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基础研究

2008-12-29 00:00:00陈海雯
会计之友 2008年13期


  【摘要】 目前,理论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尚未统一,争议颇多。本文将从企业目标、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及财务管理环境三方面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确定进行理论基础探索研究。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目标; 理论基础
  
  引 言
  
  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个体,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企业财务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在此关系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则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生存和稳定发展的理财工作,它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其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决策所依据的最高准则,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目前,理论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尚未统一,争议颇多。王化成教授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中表明,当前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达14种之多,除主要的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三种观点外,还有不少新的提法不断出现,如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财务管理)、EVA最大化等。
  本文将从企业目标、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及财务管理环境三方面论述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要求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出发点与归宿是盈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中,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能有活力,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求得生存。由此,企业的目标表现为生存、发展、获利。
  
  (一)生存、发展目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实现总产值最大化
  企业只有生存,才能获利。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是“以收抵支”和“到期偿债”。为此,力求达到此能力,减少企业的破产风险,使企业能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是企业目标对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
  企业要在发展中求生存,如果不发展就可能产生生存危机。企业发展表现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市场份额和收入的扩大。企业的发展要求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并改进技术和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货币资金。因此,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是企业目标对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
  企业资金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总产值。尤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决定了企业必然把总产值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从而把总产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但此目标的确立,容易导致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投入、不重挖潜的现象。因此,随着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把总产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已不符合财务活动的规律,将逐渐被其他财务管理目标所取代。
  
  (二)获利目标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从理财的角度看,盈利就是使资产获得超过企业投资的回报。在市场经济中,资金的每项来源都有其成本,每项资产都应获得相应的报酬。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的和从外部获得的资金加以有效利用,是企业目标对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
  这一要求使得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要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利润最大化只是对经济效益较浅层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例如,该目标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所获利润与所承担风险的关系,而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却是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价值观念,目标与观念有相悖之嫌。另外,利润最大化往往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只顾实现目前的最大利润,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是企业效益的相结合被忽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王化成教授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只有13%的人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但实际上有55%的企业以此作为现实财务管理目标。可见,不仅理论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众说纷纭,而且企业实际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差异很大。
  
  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管理目标
  
  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开创性理论研究来自于美国。迄今为止,会计界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两个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也正是传统会计与现代会计区别之所在。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既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由于最有效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因而财务报表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
  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的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即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
  
  (一)受托责任观决定股东财富最大化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经营者不持有公司股票或部分持有股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企业中形成了股东阶层(所有者)与职业经理阶层(经营者)。股东委托职业经理人代为经营企业,其目的是为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并通过反映经营业绩及评价的会计报表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理财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正是受托责任观中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情况。
  另外,由于经营权与所有者的分离,经理人和股东的行为目标不同,导致经营者利益(高薪、舒适等)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出现冲突和矛盾。要协调两者的矛盾,首先要解决双方信息不一致的矛盾。经理人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控制权,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掌握远远多于股东。为了协调此矛盾,股东除要求经营者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外,还应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对经理进行必要的监督。但监督只能减少经理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而且股东是分散的,要得到充分的信息实际上比较困难,也会受到合理成本的制约。因此,将经理的管理绩效与经理所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使经理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可激励他们自觉采取符合股东目标的行为。由此可见,企业为协调矛盾,往往采用监督和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力求使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经理背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和达到最小。为此,要求会计作为处于委托代理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客观、真实地对职业经理经营的决策行为的后果予以记录、反映、呈报,这也正是受托责任观的具体表现。
  
  (二)决策有用观决定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者关系被极大淡化。股东只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者,有的甚至将获利作为持有企业股票的唯一目标,他们虽然仍关心企业的业绩,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代表企业经营业绩、代表企业价值的股票市场价格行情。当股票价格与经营业绩出现相背离的情况时,股东则往往更关注股价的涨跌。对于上市的股份公司,股票市价是企业经营状况及业绩水平的动态描述,代表了投资大众(股东)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而股票价格是由公司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决定的,其股价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而且体现了预期每股收益的大小,取得的时间、所冒的风险以及企业股利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追求其市场价值最大化,即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于避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
  在财务管理目标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化的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从弱势转向强势,表现为证券资本市场信息公开化程度加强。投资者要对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必须了解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即要以会计报表反映的企业会计信息为实施手段。因此,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便成为会计的主要任务,从而决策有用观取代受托责任观也就成了大势所趋。
  
  
  三、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施有其存在的空间,即财务管理环境,它是对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由于内部财务环境存在于企业内部,是企业可以从总体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和改变的因素;而外部财务环境由于存在于企业外部,它们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无论是有形的硬环境,还是无形的软环境,企业都难以控制和改变,更多的是适应和因势利导。因此,影响财务管理目标抉择的多是企业外部的理财环境,如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等。
  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是通过财务变量实现的,财务变量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各种环境因素变化的数量方面。从时间序列角度看,财务变量是随时变化的,因此,由其组成的财务管理环境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差异。比如,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总产值最大化目标已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管理目标所取代。而在同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理财环境也与财务管理目标所设定的理想理财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现实理财环境是否逼近理想理财环境便成为检验目标优劣的关键。
  
  (一)现代市场经济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企业股份制改革日臻成熟的今天,股东财富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价值,而股票价格的高低则代表了股东财富的多寡。企业股价除受管理当局的可控因素影响外,同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信息技术全面介入,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交易费用不断降低,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将更高,资金的流动率将更强,这都为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进一步完善,都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了沃土。
  
  (二)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财务管理目标
  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以效率为中心、对效率的过分强调,容易导致公平的丧失,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力图消除瓶颈。中国也曾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发展、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和谐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为此,财务管理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经济的理念下,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益兼顾原则,理论界提出了以绿色经济增加率最大化作为新的财务管理目标。此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及报酬的关系,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综合绿色投入资本之比的最大化”。这一理论的提出,使资本成本除包括原来意义上的债务成本和所有者权益成本外,还补充了所耗资源环境成本,将原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中,有效地防止了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行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有其历史根源和科学成分,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而已。尤其是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各企业在选择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时也存在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在使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华金秋.企业财务目标新论:现实与理论的偏差.财经问题研究,2004(5).
  [2] 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会计研究,1999(10).
  [3] 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商业时代,2004(3).
  [4] 杨超,何进日.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目标浅论.财会月刊,2001(8).
  [5] 龙静.试论可持续发展观下绿色财务管理的新目标.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3).
  [6] 张玉英.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王化成.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陈玉菁,宋良荣.财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