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坚强

2008-12-29 00:00:00唐中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1期


  《当众挨批,高二女生服毒自杀,家长、学校监护不力》这是2007年6月13日千龙网的一则新闻标题。花季的生命因老师的当众批评便服毒自尽。我在为之痛心的同时,呼吁家长重视孩子的生命教育,在进行德育、智育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坚强。否则,我们的宝贝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因为什么挫折起了自杀的念头,采取自杀的行动。老师和家长是监管不住的,因为我们不能时时陪在他们身边,只有在孩子的心灵中筑起一道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防线,我们才可以安心地期待孩子的长大成人成材。
  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首位死因。在中国,每年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我在一次对高中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有三成的学生有过自杀的念头。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命是母亲用生命换来的,它是珍贵的,也是沉重的,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已身负重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度过一生,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贡献:留下稳立于花岗岩石上的、高墙矗立的楼房,留下郁郁葱葱的茂密的林木和硕果累累的苹果园。”我们应告诉我们的孩子要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更美丽的人生,而不是如何毁灭自己。著名作家史铁生说得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我们还应告诉孩子:《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生命经过挫折的打磨才更加精致、更加耐人寻味。没有风浪的水面会过于死寂,没有挫折的人生会显得过于平淡。见过大海方知何谓壮美,经历过坎坷才知何为人生的真味。不要惧怕挫折,不要逃避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你终有一天会发现是挫折成就了你。
  司马迁回顾人生会感激挫折。没有经受挫折,没有感受过世态炎凉,没有在帝王身边服侍的机会,他笔下的帝王不会那样栩栩如生,他的评论不会那样深刻犀利。鲁迅回顾人生时一定会感激挫折,父亲的早逝,家庭的困顿,让他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的痼疾,形成了他冷峻尖刻、一针见血的创作风格。孔子如果一生如意,游说国君时国君采纳了他的治国方略,历史上只多了一个政治家,而少了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俞敏洪如果高考如意,第一年考上他理想中的大学的话,中国只多了一名乡村教师,如果他在北大教学顺利的话,北大多了一名英语系的副教授,而高考的不如意(第三次高考他才考上了北大),北大教书被辞退,他创立了新东方培训中心,成就了自己的教育梦想。所以,如果挫折来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心想这是生命中的一大馈赠,你会发现是挫折成就了你。
  而如果你害怕挫折,逃避挫折,一点点打击就会足以把你打进死亡的深渊,如考试的失利、同学的误解、老师的批评、内心的苦闷、情绪的波动,等等。而人一生的挫折何止这些,失业、病痛、亲人故去、子女上学、柴米油盐等等无一事不可以成为自杀的因素,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么在某些人眼里,人生无一天不是自杀的一天。每一个人自杀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个人认为他们只是自私地认为生命是个人的,因此我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其实不然,生命是属于社会的,在成为一个受精卵的那一刻起,你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享受着别人的奉献,在没有为这个世界发挥最大的价值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离开这个世界。
  可以说,在生活中不能忍辱的青年,是不可能担当起道义的重任的。真正能够有可造之材的,是能够忍辱的人。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生命是璞玉,挫折是琢磨,隐忍是修炼。生命是属于社会的,个人不能决定生死,我们只有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的义务,没有自我灭亡的权利。
  让我们铭记教训,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来重视孩子的生命教育,为他们筑起生命安全成长的长城。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中学)
  编辑/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