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变数的美国大选

2008-12-29 00:00:00吴莼思
世界知识 2008年19期


  丁立圆桌
  
  吴莼思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美洲研究室副主任
  
  记得去年10月访问美国纽约时,我还颇讨巧地问当地的学界同仁,朱里安尼和希拉里·克林顿,谁更有希望入主白宫。当时,那两位纽约出身的参选人都呼声极高,大有将在最后选战中相遇之势。谁料想,不出几个月他们就双双提前出局,以至于今年春天我再访纽约时都不敢再提此事,免得像是要揭纽约的伤疤。
  美国人说,大选中的六个月就跟人的一辈子那么长。此话不假。大选开始时,恐怕很少有人会看好执政八年恶评不断的共和党。但是现在,民主党当初的满满自信早已不复存在。就在大选还剩下不到50天的时候,民主、共和两党似乎正在经历着气势上的转移。真不知道希拉里的落马和佩林的横空出世会不会成为这种角色互换的形象演绎。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的美国大选似乎成了一场难以聚焦的辩论。伊拉克战争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大事迭出的美国经济也没能让候选人提出多少真知灼见,气候变暖、石油价格、伊朗、朝鲜……一个个似乎都是引人关注的大问题,但大家说了一大堆却又都很模棱两可、不具决定性。
  这一切综合起来,就使今年的美国大选更加迷雾重重。美国将向何处去?美国将产生一位怎样的新领导人?这似乎是全世界都想知道的答案。
  也许,奥巴马曾经给出过一个答案,那就是要“变革”。也就是说,要改变共和党政府在过去八年中的那些不得人心的政策和做法,将美国带上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奥巴马的这一竞选主题应该说在初选中很得人心。但是,竞选形势的变化有时就在朝夕之间。目前,美国第二阶段的次贷危机正在深化,排名第四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已经申请破产保护,在这样有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动荡面前,民众是否仍将保持求“变”之心?而如果民众由于害怕动荡而趋稳避变,奥巴马还能维持其号召力吗?
  最近,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里亚发表题为《布什做对的地方》一文。他历举小布什政府在外交方面的可取之处,并指出下任美国总统应当延续而不是逆转这些政策。文章结尾处不无讽刺地说,“曾经有一位美国总统,他上任时坚信前任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用处、愚蠢、孤陋寡闻和惟利是图的。他尽一切所能地拒绝接受并试图改变所有政策,这几乎成了他的信条……他决意对与比尔·克林顿有关的一切都持批评态度,这正是把我们拖入一团糟境地的罪魁祸首。”很显然,扎卡里亚希望下任美国总统不会再犯小布什上台时所犯的那种错误。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变革”是美国对外战略的关键词吗?美国的对外战略要不要变呢?
  每个平心静气地观察和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和对外战略的人,大概都不会对扎卡里亚的文章感到吃惊。小布什政府虽然犯了许多错误,但它确实正在改变执政初期的许多鲁莽做法,它在亚太等地比较平衡的政策措施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认同。但是,在另一方面,笼统地说要延续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实际上就如扎卡里亚已经指出的,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本身在前后两个时期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回顾小布什政府的执政阶段,应该说,这八年来可谓争执不断。其中最关键的当然是有关伊拉克战争的争论。虽然那场争论中不乏政治对手之间的互相攻讦,但其本质仍然是美国在对自己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大选,人们应该可以感觉到,美国国内已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厘清了思路,开始设计新的战略方案。从伊拉克逐步撤军和将打击恐怖主义的重点转向阿富汗也许只是第一步,而后美国在世界其它地方和其它问题上的战略也可能做出调整。
  今年以来,尼娜·哈奇格恩和莫娜·萨特芬两位女士由于其新书《下一个美国世纪:美国如何在其他大国崛起的时代里欣欣向荣》而大受关注。她们观察世界的视角显然与小布什政府所代表的那部分人相差甚远,尽管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我们也许仍然不得不说,美国国内关于世界局势和美国地位的争论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它应该会对下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四年一度被炒得轰轰烈烈的美国大选由于其充满变数和戏剧性的发展从来不乏看客。但是今年,这份热闹中似乎多了一点“惟一超级大国”的战略反思。也许正因为此,今年的大选终于不像前几年那样浮躁和无聊了。
  
  栏目主持 沈丁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