独”搞不下去的议论,为了再次执政,民进党虽然现在嘴硬,但是修改“台独”党章恐怕是迟早的事。
岛内舆论则多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文化大学大陆所所长邵宗海认为,“胡六点”是北京对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空间的可行性设定的底线,“特别是和平协议与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签署,更是台湾朝野所期待”。
资深媒体人杨舒媚发表文章说,除了善意的解读外,马英九恐怕更应清楚交代的是,“一旦和对方实质交手时,台湾应对的底线在哪里。比如为了要结束敌对状态,大陆说可以签订军事互信机制。但在享受‘和平的福利外,台湾又要怎么思考台美军事关系与台湾国防弱化的问题?再比如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与参加国际组织也是全然不同的层次”。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童振源称,马英九面临几大挑战,一是“在一中原则的前提下,台湾未来参与国际组织的模式可能变成:在中国同意的前提下,台湾成为中国的附属会员,或者以中华台北为名称参与国际组织活动,而承诺不成为该组织的会员。这对台湾的主权与尊严将造成严重伤害”;二是“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和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等都会触及台湾的主权地位与两岸政治定位”。
《中国时报》的社论认为,“胡六点”中有一些信息是大陆过去很少提的,也是马当局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大陆首度提及双方可就过渡时期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其中包括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这意味着北京考量的已不仅是撤飞弹议题,而是有意就两岸未来要怎么从目前的非官方关系进行过渡,尝试激活对话了。而谁都清楚,这个课题在台湾内部可是个能掀起翻腾的压力锅,因为它已直接触及两岸定位争议。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大陆特别谈到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这应该是针对马英九多次呼吁后的响应,也将是测试两岸关系的重要试金石,最直接的考验即是今年5月间的WHA,台湾有机会成为观察员吗?还是继续被排除在外?第二个考验则是9月间的联合国大会,两岸准备怎么处理台湾参与的问题?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