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探讨了企业业绩评价的内容及评价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业务流程、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客户和供应商四个层面设置了评价指标。
【关键词】 价值链; 业绩评价; 指标
一、价值链导向的业绩评价内容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企业价值链,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集合。由原材料作为资产投入开始,直至原料通过不同过程售给顾客为止,其中进行的所有活动都可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价值链的范畴从核心企业内部向前延伸到了供应商,向后延伸到了分销商、服务商和客户。业绩评价是对过程效率和活动结果的综合评价,高效的价值创造过程、优质的内部资源、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在市场上表现出良好的业绩。将价值链理论运用到企业业绩评价,不仅要评价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利用及效率,还要评价企业外部客户和服务的效果。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业绩评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评价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侧重于单一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这会导致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企业是一个有机的价值创造系统。价值创造表现为一系列的投入转变成有目的的产出的复杂过程,业务流程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率、周期和成本。混乱并缺乏协调的流程是导致组织实施战略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建立清晰、协调的企业流程并将流程改进作为整个组织改进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极大地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价值链的管理要求企业把关注点从单一部门的管理扩展到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整个内部流程。因此,对企业的业绩评价也就转变为对企业整体流程的评价,这必将成为发展趋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评价
在信息时代,企业价值的创造不仅取决于财务资本和有形资产,更取决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与公司的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不能不说是知识与智力资产发挥作用所致。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与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着很大关系,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来自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精诚合作。财务资本本质上属于一种消极资本,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参与,它不可能产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财务资本的快速增值,相反甚至会导致财务资本的贬值。而人力资本则是一种积极的资本,如能积极地参与到财务资本营运中,并实现良好的合作,则会产生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得财务资本迅速成倍地增长,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衡量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一位因素,也是主要的推动力。创新可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生更好的整体效益。企业的创新活力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为了促使企业获得长期成功,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及管理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现实的与潜在的消费需求。创新的过程是创造企业未来价值的过程,企业只有不断改进工艺,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绩效,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四)企业客户和供应商的评价
企业价值创造不能局限于内部价值链,还要关注外部价值链。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在竞争中获胜,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而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又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最主要问题。所以,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从客户的角度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如产品质量、交货效率、售后服务、顾客满意度、客户保持率等。供应商处于价值链的上游,企业与供应商的良好协作关系,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只有企业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或更优质的服务,重合同、讲信用,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原则
原则是指导行为的准绳,它是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评价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全面原则
即对影响企业业绩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评判。评价指标应能全面、系统并相互联系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的设计应考虑指标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联系性,从而能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应能反映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情况,而不是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要能反映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注重相互间的利益相关性。
(二)动态性原则
应重视对价值链业务流程的动态评价,而不仅仅是对静态经营结果的考核衡量。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现有状况,而且能够体现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相关性原则
指各层面评价指标之间应存在相关关系,各层面内部评价指标之间也应存在相关关系。评价指标应与企业经营目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相关,充分体现客户、供应商、内部经营过程、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价值链各节点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价值链因素。
三、基于价值链的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根据企业价值链和评价原则的分析,作为企业整体业绩评价的手段和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管理工具,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业绩评价可从内部业务流程、人力资本、创新精神、客户和供应商四个层面来设置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以下对四个层面的部分评价指标进行说明。
业务流程业绩评价内容主要是关于产品的生产效率、机器设备的生产效率及产品的售后服务。产品的生产效率主要涉及产品的生产周期、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机器设备生产效率用以反映企业对机器设备的利用情况。售后服务是企业提高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企业生产过程在销售领域的延伸,售后服务构成了产品的一个重要附加值。
第一,产品的生产周期效率指标是用产品加工时间除以生产时间,其中生产时间=产品的加工时间+检查时间搬运时间+等候或储存时间,该指标越接近1越好;产品达标率、产品合格率也是越接近100%越好;产品质量效益率反映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的收入与提高产品质量所增加的支出之比,该指标应大于100%。
第二,生产能力利用率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设备利用得越充分,设备的闲置浪费少,但是,如果该指标超过了100%,则表明企业的设备在超负荷运转,很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所以,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宜超过100%;机器设备利用率、设备完好率越接近100%,表明企业机器设备的使用或利用状况越好,企业设备的完好程度越高。
第三,售后服务处于企业内部业务过程的末端。售后服务与企业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如果产品质量好,则提供的售后服务少。售出产品故障排除及时率、售后服务效率越大,表明企业售后服务的质量越高,售后服务能力越强;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消费者投诉率则是越小越好。
人力资本评价指标中的企业研发人员比率、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人力资本维持能力、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四项指标,反映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管理状况,指标越高,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越大;员工淘汰率越低,表明适应企业工作的员工比率越高,工作能力越强;员工流动率指标反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也反映企业在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损失。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本信息时,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过去3—5年或更多年份企业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高级工程人员以及研发人员的流动性及变更情况,评价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方面的能力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的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增长率指标表明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和增长水平,指标越大就越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发展后劲就越足;专利指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和技术水平领先程度,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同行业中越有创新活力;创新频率是反映企业创新活力的速度指标,它等于产品创新数与工艺创新数之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制效率反映企业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速度;新产品开发成功率反映企业的研发效率,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其理想值为100%;新产品投资回报率、新产品收益率指标反映新产品的投资效率,也反映了新产品的竞争能力。
客户层面的绩效评价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份额和客户利润率。只有客户满意度的不断提高,才能使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地扩大,也才有可能使客户利润率不断地提高。其中,客户利润率是客户层面绩效评价的落脚点,无论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还是扩大市场份额,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增加获利能力;客户的满意度是客户层面绩效评价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客户利润率水平的提高,均有赖于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客户关系的管理目的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实现尽可能多的利润,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四、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业绩评价主体,应是多元评价主体观,其依据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这里,评价主体包括企业管理者、股东、员工;企业外部包括客户和供应商。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非财务指标,只涉及很少的财务指标。这并不是财务指标不重要,企业所有的目标和指标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业绩,但由于财务指标反映的是过去的业绩水平以及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人们越来越关注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本文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更多的是采用非财务指标。实际上,如果用以上指标评价企业的业绩很好,企业的财务业绩也必定会更加突出。只有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才能科学地评价企业的综合业绩。●
【参考文献】
[1] 胡乔宁.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全球价值链策略选择.企业管理,2008.01.
[2] 马天.浅谈价值链会计理论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0.
[3] 王秋燕,崔文丹,卢焱.基于价值链的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研究. 改革之窗,2006.05.
[4] 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财会研究,2006.3.
[5] 黄芳,陈共荣.核心竞争力导向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财会月刊(综合),2007.11.
[6] 郭洪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企业改革,2006.10.
[7] 郑蔚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会计之友,2007.12期上.
[8] 孙薇,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战略的观点.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