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有效途经

2008-12-29 00:00:00宋真君
中国教师 2008年6期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建设风雨过后,留下来的会是什么?是枝芽并春?是硕果累累?还是残红闲花满地愁?当学习、体味、研究论证和观念转变这些词汇活跃在示范校建设初期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探讨诸如此类的问题。要认真探讨内涵建设,找到内涵建设的抓手,寻求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规划出示范校建设的愿景。
  
  一、要奠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
  
  目标的定位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同的院校,身处的区域环境不同,发展的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改革的重心和发展的举措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找差距,制定改革方案,建设保障措施,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示范校建设,从学校的层面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预期成果是什么?要采取“扬弃”的原则,制定出我们自己的建设之路。
  示范校建设,就是要做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成果是我们追求的,但更重要的是诸如教学观念提升、运行机制改革、规范管理、课程建设、产学合作以及实验实训条件改善等一系列教改工作的“创新过程”,我们要把我们的示范成果锁定在围绕内涵建设核心的“改革之路、管理之路和发展之路”过程上。
  在“争优夺示范”的申报工作结束以后,在项目启动建设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必须克服浮躁的心理,只有在起步阶段奠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将示范校的内涵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什么是浮躁?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学校、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克服浮躁的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在高等职业院校被定位一个新的教育类型以后,在内涵建设和办学理念急需填空的形势下,各种“理念”和“词汇”先于建设而被提了出来,这是一种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浮躁行为,在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不要盲目跟从。
  
  二、要找到内涵建设的抓手和落脚点
  
  学校的内涵是什么呢?郑金洲教授做了这样的解释。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发展的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是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郑教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学校的发展作了精辟的阐述,“四个发展观”紧紧扣着学校的内涵建设。笔者认为,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结合郑教授的四个发展观,增加一条贯穿其中的“文化内涵建设”主线,同时把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的内涵建设的抓手和落脚点,才能发挥内涵建设的“点睛”作用。
  
  三、要寻求示范校建设的合理有效途径
  
  示范校建设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机遇,必须制定出系统的、创新的项目建设保障机制,建立“防火墙”预警系统,保证各个项目有序地、高效地、安全地实施建设。
  保障机制建设,其核心是要寻求出一条合理有效的建设途径,结合示范校的建设精神引导各个具体的建设项目围绕内涵建设核心稳步向前推进。因此,要在保障机制建设过程中抓住内涵建设主题,创新“管理示范”作用。能否有能力承担起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能否全面开展内涵建设,保障机制建设是基石工程。
  示范校建设的成功标志是突出内涵建设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长效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且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教学类型登上历史舞台,需要丰富的内涵,需要成熟的骨骼承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可。要完成这些根本任务,单靠学校闭门建设是无法实现的,更需要企业的广泛参与,只有校企双方真正紧密地站在一起,风雨共济,才是示范校建设唯一合理有效地建设途径。因此,保障机制建设要在宏观方面切实考虑到双方的共同利益,要保证项目建设过程中与企业携手共进。
  示范校的建设任务总体上分为潜在的内涵建设和表象的项目建设。就二者的关系来说,表象的项目建设是潜在的内涵建设的承载,而内涵建设是项目建设的任务、目的和灵魂。与项目建设一样,内涵建设也需要总体的愿景设计、建设内容规划、建设任务分解、建设实施进程等系列的建设举措过程。而且,在示范校建设工作中要把握好二者的衍生关系,要把内涵的建设任务派生到具体的项目任务中去,引领项目的行为建设。
  
  责任编辑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