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经济新挑战

2008-12-29 00:00:00田伯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年6期


  [内容提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结构长期严重失衡的结果,全球化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透明,导致了危机不断蔓延扩大。这场危机使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的蔓延和影响大大超出人们的预计,至今还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决危机途径,如何构建新的国际经济体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既是严峻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把中国彻底推到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
  [关键词] 美国次贷危机 全球经济 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01-05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越演越烈,股市暴跌、金融动荡、企业破产、失业剧增,受影响的经济体至少占全球总产出的一半,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危机之中,其冲击之烈、影响之广、损失之惨,前所未有。目前,这场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仍在不断深化,各国政府也正在全力应对,联手救市,但其效果还有待实践的证明。这场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凸显和激化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在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难得、同时成本又极其高昂的研究案例。
  
  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形成与根源
  
  从表面看,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形成是典型的“蝴蝶效应”: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美国次级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7月美国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著名评估机构降低了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次贷危机终于爆发。8月初,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和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的两支基金先后破产倒闭。接着,高盛、美林、摩根大通、沃尔玛等一大批企业宣布因次贷危机损失惨重,欧洲及日、韩等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受牵连出现巨额亏损。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针对美国最贫穷、信用最差的借款人,本来其数额并不很大,约1.5万亿美元,但是为了化解风险,被打包成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出售,并经N次组合和层层转手,导致其影响面极不透明,无法知道“毒”流何家。同时,在次贷危机影响下,其他信用产品也出现大面积违约,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全面恐慌,投资者纷纷抽资,金融市场由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迅速转为流动性紧缺。尽管美联储采取下调利率、注资等手段积极干预,并两次与欧洲、日本等央行联手救市,然而危机越演越烈。2008年3月有近百年历史的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破产,9月美林证券、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高盛相继倒下或被改组,华尔街五大投行成为历史。10月6—10日,全球股市“黑色一周”,市值损失超过6万亿美元。银行挤兑风潮蔓延全球,不少银行周转困难、濒于破产,至10月底美国倒闭的银行已达18家,其中包括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俄罗斯、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乌克兰外债高达1000亿美元,占其GDP的60%,冰岛甚至到了国家破产的地步。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海啸。
  截至2008年10月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40%,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47%,法国巴黎CAC指数下跌48%,日本日经指数下跌61%,韩国首尔综合指数下跌53%,香港恒生指数下跌64%,俄罗斯RTS指数下跌78%,越南股市下跌了70%,冰岛股市下跌90%。我国股市也下跌了72%。仅2008年10个月,全球股市损失超过25万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美国GDP的两倍。
  金融剧烈动荡极大打击了市场信心,消费迅速萎缩,2008年5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到了60,创30年最低;同时流动性紧缺也导致经济严重“缺血”,于是实体经济走向衰退。2008年9月,全球钢铁产量同比下降3.2%,各大钢厂纷纷减产裁员;美国汽车销售降到16年来最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巨头第三季度亏损达241亿美元。10月,美国失业率达到6.5%,失业人数超过1000万;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迅速下滑,第三季度英国经济和欧元区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美国已有30个州陷入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但是,“蝴蝶效应”并不是偶然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华尔街投机盛行,在金融创新的旗号下,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美国金融机构发放的实物类贷款不到20万亿的规模,包括房贷、工商企业贷款和其他消费类贷款,但衍生金融产品的规模却达到了400万亿美元。2000年全球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交易总额约为100万亿美元,2007年已达到了67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倍。通过这些衍生产品,一方面虚拟经济被无限放大,另一方面形成了交叉复杂的资金链,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引发全局瘫痪。为了追求利润,华尔街投行还不断提高杠杆率,10年前杠杆率大约为资本金的4倍,而现在达到了25倍以上,风险也随之放大。而美国政府放松金融监管和错误的利率政策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99年美国国会在金融业的公关游说下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解除了限制金融投机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混业经营等规定。200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解除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监管,使得社会金融风险控制和防范完全依靠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把联邦基金利率迅速降低到1%,为近半个世界的最低水平。廉价资金导致美国居民过度消费,2007年美国家庭平均负债为税后收入的134%,并形成了房地产泡沫。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又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推高至5.25%,致使房地产泡沫很快被刺破,房价大幅滑落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的深层根源则是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近10多年来,在自由贸易的推动下,全球化步伐大大加快,跨国公司基于利润最大化,实行产业链全球配置,引发了制造业生产大转移,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繁荣,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信用扩张,鼓励消费,从而形成了生产与消费严重分离的格局。在一国条件下,生产和消费是基本平衡的,过度消费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消费萎缩也会导致经济危机,市场具有内在的平衡机制。生产与消费分离后,两者之间的平衡机制被切断,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成为可能。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价廉物美产品使得发达国家始终保持很低的通胀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把大量贸易顺差通过购买债券等方式回流到发达国家,成为支撑发达国家不断扩张信用的重要条件。维持这一循环的关键是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而不断刺激消费需求的是虚拟经济的迅速增长,一旦虚拟经济出现问题,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危机。因此,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多年酝酿后必然发生的灾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危机的核心是经济已经全球化,但全球经济缺乏调节平衡机制。
  此外,全球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危机不断蔓延扩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全球化浪潮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使得美国次贷危机的各种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遍世界各地,迅速引发了全球反应;另一方面,全球化又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复杂性,进而增加了信息的不透明,投资者和政府都难以完全了解掌握真实信息,当危机发生后也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加剧了恐慌心理,导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扩大成为全球经济危机。
  
  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
  
  尽管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真正形成全球经济是近10多年,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由全球经济结构失衡引发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影响面有限,而且主要根源仍然是部分国家内部经济结构的问题,国际冲击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这场危机使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之一,这场危机的走势和结局无法预测。
  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十分严重,现在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事实上这次危机的冲击和影响面已经超过了那次大萧条,目前受严重影响的经济体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各主要经济体都已卷入,而且危机的蔓延和发展大大超出人们的预计。
  从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年中的近一年时间里,尽管危机不断蔓延,但主要在虚拟经济层面,表现为国际金融动荡,对实体经济影响并不大。相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不断攀升,6月底国际石油期货价格竟然突破了140美元,粮食价格出现了疯涨,各国面临通货膨胀的严峻挑战,这同传统的经济危机市场萧条、通货紧缩情况迥然不同。5月,由于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0.9%,增幅比上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危机已经进入尾声,美国财长保尔森则认为信贷危机已经过半,连一直坚称美国将陷入重大危机的索罗斯也认为危机的“急性期”已经过去了,《华尔街日报》则发布文章说“衰退或许还很遥远”。8月30日,由于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提高到了1.9%,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美国经济状况开始改善,相信168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能够避免经济陷入衰退。然而,进入9月,形势急转直下,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海啸,实体经济出现迅速衰退。仅仅3个月,国际石油价格已跌破60美元/桶,各国政府现在面临的已是通货紧缩的挑战。
  现在无法预测,危机将以何种方式演绎下去、何时结束?实体经济的衰退会到达什么程度,会不会反过来影响虚拟经济,形成新一轮的全球经济海啸?
  挑战之二,至今还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决危机途径。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和欧洲主要国家政府不顾自由主义的传统和媒体的尖锐批评,果断出手干预救市,采取了包括注入资金、政府担保、收归国有、暂停股市交易等非常手段。当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海啸后,各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干预救市的力度,目前几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积极参与救市。截至10月底,欧洲各国已获批准的救市资金规模已逾2万亿欧元,美国政府先后投入的救市资金也达1.6万亿美元,德国、英国投入的救市资金分别占两国2007年GDP的20%和30%。但是,各种质疑并没有平息,政府该不该救市?联手救市能不能成功?政府干预是不是正确选择?
  联手救市的结果如何,目前还无法评价。但是,已经投入的数千亿美元效果还不明显。事实上,谁也不知道华尔街的黑洞究竟有多大。包括诺贝尔经济奖新科获得者克鲁格曼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政府不该救市:一是违背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救市是“劫贫济富”,甚至讥讽美国应改名为“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二是这场危机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过度干预,以房地产泡沫替代破灭了的网络经济泡沫,现在再用政府干预的手段来拯救经济,这是错误的,索罗斯直截了当地说“美国的救市手段很拙劣”;三是美国政府目前债务已达10万亿美元,民间债务高达43万亿美元,整体负债是GDP的3倍多,2007年贸易赤字达到7100多亿美元,现在又新增1万亿美元的救市债务,极有可能造成新的泡沫,结果是从一个危机陷入另一个更大的危机。显然,这些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核心的问题是,政府能解决市场的问题吗?短期救市可以,长期怎么办?
  然而,政府不救市又该怎么办?难道听任经济危机不断蔓延?在责备政府救市的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指责政府出手晚了。美国7000亿美元的拯救方案,在国会先遭否决后又迅速通过,充分反映了目前这种对政府救市既怀疑但又无更好方案的状况。
  挑战之三,如何构建新的国际经济体系。
  这场危机不仅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和治理结构提出了尖锐挑战。长期以来,美国凭借超级经济实力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霸权地位,主导了整个世界经济,然而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制度漏洞和滥用强权暴露无遗。因此,改变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货币体制,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元作为统一结算货币,对维持全球贸易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把全球货币体系的信心建立在一国货币基础上,风险也很大。这次美国通过美元“绑架”世界各国,更使得信用丧失。然而,如何改革和推进,方向和目标都难以确定。有人建议成立世界央行,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超级监管机构,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且不说世界央行和世界货币是否能够解决全球经济失衡,单是如何组建世界央行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也有人主张实行多元货币制度和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但现实已经表明,各种汇率之间的大幅变动正是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泰国前总理他信提议,东亚各国建立共同储备,发行亚洲债券,来替代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但是,目前亚洲还不存在建立共同货币系统所需的政治合作和一体化制度。
  现在,欧洲、日本、俄罗斯、各新兴工业国、石油输出国家都在积极活动,以谋求在新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而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霸权地位。美国与法国、欧盟联合发起召开20国首脑峰会,也各有自己算盘。显然,这种政治经济博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构建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合作机制。
  过去,金融危机通常从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经济体开始,发达国家担心的是殃及自身。这次危机却始于美国,而新兴经济体则在担忧危机的蔓延。这一现象说明,这场全球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世界经济实力变化的反映。现在还难以全面评估这场危机的最终影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强势地位正在被撼动,超级资本主义时代面临终结。正如俄罗斯总理普京所说:“人们对美国作为自由世界和自由经济领袖的信任,以及对华尔街作为自由经济中心的信任已经被打破,而且再也不会重回以前的情况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将促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不仅将丧失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在金融领域的绝对话语权也将动摇,美国经济对亚洲国家的依赖将明显增加。总之,世界经济将进入“后美国时代”。
  
  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由于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因此,在第一波金融危机中,我国的直接损失相对较小,主要是外汇储备和部分金融机构投资的损失。2008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达1.9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部分外汇储备购买了美国债券。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总额达922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的11970亿美元。其中国债5410亿美元、机构债3810亿美元,机构债中“两房”发行或担保的债券占40%。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价值面临巨大的潜在损失。此外,中投公司投资黑石产生了20亿美元的浮亏,雷曼兄弟破产让中资银行损失数亿美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躲过了这场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需求的迅速萎缩,我国的出口产业遭到严重打击,前三季度出口增长同比回落了4.8个百分点。2007年,出口占我国GDP的37%,贸易部门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9.2%,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9%,比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其中1.2个百分点是出口增速放缓所致。随着出口产业的大幅下滑,工业增速持续回落,7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4.7%,10月份已下滑到8.2%,失业率迅速上升,经济面临硬着陆的危险。
  事实上,中国与这场全球经济危机有着密切关系。从全球经济结构的角度看,美国的过度消费与中国的过高储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美国过度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中国的出口产业得以迅速增长。2000—2007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由521亿美元扩大到2327亿美元,贸易顺差由297亿美元增加到1633亿美元。1999—2006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74.7%下降到39.2%,出口的贡献率由1.6%上升到19.5%。而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又为美国的透支消费提供了条件。2007年中国的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为372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贸易总盈余1.68万亿美元的22%,几乎是第二位日本(2130亿美元)和第三位德国(185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总和,而美国71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吸收了全球贸易总盈余的42%。2000年1月到2007年4月,全球外汇储备增加了5.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1.1万亿美元。随着美国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中国的实体经济必然受到严重影响。目前,这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刚刚开始,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10多年来,正是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和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在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强化了粗放发展模式。而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经济环境变化,也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
  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既是严峻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际需求的萎缩,大大增加了经济转型的压力和动力,促使我们必须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改善经济结构,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了维护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国已出台了4万亿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并确定以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灾后重建为重点的10项措施。作为应对目前严峻形势的短期政策,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要防止层层加码,拉动内需变成拉动投资,形成新一轮的经济过热。
  另一方面,这次危机将会导致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重新洗牌、国际经济规则的重新制订。中国可以审时度势,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订,改变现存的对我不利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规则,为中国未来三五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目前,处于危机泥潭中的发达国家正不遗余力地拉拢发展中大国共同应对危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新兴经济体自然成为主要对象。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法国总统萨科齐都提出全球金融体系改革需要中国的参与。西方的一些媒体则积极鼓吹,希望中国拯救世界。连索罗斯都主张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在危机中承担责任来展示领袖风范。中国还是应该实事求是,首先努力把国内的事做好,维护和保持自身经济的稳定增长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责任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