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势”与“颓势”

2008-12-29 00:00:00
世界知识 2008年19期


  美国大选永远充满“意外”。
  “奥巴马旋风”在减弱,佩林的“明星效应”和外交考验使得麦凯恩有了机会。
  
  2007年2月,当奥巴马宣布竞选美国总统时,其单薄的履历表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七年州议员、三年联邦参议员的政治生涯——和华盛顿政坛众多资深人士相比,奥巴马就像一个黑人“小毛孩”。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资历的非洲裔美国人,抓住了时代要求变革的脉搏,激起了民众的政治热情,最终打败为竞选总统苦心经营多年的强劲对手希拉里,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树立了黑人参政的里程碑。
  
  奥巴马掀起政治风暴
  
  奥巴马迎合了美国民众对“变革”的渴望和对“希望”的憧憬。布什执政近八年,不仅没有按其竞选时的旗号走“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反而在经济上通过较大幅度的减税来“劫贫济富”、主张社会保障私有化,其“单边、黩武”的外交政策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形象、消磨了软实力。民调显示,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民众对美国政治现状表现出较强烈的厌恶感,强烈渴求“新领导、新政治、新美国”。奥巴马的出现似乎让迷茫已久的民众看到了希望。
  这位年轻、富有朝气、谈吐睿智的参议员及其竞选团队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选民“求变、求新”的心理需求,推出“变革”的竞选主轴,唤起了大批选民的热情。同时,奥巴马利用“华盛顿政治圈新人”的形象将此次竞选定义为“新与旧”之争,给希拉里及党内其他竞选对手打上“旧”的标签,从而突出自己是“新政治”的代表。
  
  奥巴马的个人形象带给选民“摇滚歌星般的”强烈冲击力,唤起民众参政热情。从一个普通的、甚至曾受到歧视的黑孩子,成长为当今美国政坛的“明星”,奥巴马的经历是“美国梦”的经典例子。这样的奋斗经历让许多年轻的美国人感到兴奋、深受鼓舞,他们成为奥巴马的坚定支持者。
  身为黑人,角逐美国最高行政职位,这一事件本身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政治意义。奥巴马强调种族融合与政治和解,而非狭隘地追求黑人和少数族裔的群体利益,这种“融合”的姿态让其拥有更广泛的支持者。白人和黑人都能“从奥巴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黑人以他为自豪,而白人则不用过分担心他的种族身份。
  奥巴马的组织经验和强大的竞选团队,为其成为党内总统候选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加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积攒了大量和基层民众打交道的经验,他深知草根的政治力量,花大力气鼓动基层民众积极参与投票,在预选第一站艾奥瓦州设立了33个竞选办公室。有媒体分析说,奥巴马在该州的支持率超过对手希拉里,就是其进行草根拉票行为的回报。
  布什的前首席战略师卡尔·罗夫曾多次表示,布什在2004年赢得连任,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共和党发动了140万名志愿者为其竞选效劳。而据媒体称,此次为奥巴马竞选效力的志愿者人数是当年布什的四倍。这些志愿者成为重要的草根力量组织者,他们倾尽全力劝说自己的亲朋好友及邻居投票支持奥巴马。
  此外,奥巴马本人拥有极高的政治天分,他身材高大、举止高雅、善于言辞,并具有小说家的叙述技巧。有人称奥巴马是美国政坛20年来出现的最具演讲才能的政客。很多中间选民称自己是在亲临奥巴马的演讲现场后决定投票支持他的,因为“相信他能带来改变”。
  有美国政治评论家称,奥巴马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使美国政治有转向的可能。随着两党总统候选人敲定各自的副手人选以及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奥巴马和麦凯恩都进入了总统竞选冲刺的最后时期。但近期民调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些微落后于其竞选对手麦凯恩。与气势如虹的预选相比,奥巴马为何出现竞选颓势?
  
  佩林改变大选方向?
  
  一个重要因素是,阿拉斯加州女州长佩林成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这为共和党的竞选注入新活力,给奥巴马团队造成重大冲击。麦凯恩在选举中一直被奥巴马团队描绘成“布什第三任期”的形象,尽管麦努力强调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但他“与布什政府在90%的问题上持相同立场”的事实很难对他的“特立独行”具有说服力。麦凯恩选择佩林,一来看重她“华盛顿圈外人”的形象,二来强调她在州长任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政绩,而最重要的或许是希望佩林能帮助其赢得支持希拉里的1800万妇女选票以及团结党内极端保守派力量。用美国媒体的话说,佩林的突然出现,“改变了大选的方向”。佩林产生了“明星效应”,当初抱怨镁光灯过多聚集在民主党一方的共和党也因为佩林而赚足了选民的好奇与热情。总统布什在接受福布斯电台采访时表示,麦凯恩选择佩林是“令人鼓舞的选择”,而党内多个保守派团体也纷纷予以盛赞。
  佩林确实达到了帮助麦凯恩竞选的目的。佩林强调自己将“打破妇女竞选总统的瓶颈”,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希拉里的部分女性支持者,鼓励她们将选票投向佩林。《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联合调查发现,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后,麦凯恩在白人女性选民中的支持率领先奥巴马12%。而在会前八月份的同一份调查中,奥巴马在白人女性选民中的支持率领先麦凯恩八个百分点。这表示妇女选民群体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华尔街日报》进行的联合调查显示,奥巴马在女性选民中的领先优势从一个月前的14%一度下跌到4%。由于佩林在阿拉斯加州“改革”方面政绩显著,共和党也开始打出“改革”的旗号,并展现出比毫无改革经历的奥巴马更具说服力的一面。
  至于“佩林因素”的影响将持续多长时间还有待观察。当选民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冷却后,他们会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这位“具有好莱坞气质”的女副总统候选人。9月16日,美国最大的女性权益组织——全国妇女组织就作出了与佩林决裂的姿态,宣布支持奥巴马和拜登,看来,麦凯恩阵营争取“希拉里的女人们”的初衷,似乎没那么容易实现。
  
  “奥巴马疲劳症”
  
  另外,选民出现“奥巴马疲劳症”,对其支持热度有所降温,也是造成奥巴马竞选颓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奥巴马作为非洲裔美国人、民主党的政治新星,其身份和“不知名”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好奇和关注。随着预选的展开,奥巴马展现出的明星般的个人魅力不断“虏获”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加之共和党预选几乎没有太多亮点,总统候选人在三月份就已尘埃落定,这更使得媒体和民众将关注点放在民主党这边。为赢得党内强劲对手希拉里,奥巴马及其团队使尽浑身解数,甚至“透支”了自身力量。当然,选民们被这扑朔迷离的选情吊足了胃口,热情极度高涨。但经历近六个月的漫长预选之后,部分民众似乎开始厌烦几乎每天都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头版、封面的奥巴马,奥巴马的无处不在已经让选民的“新鲜感”荡然无存。
  同时,奥巴马选择拜登作为副手,不禁让选民们质疑他在选举中一再强调“求新、求变”的诚意。拜登自29岁当选联邦参议员,已经进入国会30多年。虽然他能在经验、资历和年龄方面与奥巴马形成某种程度的互补,但这样四平八稳的选择并无多少新意,多少削弱了奥巴马自身代表的“新政治”的形象。而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的“新鲜出炉”与拜登形成明显反差,成为共和党也寻求“变革”的有力证明。
  
  国际危机事件凸显
  奥巴马经验不足
  
  造成奥巴马近来人气下降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偶然因素——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冲突,凸显了奥外交经验的缺乏。无论是民主党内的预选还是两党对决,奥巴马的竞争对手对其最大的攻击就是“缺乏经验”,没有领导能力。因此,奥巴马积极出访海外,以其在欧洲国家受到的热烈欢迎来显示自己有提升美国国际形象的优势,并以和外国领导人的侃侃而谈来证明自己对外交事务的了解并非“白纸一张”。
  但是,面对八月份突然爆发的南奥塞梯冲突事件,麦凯恩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谴责俄罗斯意图消灭格鲁吉亚,他警告俄罗斯对格鲁吉亚采取军事行动将给俄美欧关系带来严重和长期的不利影响。他还呼吁北约执行理事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敦促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谴责俄罗斯的决议案。相比之下,奥巴马在此问题上则显得犹豫不决、反应迟缓,给人以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度和判断力的感觉,加深了选民对奥巴马处理国际危机能力的质疑。许多分析人士也都认为,麦、奥两人的迥异表现再一次凸显他们在应对政治和外交事务上的差距,麦凯恩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展现了个人处理危机、领导国家的决断力,让选民觉得“有安全感”。南奥塞梯冲突之后,麦凯恩的民调出现小幅上升态势。
  接下来,奥巴马和麦凯恩还要展开三场全国电视辩论,拜登与佩林也要进行一场辩论。这对于两党来说,都是提升各自形象、阐明本方政策、争取民心的最佳机会,四个人的辩论表现对于争取那些还在游移的中间选民异常重要。但“永远不要去猜测选举结果”,因为一年前人们谈论美国大选,普遍认为民主党参议员希拉里胜券在握;四个月前人们谈论大选,大多认定奥巴马将创造历史奇迹。可事实是,选情的变化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