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前景初探

2008-12-29 00:00:00张明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年3期


  内容提要 国民党上台执政,降低了“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有望步入“和平相处”与“和谐发展”的时期。未来两岸关系可望出现“军事对峙明显降温、经贸合作更加紧密、人员往来日趋热络、协商对话全面重启”的良好局面。但是,国民党不可能与我谈和平统一,民进党不可能停止闹独立,美国不可能放弃以台制华,两岸关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前进中有反复、发展中有波折、交流中有交锋,尤其是政治关系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关键词 两岸关系 和谐 前景
  中图分类号:D60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3-0078-06
  
  两岸关系发展有望争取到“黄金期”
  
  台湾问题因中国内战而遗留至今,也因外部势力长期介入而久拖不决。过去近60年,先是在蒋氏父子领导的大陆政权统治下,两岸军事对峙近40年,主要矛盾是谁代表“一个中国”的“正统之争”。国民党奉行“汉贼不两立”的政策,台我双方隔绝自闭、互不往来,两岸关系比当时国际冷战的大环境还冷。接下来在标榜“民主之父”的李登辉和“台湾之子”的陈水扁领导的本土政权统治下,海峡两岸政治对抗20年,主要矛盾是坚持还是放弃“一个中国”原则的“统独之争”。台当局坚持“两岸两国不妥协”,双边出现了经贸民间往来越来越热、政治关系越来越冷的“非对称”发展态势。如今大陆籍新一代政治人物掌权,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时代,国民党新政权秉持“两岸一中不动摇”,大陆与台湾彼此认同“九二共识”,有望创造出推进岛内和谐、两岸和解、台海和平的历史机遇。岛内和谐才能消除族群对立,凝聚多数民众共识,是两岸和解的社会基础;两岸和解才能结束政治和军事上的敌对状态,致力达成和平协议,是台海和平的重要前提;台海和平才能振兴台湾的经济,共创互利双赢局面,是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只要海峡两岸彼此珍惜并把握当前难得的契机,就有可能创造出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前所未有的“黄金期”。主要理由有五:
  (1)中美台三角关系互动好转,“维持现状”成为现阶段各方战略共识和利益交汇点。长期以来,中美台三方在两岸问题上战略目标迥异,立场严重对立,要么美台联合抗中遏统,要么中美合作压台遏独。时至今日国民党取代民进党执政,三方才务实地找到最大公约数,向维持两岸现状聚焦,朝维护台海和平靠拢。祖国大陆现阶段实质上奉行“防独重于促统”,提出在“一个中国”基础上,构建和平发展框架、开创和平发展新局的构想,全力维护战略机遇期;台湾新政权事实上坚持“发展重于统独”,奉行“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主张优先依靠大陆发展岛内经济,并主动释出缓和台海局势、增进双边交流的善意;美国政府行动上坚持“维持台湾事实独立现状重于支持台湾法理独立”,认为两岸“和平共存”最符合“以台制华”的战略需要,反对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这样,中美台三方60年来第一次在“维持现状”上找到了利益重叠区和战略交汇点,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开了“机会之窗”。
  (2)祖国大陆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对台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党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运用到对台工作领域,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统一,“一中原则”大前提毫不动摇,对台接触交流策略运用空前灵活。政治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发展论”、“主权共同决定论”、“两谋论”和“团结论”等新主张,创新了国家统一的战略思想,赋予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新的时代内涵。经济上,最大限度地为台湾同胞谋福祉,不断推进两岸经贸交流,持续出台惠台政策,增强了祖国大陆的“磁吸效应”,以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温暖、感化岛内民众;军事上,坚持刚柔并济,一面不动声色地推进“遏独”作战准备、强化“武”的后盾,一面富有诚意地倡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高举“和”的大旗。这样,既占据了对台工作的战略制高点,又占据了民为本、和为贵的道义制高点。
  (3)国民党恢复一党主政的控制力,内外环境利于其在两岸关系上有所作为。2008年初的两项重要选举,国民党以绝对优势大获全胜,改变了岛内政治生态,扭转了8年来“朝小野大”的畸形政治格局,达成了“三个统一”:首先,国民党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实现了对大陆政策决策力与执行力的统一。继掌控72%县市政权之后,接连拿下76%的“立委”席次和“总统”大位,独揽中央与地方、行政与立法大权,恢复到上个世纪末对政局的控制力,改变了“朝小野大、施政空转”的局面。日后,国民党扩大两岸交流的政策举措,既便于得到“立法院”支持,又可迅速在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其次,马英九提出“两岸共同市场”主张获得普遍认同,实现了扩大两岸交流现实需要与主流民意支持的统一。这次“大选”既选党也选人,更是对国、民两党政策主张的信任投票。尽管“绿营”在竞选关键时刻主打意识形态牌,主攻“一中市场”,但马英九仍以超过58%的得票率胜选,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的中部地区大胜、南部地区支持率大升,说明绝大多数民众理解并认同台湾经济振兴离不开大陆的主张。这为新政权上路后即扩大两岸交流,奠定了民意基础。再次,大陆和美国支持马英九与我对话交流,实现了钳制台湾两大力量态度的统一。祖国大陆对马英九发展两岸关系寄予厚望,对其大陆政策中的积极主张做出善意回应。胡总书记4月份接连精心安排、高规格会见萧万长和连战就可见一斑。美国也支持两岸扩大交流、重启协商对话,公开表态乐见两岸关系缓和,希望双方重启协商对话。可以讲,马英九在改善两岸关系上“想做一些事”;岛内执政党、“立法院”、地方政权、主流民意支持马“能做一些事”;大陆的信任和美国的默认便于马“做成一些事”。内外环境如此有利于两岸关系和谐发展,是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
  (4)马英九的大陆政策理性务实,以对话取代对抗成为两岸关系大趋势。马英九祖籍大陆、生于香港、长于台湾,不仅长期接受国民党政治世家的传统熏陶,而且深受西方文化思想和台湾民主化的影响,其大陆政策总体上较为理性务实,既坚持“中华大一统”理念,又注重维护台湾利益。关于台湾定位,马坚持“一中各表”,反对“法理台独”,强调任内“既不会争取统一,也不会谋求独立,将努力维持现状,追求台海和平”;关于协商对话,马认同“九二共识”,希望两岸在“互不否认”前提下,按照“先经贸后政治”议题顺序,尽快恢复两会协商,“再现汪辜会谈的历史时刻”;关于两岸交流,马希望“互利双赢”,明确上任后将立即启动直航、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放宽台商投资大陆限制,进而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关于国际空间,马提出“活路外交、拥抱全球”的新思维,主张“外交休兵”,在两岸达成默契后,以“中华台北”等弹性名称寻求加入国际组织;关于军事关系,马主张“化解敌意”,建立军事互信,签署和平协定,努力成为“和平缔造者”。这些想法和主张,决定马英九任内不会与我谈判和平统一问题,但有助于消除台海局势紧张的根源,让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春暖花开。
  (5)台湾多数民众崇尚务实,和平与发展成为岛内民众的主流意志。民进党执政期间,“只顾拼选举、无心拼经济”,竭力挑动民粹意识,对内制造族群对立、对外制造两岸对抗,使台湾人民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与代价。历经8年的蹉跎,岛内民众尤其是中间选民日渐成熟理性,对民进党以“台独”为本、以“对抗”为纲的大陆政策强烈质疑与不满。绝大多数人“崇尚务实、利益至上”,希望借助大陆庞大的市场,实现台湾经济复苏,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最新民调显示,九成左右的民众支持有条件开放两岸交流,六成多的人赞同两岸复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湾每年新增约35万~40万年轻选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意识形态色彩淡薄,对岛内经济状况敏感,普遍希望两岸关系的改善为个人带来实惠,因而多数认同马英九的经济和大陆政策。据媒体报道,这次“大选”新生选民中“蓝营”支持者首次超过了“绿营”。岛内“民粹主义”退潮、“务实主义”盛行,也厚植了马英九改善两岸关系的民意后盾。
  
  两岸关系发展仍然面临内外多重阻力
  
  两岸关系和谐发展机遇难得、困难与挑战仍不少,面临着内外诸多阻力:
  一是国民党加速本土化转型、坚持“台湾优先”,与我政治分歧一时难以化解。该党本身就是一个难缠的对手,重新执政后将加速推进组织和政策台湾化,坚持“台湾优先、本土至上”立场,国共两党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难以轻易化解,一些新的矛盾则可能凸显出来。比如“九二共识”问题,国民党刻意把“一中各表”延伸为两岸“互不否认”,要求我不否认台湾是一个“国家”,企图形成两岸互为对等政治实体的局面;又比如“外交休兵”问题,国民党片面要求我方停止对台“外交打压”,便于其维护“邦交”阵营、灵活加入联合国及其外围组织,趁机打开“外交活路”;再比如“直航交流”问题,国民党优先考虑的是利用大陆的资源与市场发展台湾经济,壮大自身实力,积累与我讨价还价的资本;还比如“军事互信”问题,国民党实质上想单方面要求我东南沿海地区减少兵力,削弱我军事斗争准备。
  二是马英九西方“民主”色彩浓、外省包袱重,开放大陆政策顾忌颇多。一方面,马在历史上有着强烈的反共色彩和特殊的亲美背景,在意识形态上尊崇西式“民主”制度,反对《反分裂国家法》和“一国两制”,主政后很可能借两岸直航之机,对我进行“民主、人权、自由”思潮渗透,取悦西方。美日将利用“共同价值观”插手台湾事务,推动台在两岸互动中更多地发挥“民主示范”作用,并要求马英九配合其意识形态战略。另一方面,马抗压性欠强、每当对手攻击其“一中罩门”时,往往后缩妥协,执政后为显示其站稳“台湾主体性”立场,在开放两岸交流的幅度与深度方面有可能缩手缩脚,甚至举棋不定。最近,马英九力排众议坚持任命台联党前“立委”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国民党内反弹强烈,认为这是“一记离谱的险招”,可能向大陆传递错误讯息。这也说明马英九在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有所保留,有自己的盘算。
  三是民进党的政治影响力不容小视,将竭力阻挠两岸关系迈向缓和。该党虽在“立委”和“总统”选举中惨败,但四成左右的基本盘较为稳固,又有反省改造的内动力,还有美日等外部势力支持,仍将是岛内二元政治中的重要一极。选后,针对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释出善意,该党竭力扯后腿,公然否认“九二共识”,大肆鼓噪两岸直航将危及“国家安全”、开放台商西进会“掏空岛内经济”、启动两岸协商势必“踏入统战陷阱”。下一步,民进党一旦通过政党转型,实力有所恢复,很可能发动“罢免”、“倒阁”,或推动加入联合国、“修宪”确认领土范围等“公投”,并迫使执政党妥协让步。美国继续利用民进党作为牵制“蓝营”和大陆的重要棋子,甚至可能纵容“台独”势力制造统独事端,以平衡两岸关系改善势头,避免两岸过度接近。因此,即使在国民党执政的情况下,台海爆发中低强度政治危机的可能性不排除。
  四是美日对台政策可能出现新调整,设法制约两岸交往过近过密。国民党主政后,外部势力将加大干扰和牵制力度,力图维持“三个微妙平衡”:政治上,维持蓝绿实力的微妙平衡。面对选后国民党一党独大,美日为防止“政治天秤”彻底失衡,将着力扶持民进党稳住阵脚、恢复元气,与国民党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两岸间,维持不统不独的微妙平衡。美虽支持两岸扩大直接交流,但对两岸关系发展疑惧加深,将重点防范双方交往过热。近来,美一再告诫马英九维护台湾的主体性,不要与大陆走得太近。今后,一旦两岸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美日可能设法出面干扰Gt15FxaiI5WvMIWU32NGYg==牵制,将美国主导下的“维持现状”机制强加给台海两岸,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战略利益。军事上,维持两岸战力的微妙平衡。马英九上台后,美对台当局主动挑起军事冲突的顾虑减少,将放手加强与台军事合作与交流,加快对台指标性军售进程,协助台军“构建坚强武力”,增强与我军事相持的筹码,拉长两岸军备竞赛的时程,对冲和消耗两岸间可能签署和平协议的效力,力图在三方博弈中占据主导。马英九幕僚认为,美在“大选”中给了马不小的支持,选后势必将其兑换成实质回报,马大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难以摆脱美国的束缚。美国媒体报道称,保守派已大声警告“美国必须防止台湾被进一步纳入大陆的轨道”。
  因此,两岸关系表面热度与深层温度有差异,决策到实施有距离,开花到结果还有漫长的过程。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机遇期,既是难得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有关各方积极争取、有效把握、精心维护,否则稍纵即逝。
  
  两岸关系发展将呈现经热政温的特征
  
  透视马英九竞选期间及当选后的一系列政策宣示,可以预见其任内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策略是:“先易后难、先同后异”,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优先解决经贸和事务性问题,暂时回避较为棘手的政治议题。内部事务优于两岸关系,两岸关系优于外交事务。总体趋势:协商谈判,两会机制主导、国共论坛辅助;双边交流,经贸领域全面大幅升温,政治层面保持不冷不热;开放速度,民间直接交流快、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进展慢。4月12日,萧万长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时,提出了“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并建议“四快”,即赶快开始周末直航、赶快开放大陆赴台观光、赶快促进经贸关系正常化、尽快恢复两岸协商机制。这就明确揭示了国民党新政权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当务之急。今后几年,两岸关系和谐发展,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望取得明显成效。
  (1)两岸经济合作与经贸联系更加紧密,共同市场形成构架。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马英九经济与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比照欧盟模式,实现生产要素在两岸间的无障碍运转,使“人员自由通行、资本顺畅流通、租税相互协调、市场单一广大”,让“台湾2 300万人进入13亿人的大市场”,实现两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获利。尽管这一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马英九第一任期将优先完成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以开放促发展、以交流谋实利。由于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符合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迎合了岛内民众的迫切期待,契合了祖国大陆“以经促政”的对台政策主轴,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步入“高速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主要有三项指标:一是台商投资大幅增加。随着马英九以“原则开放、例外管制”取代陈水扁时期“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岛内企业投资大陆的禁锢放松,投资额度(投资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40%)和高科技产业根留台湾等限制减少,可能引发新一轮大陆投资热。二是金融合作日益密切。两岸可望设立金融监理机构,建立货币自由兑换机制,互设银行分支机构,并开放陆资入台,为建立共同货币政策奠定基础。三是关税障碍逐步减少。两岸有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互设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贸易代表,以台湾农产品登陆为先导,逐步打破关税壁垒,相互给予关税优惠,建立“区域贸易”机制。可以预料,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将成为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催化剂”,促进两岸由经济往来迈向经济融合,并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2)两岸直航、旅游和社会交流有望取得新突破,人员往来大幅增加。马英九上台后,将逐步取消前政权限制两岸接触交流的政策樊篱,打开人员往来的方便之门。马已单方面宣布两岸直航的时间表,将此作为兑现竞选承诺的第一步和改善两岸气氛的风向标。由于内外环境日益成熟,两岸交流往来将呈现出空前热络的局面。一是双向直航逐步开放。计划7月1日前落实“周末包机”,年底前实现“每日包机”,2009年6月前把包机改为班机。届时,台湾将开放七个机场(松山、桃园、清泉岗、小港、花莲、台东、马公),与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11-15个大城市双向对飞。二是观光旅游快速发展。台将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旅游,初步计划6-7月份即付诸实施,年内每天安排3000人,之后逐年大幅增加,至2011年每天突破1万人大关。三是社会交流更加广泛。两岸将建立学术、宗教、体育、文化、卫生等层面的制度化交流管道,特别是台方承认大陆学历后,双方青少年的交流互动更趋频繁,进而出现“两岸学生从小交朋友,年轻时代就建立友谊”的良好局面。可见,马英九上台后两岸交流“单向、间接”的畸形格局将被彻底打破,民众接触往来大幅增加,相互隔阂逐步减少。国民党智库“国政会”预估,至2012年两岸每年人员往来将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大陆赴台人员将达到400万人次。
  (3)海基与海协两会运作恢复常态,协商对话成为制度化管道。重启两岸协商对话,是台海局势缓和的重要标志。由于马英九认同“九二共识”,既有与我协商的诚意,也有具体可行的计划,两岸复谈已提上议事日程,马就职后不久即会拉开序幕。在谈判基础上,两岸可能立足“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搁置“主权”争议,在“互不否认”的前提下,各自解释“一中”框架下的自我定位,绕过协商对话的根本障碍。在谈判形式上,可能采取半官方与政党并行的“双轨模式”,其中海协与海基会为谈判主体,国共论坛等政党交流管道则扮演辅助角色。在谈判地点上,选择空间较大,可能在台湾、大陆之间轮流举办。马英九明确提出“不必到第三地”,并认为“大陆坚持两岸的事情,不容第三者参与,这是合理的”。在谈判议题上,将按照“先经济后政治、先务实后务虚”的顺序进行,优先解决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事务性问题,并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至于国际空间、和平协议等政治性敏感性议题,由于双方各有坚持,马英九第一任期一般不会触及,即便讨论也不急于达成共识。因此,两会复谈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各项条件水到渠成,但真正谈起来也不会一帆风顺,谈判进程将是曲折的、反复的。特别是马英九面对岛内政治现实,出于“台湾主体意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因素考虑,短期内难以推动两岸政治领域的协商与合作。
  (4)两岸多领域多层次协作日趋密切,事务合作不断拓展深化。为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诸多衍生问题,双方将广泛开展合作,建立职能部门间对口机制,并签署事务性合作协议。可能优先解决四个方面的难题:针对两岸跨区犯罪日益突显,致力改变目前仅由台警政署刑事局与我进行个案合作的模式,逐步建立共同打击犯罪机制,实时互通案情、移交罪犯,进而推动司法刑期相互承认。针对两岸渔事纠纷明显增多,推动签署“渔业合作协议”,协商解决“越界捕鱼”问题,共同保护渔业资源,并规范雇佣关系,以保护大陆渔工利益。针对两岸合作防灾防疫更加紧迫,逐步建立紧急通报机制,相互分享气象、地震等信息,在第一时间互通灾情、疫情,并开辟专家合作管道。针对两岸媒体交流呼声日渐升高,可能开放两岸媒体互设办事处,允许记者自由采访,放宽大陆出版物和影音产品进入台湾市场,并以合作经营模式试办报刊杂志。岛内学者分析,今后几年两岸事务性合作的范围不断拓展,程度明显加深,从而带动两岸关系加速发展。
  (5)两岸在国际舞台上正面交锋、激烈对抗减少,“外交角力战”有所缓解。由于陈水扁任内大力推动“烽火外交”,竭力凸显“台湾主权独立”地位,两岸围绕维护与突破“一个中国”框架展开了激烈较量。马英九上台后,将全面调整“对抗性外交思维”,改采“弹性外交”策略,力避“相互冲撞、彼此消耗”,争取在“兼顾尊严”的前提下,实现“外交休兵”,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最近,马私下向我传话,希望在其就职之初,两岸能达成某种默契,使台湾的“邦交国”数量不再减少,以利其巩固执政地位。马还考虑,在加入国际组织问题上要改变民进党“过度纠缠于名份的老路?,充分考虑大陆的反应,改用弹性名称,且降低申请频率,“不一定每年都搞,可改为两年一次”。尤其是马当选后主动提出用“中华台北”名称加入世卫组织,是一个积极、务实、善意的表态。从马的“外交政策”看,既有所坚持,也有所调整:一是维持一定“邦交规模”的目标不变,但力避与我“互挖墙脚”,减缓对抗性;二是争取重返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的企图不变,但可在名称、方式上做策略调整,降低敏感性;三是优先发展与美、日实质关系的立场不变,但注重保持美(日)中台三角关系的微妙平衡,保持协调性。因此,马英九可能把两岸关系置于“务实外交”之上,双方“外交争夺战”有望趋缓,但深层次矛盾将长期存在,两岸协调解决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尚需时日。
  (6)两岸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得以舒缓,军事对峙逐步解除。陈水扁执政后期,台海局势紧绷难弛,危机一触即发。国民党执政后,“法理台独”的现实危险明显降低,为两岸关系注入了一股暖流。尤其是马英九考虑全面调整“国防政策”,摒弃“零和思维”,化解两岸敌意,努力成为“和平缔造者”,这与陈水扁的“麻烦制造者”形成鲜明对比。一是力避对我挑衅。马宣布放弃先发制人、先制攻击的“双先战略”和“决战境外”构想,坚持“攻守兼备、预防为先”的守势战略,强调绝不主动挑衅,不打第一枪,全力遏阻战争。二是力推“务实建军”。马宣称不再把军事力量作为“谋独后盾”,而作为“致和本钱”,通过走“务实建军”之路,平时“确保台海无战事”,战时控制战争规模,以“能战”达成“能和”目的。三是力促“军事互信”。马强调通过两岸协商对话,与我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要求我撤除对台导弹部署,签署“和平协议”,维持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台海和平,使台湾成为“稳定的贡献而非冲突的热点”。可以预料,台海军事对峙的紧张气氛将明显趋缓,但真正要建立军事互信关系,现阶段内外条件均不具备,火候未到。
  总的看,马英九执政后,我对台工作环境均可望出现较大的改善,岛内独与反独力量对比将发生积极的变化,稳定台海局势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有利的形势及难得的机遇。但是,国民党不会与我谈和平统一,民进党不会停止闹独立,美国不会放弃“以台制华”。因此,我既要把握并利用好台湾二次政党轮替给两岸关系发展带来的有利契机,又要趋利避害,未雨绸缪,早谋对策,掌握主动权。
  
  责任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