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八月,沸腾的京城。经过16天赛场上激烈的鏖战,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降下了帷幕。中国,给全世界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顾起筹办奥运会的日日夜夜,令所有中华儿女感慨万千,终身难忘;盘点起承办奥运会的成败得失,让各行各业话语不绝,惊喜无限。直接的、间接的,谈起收获和影响,盛赞奥运从多方面改变了中国。
变化的确是无处不在。当奥运火炬在海内外传递期间,有一个领域的变化引起了大家强烈关注:年初,从南京将47个政府部门一把手进行公推公选开始,贵州、重庆等省市也都接连拿出一批县处正职岗位实行公推公选,使这一项前几年还在议论及试点的干部选拔改革,迅速形成了热点;5月份,深圳市出台了一个更具轰动效应的《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的文件,透露出深圳下一步拟推行市长差额选举。为积累经验,先期在区政府换届中试行区长差额选举,候选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演讲、答辩。此举不仅在国内被认为是“政治体制改革具历史意义的一步”,连外国媒体也称赞为“迈向民主的新步伐”;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简短消息“上海市规定领导人员称职票低于60%可能将被免职”。这个举措迅速被国外媒体捕捉,解读为“中国政改的积极信号——开通权力制衡之路”。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无关。本文将北京奥运与正在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决无将奥运政治化的意思。奥运不能与政治挂钩,但其铸就了伟大的奥林皮克精神,则已成为了人类的共同梦想,是人类追求多元、宽容、公平、开放与和平的象征。奥运精神所凝聚的博大文化与理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我想用奥林匹克精神来解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的信号,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奥林匹克精神之一是公平公正竞争的伦理理念。在奥运赛场上,人们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与压迫的平等世界,强调在平等条件下所有人的公平竞争,并企求通过严格的规则,培育起公平竞争、和谐共处的世界秩序。在我国的干部选拔体制上,大家期盼的正是这样个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从过去干部选拔的“伯乐相马”到现在的“赛场选马”,其根本改变就在于:一是给大家“选手”的资格,二是靠竞争“赛”出高低,保证了人们平等条件下的参与权与竞争权。尽管许多规则有待制定与完善,但就竞争选拔这一改革,就被认为已经逼近民主的内核。
奥林匹克精神之二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德性品质。奥运会不是单纯为了体育竞技,其真正意图在于推广崇尚健康体魄和高尚品行的理念。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就表达这一点:“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他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奥林匹克精神的培育对象不仅是体育运动员,还包括普通民众。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大民主,提高透明度。无论是公推公选,还是差额选举,都是为了改变打破过去选拔干部的领导意志、上级钦点、暗箱操作、带病提拔等等弊端。特别是被选拔干部的品行德性,能通过民主评议,更大程度接受公众的检验,接受百姓与舆论的监督,一定程度上减少干部腐败的前赴后继现象。
奥林匹克精神之三是宽容友爱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原则不仅表达了人类企望远离战争、建立和谐和平世界秩序的追求,同时期望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价值观念人类群体的相互宽容和理解。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应该完全独立与各种利益之上,不受任何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干扰。国际奥委会的职责被规定为用忠诚和公正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的国际组织。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选拔要增强公开性和竞争性,除了确保能力和品德为大家所公认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确保其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能代表集团、帮派、团伙的利益。要以人为本,有宽容之心、大海之胸怀。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已经熄灭,而奥林匹克精神的灯塔却光照神州大地。人们通过奥运盛会,体味并实践着人类真善美的理念,让它化作我们内心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当然包括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美好愿景。
(作者为本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