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刻,人们十分关心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请您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君如:人们关心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必须随着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推进。对于政治体制改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态度是明确的。在去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的有关提问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大任务,要推进两大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便是实现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两大任务必须推进的两大改革之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温总理说得好,“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做主,这就需要保障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就是要创造一种条件,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就是要实行依法治国,完善法制,建设法治国家。”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我们党从来都是一个为民主而奋斗的党,在要不要民主的问题上,我们从来就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一个必须十分慎重对待的问题。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系统工程。
记者:多年来,有一种舆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李君如: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它没有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只要读一读邓小平的名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可以体会到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由于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各种意见都会有。这就决定了在中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
以往,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误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邓小平的战略思想研究较多,对于他领导改革的策略思想研究不够。联系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可以注意到从邓小平以来,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
记者:那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怎么推进的?具有哪些特点?
李君如: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八个方面的特点是我们应该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3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30年来,我们修改和完善了宪法,废除了不合乎宪法和民主精神的法律条文和法规,制定了刑法、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建立了律师制度,并进行了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为目标的司法制度改革。几千年形成的人治社会正在向法治社会转变。
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通过拨乱反正,彻底纠正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践踏人权现象,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我们不仅发展经济,努力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允许和支持公民创办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并确定了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身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实行身份证制度,允许公民自由择业包括异地择业;实行依法出入境制度,允许公民出国留学和出境旅游等等。这些变革,既保障了公民的人权,又激发了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乡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地建立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是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在广大农村实行了村委会村民直接选举制度和乡镇改革试点,而且在农村普遍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社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而且,基层民主建设正在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拥护。
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在我们的政治构架中,八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虽然不是执政党,但是参政党。这几年,在执政党的支持下,参政党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六是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党的十七大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代会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特别是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已经废除了终身制,完善了以民主为原则的干部任免制度,给广大德才兼备的从政人员提供了竞聘上岗的机会。这些党内民主举措,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民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大功绩,就是重新建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几年,在党内监督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且把党内监督与群众举报结合起来,成效显著。特别是媒体介入监督序列,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选举票决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仅在公民自治组织的范围内实行了直接选举制度,而且在其它实行间接选举的领域扩大了差额选举,完善了候选人提名方式;特别是在党内民主发展进程中,扩大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和中央、地方党委成员差额选举的范围,实行了候选人无记名投票推荐等民主形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协商民主也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中国特有的重要民主政治形式,按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大职能,推动和组织中国各党派、各界别、各民族的政协委员,在党和政府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积极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很有成效;各级政府也主动实施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制度;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从您分析的八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只不过有些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李君如:应该讲,我国民主政治的这八个方面特点还在发展中,不能说都搞得很好了。但是,这八个方面或者说至少这八个方面,确实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和重要特点,这些做法和特点已经使得中国社会在这30年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那些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的人,不仅看不到这些基本事实,而且陷入了自身的逻辑悖论。因为他们解释不了,为什么在一个他们认为“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中,会允许公民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发展,会出现那么成功的市场体系和经济发展。所以,观察和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走势,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的改革实践。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观察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观察做了什么,还要从这些已经做的事实中,深入地观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和发展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大值得重视的走势: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大走势;通过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二大走势;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三大走势。这三大走势的指向很明确,最终将在中国建立一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呢?
李君如: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认为有两点必须强调:一是中国的民主政治要发展,要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和有益的成果。但是我们不管实行哪一种民主制度或民主形式,都必须有利于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富裕幸福,有利于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安定有序,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和国家统一昌盛。凡是不利于这一民主政治终极目的的政治行为或民主形式,不管它有多么动听的名称,进行多么富有诱惑力的宣传,都不能轻信和照搬。我们深知,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任何国家和地区,民主制度的状况、优劣,都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在民主政治制度选择的问题上,我们只能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辩证法。二是中国的民主政治要发展,既要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和有益的成果,更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进行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这是我们30年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国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致力探索的,应该是也只能是符合中国的历史和今天国情的、能够真正给中国人民带来安定和幸福的民主形式。这是一个不可更移的立场。
在这里,我一再提到“民主形式”这个词。有些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谈民主的内容和实质,而老谈民主形式?我不是不谈民主的内容和实质,而是多年来以讨论民主的内容和实质为名已经讲了那么多的套话、大话、空话,应该换一换思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上寻找改革的突破点。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哲学家常常说,要使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找到同事物的内容相适应的形式。在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能否也务一点实,认真地思考和研究一下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呢?多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政治运作出现问题,都不是这些制度本身及其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有什么问题,而是在民主的实现形式上下工夫不够,没有形成真正意d19489f505c74f7a3ee1cd908f14459ea475b901aa1c8fe8fdd8ca72efb94e29义上的体制、机制,乃至使这些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实践中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其民主形式而言,正是“选举(票决)+协商”两种形式构成的。正如2006年2月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个人在这方面有一个越来越明确的认识:这些成果和经验,不仅符合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且是我们进一步改革所应当依托的重要立足点和平台,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过去,我们总认为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既不是西方国家的上院,也不是政党组织,有点不伦不类。其实,我们的人民政协集中了中国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各界别的许多精英。他们的不少提案和报告,不仅敢说真话,切中时弊,而且有真知灼见,对执政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有很大帮助。说实在话,这种制度一旦用好了,对于人类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近年来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热潮,其重要原因在于,以往以选举(票决)民主为核心的传统西方民主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主诉求。在民主化潮流的激荡下,人们不仅需要在选举的环节上更充分地体现民主,而且希望在政府决策、政府施政、政府监督、社会治理等各个环节上有更多的参与权。“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弥补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自身的缺陷,试图解决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并跟踪他们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我们的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协商民主”有很多相似之处。严格地说,是西方的“协商民主”与我们的政治协商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之所以要这样倒过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西方的“协商民主”还刚刚处在理论研究和局部实践阶段。所以我说过一句话,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向人家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从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趋向来看,我们中国人创造并在坚持中不断完善的政治协商制度,无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方面有非常大的空间。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