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成就未来

2008-12-29 00:00:00王顺海
中国教师 2008年16期


  信念支撑人的生命,理念支撑学校的发展。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校长,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要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前瞻性。“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校长要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准确地判断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规划,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具备前瞻性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有创新性。“唯其新颖,才能濡染耳目”,在平时工作中善于把握职业教育各发展要素的特点和规律,敢于突破和超越,能够以科学的教育思想、新颖的教育观念、独到的教育思路确立具有创新性、深刻性特点的办学理念。三是要有务实性。学校的办学理念,既不可照本宣科地从书本上摘抄,也不可道听途说地随手“借鉴”。它是学校领导以对职业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的师生追求目标。四是要有独特性。特色和理念应是一脉相承的,一所职业学校,必须努力开创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独特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才能以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屹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笔者就简单谈谈一些尝试。
  
  一、深刻思考,确立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
  
  从普通教育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我深知后者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职能——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这当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开展学校工作的基本思路——让学校为社会服务,让社会接纳学校,学校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培养的学生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在此之前,学校一直以“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这一理念只是体现了学校办学过程中、所有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教育思想——教育事业当然需要“以人为本”,当然需要“质量立校”,而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没有体现“前瞻性、创新性、务实性、独特性”。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可,笔者为学校提出和确立了新的办学理念——“服务社会,成就未来”。
  
  二、创新管理模式,打造落实办学理念的保障机制
  
  2006年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经过深入地分析、论证,我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特征、所开设专业的行业属性、教学特点等,将原来的各教学专业划分归类,组合成几大“专业部”,实行各“专业部”教育教学管理一条线的自主管理新模式。其中将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机电、加工制造类专业组合成“工程制造部”,将计算机、财会等传统专业与韩语、日语等语言类专业组合成“基础部”,将烹饪、旅游服务、饭店服务等现代餐饮服务类专业组合成“旅游管理部”。另外,根据需要,还组建成立了以推动校企合作、举办短期培训为主要职责的“企业部”和以开展国内外教育交流为主要职责的“国际教育交流部”。与此同时,我们逐步完善了各专业部的工作制度,赋予各部独立的教育教学管理职权,各部部长负责本部的人事任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设置等重要事务,形成了各教学专业部对几个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分别抓和校级领导、学校教学督导室、学校学生工作处对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统一抓相结合的双层落实机制。
  这种模式,一方面,实现了将相关属性的专业、职责集中,以各教学专业部工作的相对完整性取代原有学校管理机制下各个工作环节的独立性、制衡性,便于各部管理者形成统一、集中的工作思想,形成了各部以部长为核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集思广益,发掘智慧,积极谋划本部大发展、大突破的有利局面,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层级管理、分部负责、权利下放、抓大放小”的管理模式,也使得校级领导拥
  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统筹、谋划学校的整体、长远发展。
  
  三、统筹教学改革,夯实落实办学理念的基础条件
  
  只有将办学理念深入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具备真才实学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劳动者。为此,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校企联营、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改革实践。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例如,在较为前瞻地了解到市场对加工制造类技术人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时,我们果断地开设了机电专业;随着加工制造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数控设备在企业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及时地将机电专业改造成数控技术专业;而当企业对数控人才的工种有着细分需求时,我们再次将数控技术专业细分为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几个专业。真正做到了专业“应时而生”、“顺时而变”,以对市场先机的精准把握拉动了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
  其次,全面推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松散,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随着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的不断发展成熟,实施“模块化教学”已经成为各类职业院校的共同选择。2007年,我们在威海地区、在各个教学专业率先全面推行了“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实践,既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在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再次,通过“校企联营”拓展学生实训。一方面,学校与威海的大宇船厂、三星电子、华东数控、白天鹅宾馆等企业合作,完善专业教师、学生赴企业实习机制;另一方面,本着“依托优势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养专业”的思路,我们建立了威海市开源精密机床厂和威海市志凯模具有限公司两家校办企业,他们通过各个生产环节为车、磨、刨、铣各工种的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践机会,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通过创造的经济利润支持了学校的建设。
  最后,通过“内引外联”打造专业优势。2006年以来,我校先后与鲁东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增强成人继续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育人能力;与浙江大学合作,依托其技术支持,将学校数控培训基地打造成“十佳培训基地”;与全国最大的IT技术人才培训机构——北京大学青鸟集团合作,引进其“ACCP启蒙星”课程,推动计算机专业的改造;通过与世界韩国语认证考试委员会合作建立“世界韩国语烟威地区认证考试中心”,推动学校三年制韩国语教育和韩国语短期培训教学的开展。
  以上举措,使学校相关专业在全市的竞争优势逐步突显,对提高学校声誉、拉动招生与就业工作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工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