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研究

2008-12-29 00:00:00魏晓平
会计之友 2008年29期


  【摘 要】 本文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控制权私人收益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和股权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事件急剧下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大小也得到有效降低。这说明新会计准则和股票全流通有效改善了公司的外部环境,增强了广大投资者的保护,降低了控制权私人收益。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控制权私人收益; 股权转让
  
  2006年,对于我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公司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二是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这意味着我国已初步完成了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任务。可以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当然,新会计准则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也倍受关注,并在一些问题上引起激烈争论,如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等方面的重大调整是否会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手段等。但从投资者保护来说,Dyck和Zingales(2003)研究认为,会计准则每增加一个标准偏差单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值则降低9%。此外,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或协调化进程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受到国家资本市场具体制度环境的制约。此外,到2006年底,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改革基本完成,有效地完善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促进了新会计准则功能的发挥。为此,本文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和股权改革前后的控制权私人收益作一次科学的比较,以便得出一个更加科学的结论,促进公司治理效率,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一、理论分析与制度背景
  
  与以前的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由原来的17项扩展到39项,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等准则,完善了我国会计规范领域,使得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有标准可依,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因为国际会计准则有广泛的国际基础,它集各国会计准则的优点于一身,是一套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参考标准。新会计准则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趋同,即在相同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上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准则,较大程度地缩小了差异,如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但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趋同的情况下,新的会计准则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一些国际会计准则未进行规范,而我国又确实存在的情况进行了规范,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另外,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作为单独的准则进行规定,而国际准则无单独规定,散见于其他准则中。这些有针对性的规定,强化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说明我国会计准则不是被动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提供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市场监管者等交流的主要渠道。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机制在公司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来看,财务会计信息被列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是解决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各类投资者掌握公司财务信息的程度不同,将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对称、不及时、不充分、不规范的信息披露可能误导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从而遭受损失,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投资者保护程度。因此,对称、及时、充分、规范的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和广大投资者保护的重要工具。
  
  二、控制权私人收益度量和研究样本选择
  
  Grossman和Hart(1988)首先定义了控制权私人收益,认为控制权私人收益实际上也就是对小股东应得收益的一种掠夺,控制权私人收益增大也就意味着小股东可分配利益减少。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度量方法有多种。本文借鉴邓德强和谭婕(2007)等度量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方法,来测度本研究中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具体计算方法如公式所示,即:
  
  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实施,而股权分置改革在2006年底基本完成,因此,在全流通的上市公司中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间仅有一年多,为了有效地对照分析,本文选择时间为2006年和2007年上市公司发生股权转让事件为研究样本。同时,所选样本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股权转让比例不低于公司总股份5%,且股权转让已完成;(2)股权转让必须有公开的交易价格;(3)股权转让是交易双方自愿并按市场规则进行。(4)发生股权转让的公司是非金融类公司,因为金融公司具有特殊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现金流特征;(5)剔除ST公司和2007年未股改的公司。通过上述筛选2007年的样本数为10,2006年的样本数为99。样本中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Eviews5.0软件。
  
  三、实证分析
  
  从2006年和2007年发生的股权转让数量来看,2007年发生股权转让事件为51例,其中满足样本要求且转让比例超过5%的为10例;而2006年发生股权转让事件为278例,其中满足样本要求股权转让比例超过5%的为99例;而根据研究样本所计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来看,2006年控制权私人收益平均为24.02%;而2007年控制权私人收益平均为18.82%。因此,从股权转让数量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和股权改革完成前后,股权转让数量急剧下降;从控制权私人收益来看,2007年比2006年显著下降。
  为了进一步分析2007年与2006年控制权私人收益,本文结合以往学者研究的经验,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式),对2007年和2006年控制权私人收益进行多元分析。
  Pbc=β1×tas+β2×roe+β3×fir+β4×cont+β5×hl10+β6×zhy+β7×fixa
  其中,解释变量tas为公司上一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roe为公司发生股权转让前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fir为公司发生股权转让前一年第一股东持股比例;cont为公司的股权制衡指标,其为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减去第二至第五股东持股比例的差;hl10为公司发生股权转让前一年的公司前10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zhy为公司发生股权转让前一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fixa为公司发生股权转让前一年公司固定资产原值的自然对数值。
  2007年回归结果为:
  Pbc=62.46×tas+607.94×roe+12438.97×fir-3369.64×cont
  -10316.18×hl10+8.96×zhy-174.23×fixa
  (41.48) (182.55)(1479.32) (395.80)
  (1288.69)(41.73) (46.69)
  R2 =0.96AD.R2= 0.89 D.W.= 1.93
  回归结果表明,在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力量、股权集中度和固定资产原值在10%的显著水平下,对控制权私人收益有显著影响。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和第一股东持股比例对于控制权私人收益有显著正的影响,这说明公司业绩越好和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越大,控制权私人收益越高;股权制衡力量、股权集中度和固定资产原值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具有负的影响,这说明股权制衡力量越大,控制权私人收益越小,固定资产价值越大,控制权私人收益越小;而公司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2006年回归结果为:
  Pbc=-7.24×tas-439.92×roe+678.26×fir-142.64×cont
  -602.47×hl10-11.87×zhy+3.22×fixa
   (7.16) (89.38)(286.06) (83.92)
   (259.54)(13.22)(6.48)
  R2 =0.24AD.R2= 0.19D.W.= 1.92
  回归结果表明,2006年,净资产收益率、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力量和股权集中度在10%的显著水平下,对控制权私人收益有显著影响,其中第一股东持股比例对于控制权私人收益影响最为明显,系数为678.26。这说明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越大,控制权私人收益越大;而净资产收益率、股权制衡力量和股权集中度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具有负影响,从影响程度看,股权集中程度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制约作用最大,而股权制衡作用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制约作用最小;公司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原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而从2006年和2007年比较来看,在2007年公司的业绩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具有正的影响,而2006年则为负影响,这说明新的外部环境下,股权转让比较合理,因为过去公司业绩越差,控制权私人收益越高,这种现象一直困扰诸多学者的研究。而对比分析来看,产生其原因可能在于过去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不高和股权存在分置。另外,从固定资产指标来看,在2006年固定资产原值对控制权私人收益产生正影响,即固定资产原值越大,控制权私人收益越高,这和国外的研究结果相反,而在2007年,系数上为-174.23,这说明公司固定资产原值越大,控制权私人收益越小,这不仅与国外研究的结果一致,而且也与人们的直觉一致,因为固定资产越大,大股东对公司的资产转移难度就越大。另外,从股权制衡的角度看,2007年公司股权制衡效果强于2006年的作用。虽然在2007年和2006年中,公司成长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在统计上都不显著,但从系数看,2007年公司成长性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回归系数为正,而2006年回归系数为负。再结合2007年和2006年公司业绩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来看,在2007年,控制权私人收益,或者说控制权的价值受到公司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影响,说明控制权私人收益来自于收购对公司发展看好,而2006年,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公司较差的业绩。
  
  四、结论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和股权改革完成的理论和制度的分析,再结合2007年和2006年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出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和健全的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提高广大投资者保护和抑制控制权私人收益。●
  
  【参考文献】
  [1] 邓德强,谭婕.控制权私人收益计量模型:剖析与应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1):48-55.
  [2] 黄志忠.股权比例、在大股东“掏空”策略与全流通[J].南开管理评论,2006,(1):58-65.
  [3] 朱红军,汪辉.“股权制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吗?[J].管理世界,2004,(10):1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