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12-29 00:00:00蔡青文
会计之友 2008年35期


  【摘要】 企业的内部经营条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调整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绩效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企业绩效评价;问题;对策
  
  一、企业绩效评价内涵
  
  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阐述,国内学术界有多种解释,其中最主要的有下述几种代表性的观点:财政部统计司认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张蕊认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为了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比较所费与所得,力求用尽可能小的所费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所得。王化成等认为,企业绩效评价就是按企业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特定的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时期的经营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科学判断。
  笔者认为,企业绩效评价就是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为导向,采用特有的方法,选择特有的指标体系,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绩效和管理者的管理绩效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
  
  二、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1999年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规定:以政府为主要评价主体,评价的对象为国有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两类。工商企业又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而我国目前试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为评价对象设计的。根据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的特点,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其中财务效益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资产营运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周转及营运能力;偿债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和偿还债务能力;发展能力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和长远发展潜力。这四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被评价企业当前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通过对以上四方面内容的评价,可以得出反映企业全貌的绩效评价结论。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也被许多非国有企业应用,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评价范围过窄,缺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方面的衡量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本,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也相应有上升的趋势。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中,以及在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的计量尽管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如果采用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也是可以计量的,如果因为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计量而将其排除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外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而现行绩效评价体系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评价,容易造成企业忽视对人力资源、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投资,使企业难以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
  (二)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财务指标比重过大。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所使用的指标大部分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评价指标是非财务指标,使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绩效。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8个基本指标和16个修正指标都是财务指标,只有8个定性指标是非财务指标。过多地采用财务指标有以下弊端:一是财务指标较多地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导致对企业绩效的评价难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二是财务指标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结果,如果太过注重财务指标,会给企业造成错误的引导,导致企业只注重短期效应,而忽略了长期行为,这与我国目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企业通过改善基础性的经营活动可能会得到理想的财务数据,但忽视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推广及员工培训等活动,为了短期效益而使企业长期效益受损,这对企业未来发展必然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非财务指标不够完善。在现行的绩效评价方法中,非财务指标都是评估指标,没有给出计量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强。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企业经营发展策略、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等非财务指标,没有一个是可以量化的,只能通过定性分析来得出结果。定性分析的基础是人的经验而不是客观数据,这就使得定性分析难以摆脱“主观”的帽子,缺乏可信性。
  第三,忽视了外界的评价。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注重企业内部评估,而没有重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侧重于单一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较少关心其部门目标的达成对其他部门或是供应链中其他成员有何影响。在当今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均是企业利益一体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开发与此相关的外部环境指标。而且,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环境也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
  (三)权重设置不够合理
  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权重设计上沿用了传统的意见专家法(特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固定权重方法。事实上,权数的主观性越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越差,难以准确反映现实经济情况,权重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具体要求。绩效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管理机构、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等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着眼点显然是不同的,因而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采用固定权重无法满足绩效评价工作中各利益主体的实际需要。此外,该指标体系在设计固定权重时,未能考虑企业的行业及经营环境的区别,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经营环境,其盈利水平及合理的偿债指标、盈利率等各不相同,不加区分的使用不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要满足国家管理当局宏观调控需要,又要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客观评价,还要有利于企业自我评价与考核,而这些相关利益人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侧重不同,所以,该评价体系不区分行业的固定权重值已经不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了。
  (四)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评价结果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结果没有与奖惩和干部任免挂钩,不能充分发挥其约束激励作用,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性的保障措施,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二是在某些行业,评价结果不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有些行业,特别是某些垄断性行业,靠行业的特殊性而不是靠自身的努力取得好的评价结果;相反,有些企业经过自身的努力,绩效明显改善,但评价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也是影响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总之,我国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范围、指标内容设置及评价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缺陷,难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绩效做出全面评价,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满足新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及经营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三、完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对策
  
  (一)考虑绩效评价主体的具体要求来设计指标
  由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各有优劣,若只注重财务指标,则易于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若过分注重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企业很可能因财务上缺乏弹性而导致财务失败。事实上,企业财务性绩效和非财务性绩效都是企业总体绩效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应设计多重权数体系,明确规定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以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需求。一般而言,企业所有者最关注企业资本金的保值增值,将资本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企业债权方最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视为最重要指标;企业自身关注的是企业当前利益和发展能力。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的需要建立不同的权重体系,可以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即根据评价指标的实际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基于数据分析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有效剔除不相关指标的影响,减少信息冗余,从而保证评价方法的简便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理想的绩效评价指标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以出资人为主的多重权重评价体系
  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有:政府、主要出资人、债权人、经理人员、小股东以及企业职工等。不同的投资主体有不同的评价目的、不同的评价立场和角度,其关心的评价内容和侧重点也不相同。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既要满足国家管理当局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客观评价,还要有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考核。而这些相关利益者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着眼点不同,所以企业绩效评价不宜采用固定权重值。如投资人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状况;政府关心企业的社会贡献等。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以出资人为主。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资者投资创办企业的根本动因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设计多重权数体系,明确规定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以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需求。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财务评价应以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为基础,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设计展开,对企业的评价应设计一个多角度财务评价体系,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该套评价体系主要体现了企业所有者的评价要求,而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和分析者所关注的企业财务状况的层面各不相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关心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因此,过分追求综合评价反而可能会失去信息的利用价值。
  (三)建立和完善制度性保证措施
  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企业绩效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正常发挥。要发挥企业绩效评价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必须将评价结果落到实处。为此,除了不断完善评价系统之外,应建立和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将评价结果作为对企业及管理层评价、选聘、任免和奖惩的一项重要依据。
  1. 加强基础资料的核实与确认。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防止企业操纵利润以及进行盈余管理。其次,将年报审计与基础资料的核实工作相结合,提高绩效评价效率。基础资料中有许多数据来自企业基本情况表,这些数据不是审计的内容,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绩效评价的客观性。为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可将绩效评价所需的基础资料在进行年报审计时一并进行核实。
  2. 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是核心技术的创造者、拥有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特别是要为年轻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营造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社会氛围。广大科技人员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确定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3. 构建起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积极的制度创新,不但为科技创新的完成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制度保证和实现途径,也为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公平、有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按要素分配原则,切实维护首创企业的利益;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推动新技术专利、品牌的转让;推进金融改革,发展风险资本;加强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撑等等。
  
  【参考文献】
  [1] 周国强,周伟.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1).
  [2] 张涛.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 财会学习, 2007,(2).
  [3] 刘守伟.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J].中国内部审计,2007,(2).
  [4] 张娇. 对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02)A.
  [5] 张玲玲. 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足与创新浅析[J]. 集团经济研究,2007,(07)S.
  [6] 王琨,曹广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与改良路径[J].审计与理财,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