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走过了30年。作为山西经济和全国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会计,始终紧紧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乘势前进,不断创新,各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和会计法规建设过程为主线,对30年来的山西会计进行总结回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计划体制开始调整,会计法规恢复形成(1978—1984)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明确党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不重视会计工作、简化和削弱会计核算的倾向得到转变,对会计工作地位的认识重新确立。客观地讲,山西省在狠抓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会计学会工作两个方面,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体体现在:
——会计法规建设起步。1981年3月,山西省会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在学习姚依林、王丙乾、吕培俭等领导讲话的同时,组织学习讨论会计法草案,揭开了全省会计立法学习与工作的序幕。1982年6月,省财政厅综合全省学习讨论意见向财政部报送了《关于对学习讨论〈会计法〉讨论稿提出修改意见的函》,为《会计法》的最终制订与实施建言献策。
——会计制度恢复出台。1981年10月,财政部全面修订并陆续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及国营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等一系列会计核算制度,1982年出台了《国营对外承包企业示范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1983年,财政部颁布实施了《总预算会计制度》。
——人才队伍建设空前发展。1979年2月,隶属于省财政厅的山西省会计学校成立。大同、运城、吕梁、晋东南地区也先后成立会计学校。同期成立的省财贸学校、供销学校、粮食学校等也相继开设会计专业。山西财经学院等高等财经院校,为全省培养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会计人才。1979年全省首次对会计人员评定技术职称,一批具有相应业务技术水平的会计人员被评定为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员。
——会计服务市场开始出现。1980年12月,财政部颁发《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会计顾问处后来演变为会计师事务所。1981年1月,财政部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山西省也酝酿成立相应的机构。
——会计学会作用显现。1978年12月26日(早于中国会计学会13个月),山西省会计学会成立。学会成立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培训,创办了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会计刊物《会计之友》。1984年5月省会计学会与省财政厅联合成立了“山西会计函授学校”。在此基础上,1985年3月受农业部委托成立了“中国农业会计函授学校”,1986年12月成立了隶属财政部、总校设在北京、培训基地为山西会计函授学校的“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三所函授学校先后共招生67万人,毕业37万人,有效缓解了改革开放初期会计人员紧缺的情况。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拨乱反正、从无到有、逐步走上轨道的状态。我国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相继建立了有关会计法规和规章制度,山西省在认真执行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的同时,重点开展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以培训新制度为主的学会活动,抓出了成效,形成了特色。
二、计划市场两体并存,会计建设走向正规(1985—1992)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和培养市场体系。计划手段的逐步退出和市场要素的逐步出现,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会计完全依附于经济工作的情况,给会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会计各方面建设逐步走向正规化。这一时期我省的各方面会计工作都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部会计法出台。1985年1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于当年5月1日起执行,会计工作从此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我省各级财政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宣传贯彻活动。
——会计规章制度继续完善。1986年和1988年,财政部修订出台了《乡镇企业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1992年,颁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些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后来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事业快速起步。1986年我省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山西省会计师事务所成立。1987年6月我省制定出台了《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1992年4 月山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1991年全国第一次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我省有了第一批通过考试取得资格的注册会计师。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1988年,我省根据财政部《会计工作达标升级试行办法》和考核标准,推开了会计达标升级工作,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组织和推进会计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会计人员管理规范化。1985年4月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作出规定,我省随后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199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总会计师条例》,我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开始设置总会计师岗位。1987年1月,省财政厅下发《会计证发放办法》,为15万会计人员发放了会计证。
——会计资格考试制度开始实行。1992年3月,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决定对会计师及其以下技术资格改为考试取得。同年11月,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第一次考试举行,我省7.1万人报名参加。
——举办会计知识大赛。1989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和华人世界社联合举办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为参加全国比赛,1987年8月,我省举办了省级会计知识比赛,有4 000多名会计人员参加,515人获奖。在此基础上,我省组队参加了1990年4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二赛程决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表彰优秀会计人员。1988年7月,我省对5 000余名从事会计工作30年以上的会计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1991年10月,对340 名先进财会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并给予记功。此后,定期对优秀会计集体和会计人员进行表彰成为一项制度。
总之,这一阶段的会计工作各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效,以会计法为统领的法规体系开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提上日程,会计人员的培养、考核、使用有了依据,会计人员地位得到提高,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开展,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后来会计工作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条件。
三、市场体制目标确定,会计模式发生转变(1993—1999)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0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此后,股份制迅速发展,上市公司大量涌现;现代企业制度大面积试点,公司制初步形成;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吸引外资规模快速上升。与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相适应,我国的会计模式也急速地向市场化转变,各项会计工作在自身的变革中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会计法的第一次修改。1993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会计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将其适用范围由原来的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扩大到了包括集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并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也做了相应的修改。
——第一次会计核算制度重大改革。1992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同时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制定和颁发了九个行业的十三项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这是新中国会计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由“苏式”会计向市场化和国际惯例的转型,为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核算模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我省开始有了会计地方法规。1997年,省财政厅申请《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立法。同年7月,成立了由省内会计领域知名教授、专家及会计、法律工作者组成的起草组,着手条例起草工作。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的制定实施,标志着我省第一部地方会计法规的诞生,对《会计法》起到了细化和补充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行业迅速发展。1993年10月,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注册会计师法》。199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联合,审计事务所并入会计师事务所,注册审计师转为注册会计师。到1999年底,全部事务所完成了脱钩改制,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中介,进入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
——会计委派制颇具影响。1998年4月省财政厅开始进行会计委派制试点。1999年3月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的报告》和《山西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方案》,先后共向7 725个单位委派了各类会计人员9 137人。这项工作成果曾被《经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报,并在财政部召开的部分省市会计委派制座谈会上介绍经验。
——实施会计账簿监管办法。1999年5月10日,省人民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省财政厅起草的《山西省会计账簿监管办法》,5月27日省长孙文盛签署第136号政府令正式发布实施。此后,省财政厅协调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一系列相应的文件,公开招标确定了会计账簿印制单位,各市县财政部门也审批了会计账簿销售单位,并对所有核算单位进行了会计账簿使用登记手续。截止到2000年底,全省有131个零售企业被确定为会计账簿销售点,86 027个单位办理了账簿监管手续。
——开展会计达标升级活动。1996年6月我省印发了《山西省会计工作达标升级办法》,1997年8月成立了“山西省会计工作达标升级评审委员会”。至2000年底,全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累计9 178户,其中达标单位8 117户,升三级单位1 046户,升二级单位15 户。1999年7月5日,举办了“省级单位会计工作达标升级先进单位实物展览”,财政部会计司冯淑萍司长为展览题词:“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工作水平,规范会计秩序,发展会计事业”;《山西日报》为此刊发了题为《我省会计达标工作成绩斐然》的文章。这次以建立制度、改进工作、互帮互促、自查自纠为主的“会计达标升级”活动,使我省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全面推动。1997年我省全面启动会计电算化工作,先后制定了《山西省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会计核算软件管理办法》、《山西省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审批管理办法》,保证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序发展。1997年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电算化培训工作的若干规定,并有计划地组织对会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全省18万会计人员取得了初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合格证。2000年又出台了《山西省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管理办法》,开始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全省的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奠定了基础。
——推广会计例会经验。吕梁地区创立了会计例会制度,由财政部门通过定期召集各单位的会计人员学习财务会计制度、交流工作经验来达到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1997年8月,省财政厅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做出推广吕梁地区会计例会经验的决定。当年年底,全省就成立会计例会小组952个。
总之,会计法的第一次修订和会计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为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而进行的。我省在紧跟全国会计工作形势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会计的市场化进程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市场改革逐步深化,会计功能全面提升(2000—2008)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5月《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条例》颁布执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宣告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小康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深入的要求,会计改革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以第二次修改会计法和第二、三次会计核算制度重大改革为主要内容,会计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具体表现如下:
——会计法制更加完善。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了《会计法》。2001年7月,省人大财经委和省财政厅组织了对“一法一例”执行情况的重点检查。2005年,开展了纪念会计法实施20周年的活动,活动持续8个月,为全面实现会计工作法制化、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统一的会计标准形成。财政部门和会计界紧跟时代步伐,快速实现会计标准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转变,两次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统一的会计标准。第一步,国务院2001年发布《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财政部制定了由《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出台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先后制定实行了14个具体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同时在会计核算中发挥作用。第二步,从2005年初开始,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然后逐步扩大到了全部企业。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标志着我国会计标准最终走向了成熟。为顺利实施新准则体系,省财政厅组织了全面、彻底、分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培训工作,对先期执行准则的上市公司进行预测调查,提供咨询服务,保证了新体系的按期、稳健实施、贯彻和执行。
——注册会计师管理更加规范。2003年4月,省财政厅发文终止了委托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原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回厅里相关处室行使。2006年,财政部制定出台新的审计准则体系,省注协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自律文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以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同年,省财政厅成立注册会计师管理处,专门行使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管理职能。2006—2008年,省财政厅组织了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清理整顿。目前,我省共有注册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271家,执业注册会计师2 730人,年营业收入总计3.4亿元。
——会计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会计委派制全面进展的基础上,我省的会计集中核算和“村账乡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全面推进会计委派制度试行工作的意见》,会计委派制度可试行会计集中核算、委派财会负责人和代理记账三种形式。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直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方案》,山西省省直单位会计核算中心于2001年8月正式运行,省级76个行政事业单位进入集中核算范围。截止到2003年底,全省11个市(地)、113个县(市、区)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850个乡镇实行了“零户统管”。从2003年起我省各市相继推行了“村账乡管”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2006年这项制度逐步过渡为较为规范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到2008年6月已实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的县(市、区)共108个,乡镇1 137个,行政村23 933个。会计集中核算和“村账乡管”两项改革,打开了会计管理体制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队伍建设体现新特点。2000年,财政部印发《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我省建立并运行了《山西省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会计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省持证会计人员达到25万人,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77 774人。2002年开始,我省高会评审试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到2007年,我省累计评审确认了2 815名会计人员的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
——更多优秀会计人员得到表彰。2000年,省财政厅授予181名会计人员“山西省先进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2003年,对303名会计人员进行表彰,其中授予50名人员“山西省会计标兵”荣誉称号,授予253名人员“山西省先进会计人员”荣誉称号。2005年,对314名先进会计工作者进行表彰,其中20人被授予“山西省杰出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28人被授予“山西省优秀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266人被授予“山西省先进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2008年,我省先后组织了两届“十佳”总会计师和优秀总会计师的评选表彰活动,两届各评选出10名“十佳”总会计师和5名优秀总会计师。
——会计学会活动有声有色。开展会计科研课题研究,完成晋商会计研究等课题19个,其中4个被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组织了“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市场经济与会计监管问题”、“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现代预算管理与财务控制”“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会计工作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等学术论坛6次,汇编成果专辑2本。组织评选会计优秀论文989篇,其中6篇获省科协奖励。参加跨省市学术交流活动6次,提交论文11篇。学会还连续承担每年全省高级会计师的继续教育任务,组织培训班32期,培训高级会计师4 810人次。
——总会计师协会走上舞台。2004年4月,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成立,吸纳会员250人。举办了“中部经济崛起与企业财税”等高级论坛和焦煤、钢铁、建工等行业的财务专题研讨会。2005年选送中总协的6篇论文全部获奖,2007年分别完成的两个课题,双双被评为中总协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协作编写了《总会计师论丛》,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会计文化活动取得成果。2002年2月起,我省组织参加财政部举办的第二届会计知识大赛,近13万名会计人员参加了第一阶段的答题,2.3万人参加了第二阶段13个赛区、186场次的竞赛,选出的代表队在全国决赛中获得华北地区第一名。2002年11月,我省54名会计界精英代表组团参加了在我国香港举办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2003年4月,省人大财经委、财政厅决定开展“会计呼唤诚信”大宣传、大学习、大落实、大评比活动,全省参加人数达到21.4万人。2007年8月,我省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网上答题人数突破20万人,山西省代表队在12月的全国决赛中,取得笔试成绩第10名的好成绩。2007年10月,省财政厅独创性地组织了全省会计电算化应用技能大赛,近千人参加了活动,促进了我省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我省会计工作,更加贴近改革开放的实际,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取得了更加令人瞩目的成绩。由此,我省会计管理工作连续10年被财政部授予一等奖,在全国独此一家。财政部和会计司领导多次来信或以其它形式,对我省会计工作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说,目前我省的会计工作方向正确、措施得力,具有广阔的前景。
综观山西会计的30年光辉历程,始终紧跟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会计改革的大局,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法规标准日渐成熟,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会计监管作用强化,行业影响日益增强,学术活动空前活跃,体现了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山西会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启示:改革开放是会计改革发展的源动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改革开放的扩大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大大推动了会计的发展,而且使会计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会计又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力量,会计兴,百业兴,会计规则的健全完善、会计队伍的精干高效、会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会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以及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活跃,都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会计只有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才能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展示自身的高超技能,实现会计事业的腾飞繁荣。
展望今后的会计前景,机遇与挑战同在。我国正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化解经济危机的需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又好又快转变,这些都为会计职能的提升、会计领域的扩展、会计技术的更新、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会计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会计活动在人力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创新发展等领域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将加快,建设高精尖会计人才队伍的任务将更加突出。面向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计工作任重而道远,广大会计人将不负重任,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