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衍生工具在微观金融中的风险并不是其特有的, 通过一些途径可以被分散或转移。其在宏观环境下的高风险性在国内外一系列金融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取实践工作中的教训,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全方位地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的加深和加速,金融衍生工具爆炸式增长,社会财富的存在形态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财富的物质形态日趋淡化,财富或资产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导致的巨额亏损事件,均归咎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对国债期货、汇率期货、股指期货、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等交易做过一些试点工作,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如今,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发衍生金融工具的条件也日趋成熟。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两面性,吸取试点工作中的教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全方位的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监管体系。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金融衍生工具由现货市场的标的资产(underlying cash assets)衍生出来,标的资产的交易方式如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 诸如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衍生工具的价格及走势很大程度上受标的资产的表现影响。 但事实上,金融衍生工具常常反过来推动现货市场的走势,某些期货和期权的成交量较现货市场还要活跃。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亦可通过场外交易(OTC)的方式买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mb4hpGicqii8EXS2MpLA7La778SjKiV7wESXudY6PGM=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价值的揭示”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附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价格的金融工具,即从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这种派生交易合约是通过对传统金融工具的组合,并嵌入到其他的金融工具之中,演化出了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点
(一)市场的投机性造成风险巨大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价格变动具有明显的市场操纵、过度投机的特点,表现为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超出了交易者或者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价格信息不能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另一类是指由于故意错误如交易员欺诈等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的资产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
(二)风险复杂
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特性比较复杂,以致导致其风险的复杂性。由于基础工具如股票指数、汇率、利率价格变动,而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最为普遍的风险,是导致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最为直接的因素。
(三)风险配置功能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它们在风险配置中的独特功能正日趋重要。它们使得投资者更快捷、高效而低成本地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成为可能。例如, 你想减少1 000万的股票投资并将其转为固定收益证券。你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一种是在股票市场上一只一只地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直到回笼1 000万资金。然后,再买成证券。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和成本高。另外一种方法是,你只需卖出价值1 000万的500股期货合约即可,这个操作仅需要几秒钟时间,而且成本也非常低。
(四)流动性风险的制度性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流动风险突出表现为交割风险,它是现有制度安排下的必然结果,其中既包括合约的设置和交割制度,也包括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体制。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由于缺乏交易和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另一类是因为流动资金不足,无法按合约要求履行义务而被迫平仓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和约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
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合约双力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而合约双力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二)从宏观层面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
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扭曲资本价格,再加上过度担保和疏于管理的金融中介机构,会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最终促成泡沫经济的生成。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转化为实物投资,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成为虚拟资本,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金融衍生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同时全时区、全方位、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极大地加速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难度。许多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下降。这样就加大了有关当局的监控难度。并且金融衍生工具以小博大的特征使得参与者容易遭受巨大的损失,在信用链条日益延长和复杂化的今天增加了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
(三)从微观层面上看,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
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分析的原因来看就在于其总裁陈久霖是一个典型的风险爱好者,他没有按照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规则在发生亏损时及时止损,也没有对市场做出任何信息披露,侥幸和翻本心态反而使他不断增加保证金,暗中继续加大赌注,最终导致没有资金支持,一发不可收拾,亏损越来越大,不得不暴仓。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但它同时又聚集了很多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金融工具本身具有“双刃剑”的特征,如果运用不善,将会导致新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企业应积极地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
(一)需要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关系市场命运,是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欲求市场健康发展,根本大计是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失败到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各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序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 市场制度的适应性。市场制度适应性是指市场制度不会因各种风险而受到威胁,甚至在发生严重危机时,也能采取应变措施补救。
2. 市场交易的公正性。所有衍生工具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交易是公平的,不受操纵,没有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信息是公开的。
3. 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是指市场运作既要有效率,又是流通顺畅的。
4. 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指市场对投资者的合法收益要给以法律上、市场运作上的保障,使投资者的收益能按时、按量进入帐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运行只有达到上述条件,才能赢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衍生工具市场才能得以发展。
(二)健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其次,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企业风险状况。最后,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预警监控制度以及报告机制。
(三)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才靠得住。”一个制度得以形成意味着各方博弈的行为得以统一或协调,是博弈的结果。制度一旦形成,任何人(包括制度的制定者在内)都不能超越制度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要求每一个衍生金融交易均应满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必须接受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保证相关的法规、原则和内部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执行;要有严密的内控机制,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对业务操作人员、交易管理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要为交易员或货币、商品种类设立金额限制、停损点及各种风险暴露限额等,交易操作不得以私人名义进行,每笔交易的确认与交割须有风险管理人员参与控制,并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要有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要建立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四)加强对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
要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同时要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严格区分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控制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的程度。同时,人民银行在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迅速注入资金或进行暂时干预,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
(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案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可以不受干扰地依照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六)应当消除或减少隐含的政府担保和由此产生的道德行为
我国应逐步建立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市场业务退出机制。道德行为通常产生于封闭的金融体系或新兴市场中官方提供的金融安全网。一些金融机构就认为政策肯定会替它们承担损失,因而无所顾忌地涉足高风险衍生工具投资项目,使大量金融资产价值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隐含的政策担保会使人们对经济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会刺激过量的不可持续的资本流入金融衍生市场,产生过度投机行为。
(七)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和披露相关信息已成为会计核算的难题。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首先,实体的管理当局应将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分类;其次,实体应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包括对适用套期会计的各主要类型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的政策;最后,实体应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并要求详细描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的确认情况。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合理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降低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