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海从2001年开始探索并逐步在全市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作为关怀凝聚党员的新载体、联系服务群众的新网络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平台,党员服务中心通过近几年的积极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工作的深化,重新认识、考量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提高党员服务中心的建设水平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走访等方式,对浦东新区党员服务中心的运作情况作了深入调研,查找和分析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思考进一步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发挥成效及主要问题
浦东新区党员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其更具稳定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吸纳流动党员,转变了原来由党组织找党员和流动党员找组织难的被动局面;二是以其社会化的工作特点探索多样化的资源整合方式,转变了原来根据组织隶属关系封闭配置党建资源的局限;三是以其“中介性”的特点及人性化的操作手法关注党员切身需求,转变了只重视教育管理忽视关心服务党员的观念;四是以其开放性的特点及全方位的服务内容向群众敞开大门,转变了只重党内生活不注重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方式。与此同时,在目前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党员服务中心在功能发挥上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功能定位明确,但作用发挥不平衡
自党员服务中心成立之日起,就明确了党员服务中心的五大基本功能,即流动党员的接纳地、“两新”组织构建党的基层组织的孵化器、区域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共享的资源平台、党组织服务党员的温馨家园和区域内党组织、党员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实践中,五大基本功能的发挥不平衡,其中,流动党员接纳地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这方面作用比较明显。据区党员服务指导中心的统计,2007年度党员服务中心共为9000多人次接转组织关系,共孵化“两新”组织党组织894个。在服务党员和群众方面,采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多,如生活帮困、再就业、物质捐助等,服务对象仍以困难党员和群众为主,在党员和群众中的影响力不够大。此外,功能设置需要进一步深化。在调研中,对于“党员服务中心功能是否能满足您的需要”,回答“满足”的仅占27%,“基本满足”的占57%,“不能满足”的占16%。
(二)馆室功能齐全,但设置不合理
目前,党员服务中心的馆室设置比较齐全,馆室一般设置在7个左右,最多的有10个馆室,基本涵盖了五大基本功能。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馆室设置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馆室的资源分配不合理,由于各个馆室的利用率高低不一,有些馆室缺乏足够的场地导致活动无法开展,而有些馆室出现闲置的现象;二是部分馆室名称不易被理解,比如“温馨港湾”、“阳光绿洲”、“情系驿站”等等,从字面上看比较含糊,党员和群众无法直观了解馆室的具体功能;三是馆室功能出现交叉现象,如某党员服务中心的“红色沙龙”和“阳光绿洲”两个功能馆室都具有组织生活这一功能。
(三)活动经常性开展,但参与面不均衡
党员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党员和群众服务,如举办阳光讲坛、党建论坛,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维修等活动。但从调研情况看,党员参与面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的参与率不高、参与意愿不强。在调查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中,去过党员服务中心的仅占31%;在“两新”组织党员和居民区党员中,去过党员服务中心的占90%;在回答“是否愿意经常去党员服务中心参加活动”时,“愿意”的占13%,“看情况”的占81%,“不愿意”的占6%;而在“两新”组织党员和居民区党员中,“愿意经常去党员服务中心参加活动”的占74%,“看情况”的占23%,“不愿意”的占3%。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党员选择“不愿意参加”和“看情况”的主要理由是对党员服务中心不了解,认为其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两新”组织党员选择“不愿意参加”和“看情况”的主要理由是工作繁忙,没时间参与。
二、影响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一)隶属关系多元,管理体制不顺
在调查中发现,党员服务中心隶属关系多元,管理体制不顺。有的党员服务中心由社区(街道)、镇组织(人事)科直接领导,而组织(人事)科大都只是负责居民区党建这一条线,因此,党员服务中心往往无法对区域内各类党组织提供有效指导;有的党员服务中心受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直接领导,承担了社区综合党委的大量具体事务,成了社区综合党委的办事机构,难以把工作有效地覆盖到居民区和其他驻区单位。管理体制的不顺直接影响了党员服务中心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二)宣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