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问上学的孩子一个问题:“生活中喜欢做什么”。但当我问了三年之后,却是让我心惊肉跳,大概有90%以上的孩子在言不由衷——他们都是在说喜欢做题、喜欢上课、喜欢听老师的话……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孩子们成长需要什么?
我们作为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
我们作为教师在为孩子做什么?
社会环境中又有多少是考虑到了孩子?
教育制度中又有多少让孩子在真正的成长为一个人?
我很渺小,既解答不了这些问题,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我是一个普通的幼儿园的园长,我能做的只是让我接触到的孩子尽可能的还像是个孩子,能体验到童年应当体验到的生活种种,当他长大了遇到了挫折的时候也许会因为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勇敢地走下去,也许会因为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我想这是最应该也是最低的作为孩子的权利。
我们是否想过:
作为父母我们为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
作为老师我们为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
作为公民我们又为孩子们做了什么?
做父母的真的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吗?了解什么对于孩子来说是幸福的吗?
有人说,孩子童年的幸福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人一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无论怎样,童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有数不完的故事和幸福感。让我们每个人都闭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童年——
抽屉里收集的糖纸、石子;
把爷爷的背当马骑;
在开满油菜花的地里找不同颜色的野花;
每一次生病时得到的“特权”;
掉到水塘里的经历;
自己亲手挖的野菜能在饭桌上让大家品尝;
……
是这些让我们觉得童年是幸福的,是充实的,是值得在黑夜的孤独中展开来陪伴自己的。可是现在,我们似乎就忘记了这些,一样地重复着我们的父母做父母时留下的遗憾,甚至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更加地升级进化。这是我从幼儿园的一个班里统计出来的数字:大班一共有26个孩子,其中有20个孩子一周要上5种以上的“兴趣班”,3个孩子一周要上4种兴趣班,3个孩子要上3种。从这组数据里哪里看得到孩子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哪里看得到孩子有亲近自然的时间,难怪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父母们都在为了一些遥远的梦想和竞争做着准备,却不能理智地面对孩子们的当下。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们的独苗们个个都不会再像我们小的时候那样总是梦想着一天会得到一个美丽的洋娃娃或是一台神奇的汽车模型,他们经历的已经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而另一方面对于太多的家庭来说每天晚上一家人团聚在家里饭桌前一起吃晚餐却是奢侈品,不是爸爸就是妈妈一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者,要忙于众多的应酬。但因为在我童年珍贵的记忆里,饭桌上听爷爷山南海北的讲故事是幸福体验中最浓重的一笔,所以我一直坚持晚上再忙也要回家陪孩子吃饭,睡觉前一定要讲故事给孩子,虽然有人批评我是惯孩子,虽然我也曾经怀疑过我这样对孩子,孩子真的觉得幸福吗?但是我仍然坚持着。
记得在听中科院心理所施建农教授讲他在与美国教授斯滕伯格讲起的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美差异,美国的家长在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时,是有一种满足感,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一样好就好,中国的家长听完多元智能理论会更加的紧张,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差得很远,不是所有的智能都具备。于是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美其名曰:“扬长补短”。
结了婚我就发誓要当一个好母亲,要让我的孩子幸福,今年我的孩子8岁,我发现其实我和所有这个时代的母亲一样。我的内心对孩子的教育一样会在独立与放手之间拔河,一样会在焦虑与冷静之间徘徊,一样存在着前沿理念与实践困难的矛盾,一样接受着抽象理想与实际现实的考验。
孩子出生后的每一天我都不舍得离开她,一岁前,每天我会陪她说话,给她讲故事,她六个月就会叫爸爸妈妈,我就把录音机放在了床头,等她睡着了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听,这时我真的幸福,她嘛,幸福不幸福我只能猜。她很少哭闹,总是用好奇的眼睛东看西看,用如嫩藕般的小手小脚不断地在踢打空气,所以……我猜她幸福。
因为爱,我喜欢把孩子抱在怀里,我们有眼神的交流,我可以随时亲她,享受做母亲的最大的快乐和权利。孩子习惯了,于是睡觉要我抱,外出玩要我抱,练习爬的时候要我抱,我当然不怕累,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但是对于她来说是幸福吗?我就不敢说了……
健康从吃开始,吃饭是孩子永远的话题。我看过很多的育儿书,知道到了一定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吃饭,知道孩子吃饭是不用强迫的,孩子没有饿坏的只有撑坏的。但是每当孩子拒绝吃饭我还是会忍不住去喂她,就是想让孩子吃多点,细想起来,原来育儿理论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就会变样。孩子刚刚开始学自己吃饭总喜欢自己乱抓,我爱干净,怕她弄脏衣服和房间给自己添麻烦。想想反正都是吃就总是喂。孩子自己吃就很慢,在幼儿园里吃饭几乎总是最后一名,一吃饭就喜欢东张西望,食欲不好。我想想吃饭是人的本能,喜欢吃也是人最大的享受,丧失了这样的功能,幸福从哪里来?所以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来重新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看完了大家一定觉得这个孩子被你带坏了,你一定是拿孩子作为你生活的全部。但其实我本性是一个享受工作的人,我每到了自己工作的时间经常忘记吃饭或是别的事情。所以经常会因为要带孩子和工作产生冲突,曾经非常焦虑。也正是在这种冲突中才渐渐明白一位哲人的话语“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为了分离,孩子是上帝放在你手中的一支箭,只是借你的手在拉弓而已”。
当然我会像所有的家长一样不断地有着新的困惑,比如,自从我当了姑姑以后,我像疼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着我弟弟的孩子,这是我女儿最无法忍受的,她用她所有能用的方式来表达她的反抗,我也使用我所有的智慧在试着让她接受这样的现实,我想她会在各种不同的日常体验中懂得生活,学会和人相处,懂得感恩,只有这样不是才能体验到幸福感吗?
我会永远地站在孩子的背后做她的支持者,并且祝福她幸福,因为我和我的孩子是绝对地一起成长,我不停地接受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在不断地思考,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是什么?
卢梭说过:“在偏见和人类的习俗没有改变人们的自然倾向以前,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
难怪我看到过的最灿烂的孩子的笑脸都是在孩子自由玩耍的时候。
我20岁开始当老师,决心要带给孩子一些东西,那个时候不知道要给孩子什么,只是觉得决不能像我小时候遇到的那个老师那样带给我的是噩梦般的记忆!我是从杭州到宁夏去的知青的孩子,因为我对于宁夏的老师来说是外地转来的孩子,没有其他同学的写字速度快,她就罚我抄100遍课文,我写到夜里12点还是写不完,经常趴在写字台上睡着,第二天还是要因为写不完而罚站。后来到了北京,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数学老师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所有最难的数学题他都会最先问我的答案,让我觉得原来自己还有不错的地方。现在有点想明白了,原来老师要给学生的就是让他看到希望。就像很多人都知道遇到好老师是人童年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作为老师的自己难道不该深思吗,难道不该谨慎自己的行为吗?时代多元化了,但是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该多元化地看待学生吗?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有多少老师真地能做到多元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永远只用分数?我们真地挖掘过“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的地方吗?真的从内心去分析过他们的处境吗?孩子们经历的现状也许很多老师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正是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让我们的下一代经历着非正常的童年。我看见英国的中学生在社区的老年中心做志愿者,德国的小学生在讨论全球变暖自己能做什么。知识重要,但是什么样的知识是多大的孩子该学的,难道不该从新审视吗?
孔子说的“慎思明辨”,那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教育的目标。
马丁·路德·金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一个人深刻的思考,并且善于思辨。但是如果教育停止在这里,那么教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通常就是最擅思辨但是毫无品格的那个人……我们必须深深记住:头脑聪明是不够的,头脑聪明加上品格,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是我们作为教师要印刻在心里的。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里的确一切都在接轨,都在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股票油价同落不同涨,生活全球化带来了在世界各地都看得到的相同的品牌。但是教育呢,差异之大确是到了让人醍醐灌顶的地步。我们的孩子在出生之后就被“月嫂”包围,所有的事情都被复杂化,但其实孩子只不过需要的是妈妈的爱抚和自由的空间;当我们的独苗在一家三代的手掌心里和嘴里的时候,日本的孩子却穿着短裤站在雪地里经受着挫折教育的洗礼;当我们的下一代在所谓的“兴趣班”里上课的时候,德国的孩子还在森林里的落叶堆上打滚;当我们把所有的赞许归结为一句话“你真乖”时,美国的孩子们都在以“不一样的我”而自豪。当然我们的教育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是基点没有站对。社会的大环境中有多少考虑到了孩子?作为公民我们又承担了多少社会的责任来支持教育?当然,社会环境需要有好的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但这是遥远又漫长的过程,当务之急是“你”能做什么!每个公民身上只要承担一点点的责任,事情就会好很多,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无论是对知识的追求,对品格的培养,对行动的勇气,孩子们需要我们——作为一个公民为他们作出榜样,如果我们没有,又怎能抱怨、担忧和指责站在你面前的孩子?或者是抱怨现在的孩子毫无幸福可言?
父母就是要为孩子开一扇窗,让他们有机会能看到所有的人、物和景。作为母亲我充满自信,我愿意是孩子的支持者。因为这让我变得成熟,让我体验到了真正的责任,只有做了母亲我才这样心甘情愿地自我调整,不断地成长,有机会享受自然赋予我做母亲的幸福和痛苦。
作为老师我理解孩子的幸福就是拥有健康,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玩耍的安全空间,有足够的时间亲近自然,有机会体验生活的种种,不断地有机会从生活中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为了上面的目标我愿意是孩子的照明灯。
作为公民我愿意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我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给我的责任,在历史钟声的轨道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要孩子幸福地像花儿一样成长,土壤在哪里?我们是老师,我们应该对自己苛刻,因为我们离孩子最近,是孩子的土壤!
(本文作者为北京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园长)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