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眼中的达尔富尔:
《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
“在诸多热点中,从来没有哪一个像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这样,在迄今长达五年的时间内,被传媒反复竞相炒作,被别有用心的势力高度政治化,并企图归咎于中国,甚至同北京奥运会挂钩,且热度不退,势头未减。”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表达了他对达尔富尔问题至今仍不断被“高度政治化”的忧心。
达尔富尔,这个几年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近年来在西方媒体的喧嚣中不断地牵动人们的神经。那么,达尔富尔问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怎样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对于苏丹达尔富尔,对于当代非洲,外部世界又知道多少?
了解当代非洲国家成长的一些特殊背景、复杂性质及独特内容,了解苏丹的地理生态环境、民族演化进程、殖民遭遇及它们对国家建设的影响,了解一个新兴石油出口国让苏丹与外部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实对于认知和理解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十分重要。
《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就是这样一部帮助读者全面系统了解达尔富尔问题的专著,作者从全球的视野全面论述了达尔富尔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涉及达尔富尔资源与环境、宗教与文化、冲突与维和、内外矛盾与大国角力、中国与苏丹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在全球化时代非洲民族国家构建与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上,综合探究了达尔富尔问题的特殊性质、后果及影响,提出达尔富尔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非洲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的问题,国际社会应该为非洲的发展做出负责任的努力。
11月12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和人民日报国际部共同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举行。该书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系列丛书推出的首部著作。作者刘鸿武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资深非洲问题专家;李新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副研究员、博士,曾长期在南非做新闻报道工作。
苏丹驻华大使萨利赫在新书首发式上发言摘要
农民与牧民为争夺并不丰足的肥沃土地和水草资源所展开的激烈竞争是该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席卷非洲沿海地区的干旱使达尔富尔地区的形势愈发紧张。在过去,不同部落间的内部机制是负责处理冲突的主要手段,政府的作用一开始仅限于向部落争斗中的死难者发放补偿金,而当时死难者的人数并不多。
导致达尔富尔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还有各部落的普通百姓开始普遍拥有现代化武器,武器泛滥的结果就是部落冲突中的伤亡人数激增,而伤亡人数的大幅攀升,使得政府无力再像从前那样支付补偿金。
于是部分反政府的政治力量借此机会扶植部落民兵,向他们提供武器装备使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些反叛武装袭击警察哨所,抢占武器装备,杀害了数百名警察。面对这一局势,苏丹政府除了使用武力进行回击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保护公民,从而履行自己的职责外,别无选择。
外界力量介入达尔富尔可视为阻碍和平进程的最大障碍,他们对反政府武装的武器和物质支援源源不断,使得这些组织负隅顽抗,拒绝通过对话实现和平的道路。
和平进程上的另一个障碍是武装组织分散,很难被集中在同一个谈判和备忘录框架下,一些组织答应坐下来与政府谈判的条件就是不接纳竞争派系参与该谈判。
国际刑事法院最高检查官对苏丹领导人的指控也构成了实现和平的另一个障碍。这些指控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向反政府组织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而这将会导致他们继续僵持和拒绝与政府谈判。
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指责中国的人,有条似是而非、充满偏见和带有双重标准的逻辑,即断言由于中国帮助苏丹开采石油,使苏丹政府有了石油美元,从而可以购买武器,用于在达尔富尔地区滥杀平民,因而要求中国政府对苏丹政府施压,以尽早结束那里的“大屠杀”。
在当今世界秩序中,毕竟是西方掌控着话语权。对达尔富尔局势有实际控制能力的,也主要是西方大国、苏丹政府和反叛武装。苏丹南方在经过21年内战后签订的《全面和平协议》迄今未得到认真执行,2011年统独公决前景不明。达尔富尔地区的反叛武装不停地进行分裂活动,主要派别拒绝同政府谈判。在此背景下,日前国际刑事法院对苏丹总统巴希尔提出起诉,更引起关心达尔富尔问题的组织、国家和人士严重关切和忧虑,他们普遍担心本已错综复杂的达尔富尔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香港一位关注达尔富尔问题的传媒业女性,形象地把它比喻成一台“滚筒洗衣机”,各种观点和信息像五颜六色的织品被不停地搅拌和扭动,令人难辨是非曲直。
——摘自刘贵今为《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做的序
与当代许多非洲国家一样,苏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宗教结构都是十分复杂,它们在当代的国家政治进程与经济发展问题上,也各有外部世界不易理解的特殊之性质与艰难之命题。对于当代非洲大陆的种种事件,外部世界的人们应持谨慎小心之态度,只有在做出一番深入研究与探析后,方可获得某种客观公正之判断与认知。但是,国际上许多谈论达尔富尔的人,其实对于达尔富尔、对于苏丹和非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20世纪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之一,是在非洲大陆涌现了50多个苏丹这样的年轻的民族国家……应该说,这一重大变革是20世纪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影响深远的进步。但是,这数十个年轻非洲国家的迅速涌现及它们随后面临的民族国家构建与发展问题,对人类之政治演进与社会发展来说,却又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命题……这些非洲国家立国之初,支撑和维系国家的纽带是何其脆弱!国家赖以维系和立根的历史文化基础与传统合法性,中央政府的有效权威与行动能力,举国一致的国家情感与认同意识,所有这一切都严重缺失,离现代国家的目标任重道远。
当代非洲国家的建设发展有许多共同的历史命题和任务需要解决。以苏丹为例,虽然这一地区从外来的西方殖民者统治下宣布独立是一件迟早要发生的事情,但因为这一范围广袤的地区在历史上并不曾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存在过,它究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独立?独立后组成的国家的边境范围在哪里?会有哪些民族、哪些地区划进来?这些问题在最初的时候其实都是不确定的。这个广袤地区的北方与南方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阿拉伯人与黑人之间,一直就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便是在黑人内部、阿拉伯人内部,也存在众多部族和宗教教派。当时,北方就有人主张自己组成一个国家,或是与埃及合并,也有一些南方人和西部的达尔富尔人主张单独建国。
——摘自《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