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主要经苏俄广泛传入中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其理论内容、实践手段和方式都深刻地打上了苏俄的烙印。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其第一次理论飞跃的过程中,苏共更是主要通过共产国际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一、苏共指导中国革命工作方式的转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苏共及共产国际“左”倾思想影响和指导的结果。面对这种失败的结局,同时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侵略及各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局势,苏共痛定思痛,开始改变了其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党的工作指导方式和策略,帮助和推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积极作用。
早在1934年7月,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就指出:“莫斯科要在一切问题上有效地领导处于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共产国际的六十五个支部,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改变共产国际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①
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实现了政策上的两个重大转变:一是通过了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二是决定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把活动重心移向世界工人运动基本政策和策略方针的制定,在解决所有问题时要从每个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出发,……避免直接干预各共产党的内部组织事宜。”②这标志着共产国际的战略策略和它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开始了重大的转变。这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直接影响和促进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由于“自一九三五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共产国际即没有干涉过中国共产党的内部问题”,③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有利契机,也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使之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苏共通过共产国际采取具体行动帮助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是批准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1935年8月1日起草的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的《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标志着我党抗日救国政策开始了新的转变。二是共产国际的“八月来电”促进了“逼蒋抗日”方针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团结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共同抗日的问题,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三是苏联力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了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任。但是,由于党当时刚刚开始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对抗日战争的战略、策略以及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正在探索之中,加之陕北的交通通讯条件落后,与外界的联系渠道十分有限,因而难以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作及时而充分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苏共及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就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推动了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了革命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已开始懂得把苏共和共产国际决议“民族化”的道理。正如张闻天所讲的那样,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我们应该使之民族化,使之适合于我们的具体环境”。④另外,通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特点及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分析,总结经验,使党对统一战线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使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更加完备,这些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增添了极为重要的内容。
二、苏共对毛泽东的支持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苏共领袖斯大林等曾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持怀疑态度。正如赫鲁晓夫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记得斯大林常在吃晚饭的时候,同他的心腹小圈子谈论中国局势。他总是翻来覆去地问:‘这个毛泽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对他一无所知,他从未来过苏联。’斯大林已经怀疑毛泽东所持的立场是狭隘的农民立场,怀疑他害怕工人,忽视工人阶级而孤立地建立红军”,“斯大林对毛泽东始终是不满的。他给毛泽东加了一个头衔,根据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他。斯大林常称毛泽东是‘麦淇淋’(代黄油)式的马克思主义者”。⑤由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毛泽东一直持怀疑态度,加上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对共产国际很顺从。因此,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从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一直支持王明等教条主义者而排挤毛泽东。
但是,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和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下严重挫败的不争事实,使苏共开始采取了比较务实而积极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苏共对确立毛泽东在中共领导地位的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10月)通过默认或直接声明的方式予以支持。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遵义会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先,会议第一次以党中央政治局的名义肯定了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出发提出的战略战术原则,实际上肯定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从而表明,党已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共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其次,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他所代表的新鲜活泼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能够在全党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提倡。再次,会议是在与莫斯科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基本在中共层面理顺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革命经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批判和纠正了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大部分采取了正确的就执行,错误的就抵制的态度,实际上使党初步摆脱了苏共的控制,“从各种实际意义上来说,共产国际历史上的‘中国篇章’已经终结”。⑥共产国际对这些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无疑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遵义会议既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走向成熟的新起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从中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上、作风上为全党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准备了条件,那么到1938年下半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毛泽东则向全党明确地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则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次极其重要会议。首先,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和基本任务。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于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为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指明了方向。其次,会议确认和批准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基本结束了“左”的和右的错误统治,这使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从而为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对于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及完全确定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苏共起了积极的作用。苏共通过共产国际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要在毛泽东为首领导下实现全党的团结和统一。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指示:“应该告诉中共全体党员:应该支持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党的领导人,他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其他人如王明,就不要再争当领导人了。”⑧9月,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的决定》中再次指出:“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⑨这样,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制定的抗战路线与方针便完全取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与支持,在外部为克服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创造了组织条件,客观上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正如毛泽东所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六中全会以前虽然有些著作,如《论持久战》,但是如果没有共产国际指示,六中全会还是很难解决问题的。”⑩
三、苏共适时解散共产国际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巩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苏联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也迫使美、英向其作出相应的让步。在斯大林的部署下,1943年5月13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了《关于建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既然各个国家的内部情况和国际形势已经变得更其复杂,那么,要由某个国际中心来解决每个个别国家的工人运动的各种问题是会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的”,“这个组织形式甚至已经变成了进一步加强各个工人政党的阻碍”,因此建议“解散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中心——共产国际,解除共产国际各支部因共产国际章程和历次代表大会决议所规定的各种义务”。{11}1943年6月9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在取得全部31个支部认可的情况下,宣布解散。
由于共产国际事实上已经是干预各国共产党内部事务以及服务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国家利益的工具,“1919年成立的共产国际逐步变成了向其他国家共产党转达莫斯科政策的传送带……,所有重要的共产国际的决议并不是共产国际自己作出的而是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中作出的”,“斯大林从一开始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就是一项通过共产国际的、以意识形态为掩饰的、实际服务于苏联利益的政策”。{12}因此,共产国际的解散,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根据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开展工作,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如毛泽东强调的那样:“共产国际的解散……使各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更加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近年的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些不好的东西,就是为了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更加适合抗战建国的需要。”{13}摆脱羁绊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整风运动,并通过整风运动,打破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统一,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在抗日战争时期,苏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其正确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理论飞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第一次飞跃,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汲取苏共经验和有益思想的同时,又逐渐摆脱其控制和束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注释:
①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第707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5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页。
④《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⑤《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59页。
⑥(西)费尔南多·克劳丁:《共产国际斯大林与中国革命》,廖东等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⑧王稼祥:《共产国际指示报告(1938年9月)》,《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4期。
⑨吕瑞华、于庆样:《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消极影响的抵制与清理》,《俄共秘档与中国革命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6页。
⑩《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
{11}《第三国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73~375页。
{12}(德)迪特·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3}毛泽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摘要)》,《解放日报》1943年5月26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 责任编辑:姜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