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怎样的?

2008-12-29 00:00:00张春莉
中国教师 2008年16期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对这个问题,余文森教授曾给出了一个回答,他说:“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这一问题,余教授进一步强调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出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愿意学、主动学、会学呢?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充分发挥教科书和教师的作用。的确,教科书是教学中最主要的学习材料,但它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教师是学生学习中最主要的指导者,但他们也不是唯一的指导者。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不懂就问教师、所有结论都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已经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回答教科书中的留白,去接触教科书以外的许多素材,去探索可能连教师也未知的主题。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把课堂建设成一个学生学习的实验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开发丰富的动手操作材料,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和利用信息、注重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以及通过讨论营造一个勤思、善问的课堂氛围。
  
  一、共同开发丰富的动手操作的材料
  
  课堂是一个鼓励孩子们动手操作、研究、探索和讨论的地方,而动手操作常常是学生迈出实验的第一步,通过感知、触摸、搭建和移动有助于学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特别是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形象化的支撑。许多的研究,尤其包括皮亚杰和布鲁纳的研究,都支持学习的第一环节应该始于具体的思维水平的观点,学生只有在这一具体思维水平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理解有关的概念,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供学生操作的材料很多,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与教科书配套的学具和教具,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学具和教具,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身边收集一些旧的日用品作为学具。为了合理地使用这些学具和教具,教师应该做到如下三点:一是面向全体,动手操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在具体思维水平到抽象表征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三是鼓励学生利用对直观材料的操作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和利用信息
  
  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知识记忆作为开发人脑潜能的最终目标,以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为考查的主要方式,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在知识衰老和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传统教学的知识优势却遇到了挑战。所谓知识的衰老,是指科学是以探求事物本质发展规律为宗旨的,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难以一次完成,往往需要有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才能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面目,一旦对事物真相更接近一步,原来的认识就显得落后了。知识的衰老,使知识再也不都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前苏联学者指出,现在的科学知识几乎1/3会在三五年内变得陈旧。工程师的专业,10年内大约陈旧一半,20年后,他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有1/4是有用的。
  知识经济的内涵,“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把它区分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如某地人口多少等),“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知道谁的知识”。前两种知识都能存在于各种媒体的记载之中,因此,易于数字化后存入计算机,故称为显性知识。对这两种知识应持什么教学态度,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