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指针对农村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地域特点,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环境及其独特功能,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探索出适合农村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和谐成长氛围是指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育人的诸多优势,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融合,搭建“时间上没有间断、空间上没有空缺、内容上没有疏漏”的育人平台。通过调整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在尊重、理解、感悟与体验中潜在能力得到开发,健康人格得到培养,人际关系得到协调,生命价值得到提升。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潜能开发、行为协调已成为教育和谐发展的丰富内涵。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教师在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心理负担较重,一些教师出现了较多的负性情结。信息闭塞的农村环境使他们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些教师常常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简单,评价方式单一,指责、训斥或非人本的一味禁止造成对学生的“师源性”伤害;一些学生在学习、升学、人际交往等压力作用下,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在一些家庭中,家长或自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忙于工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亲子关系中存在较严重的 “代沟”。一些家长不懂科学教子方法,按自己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稍不如意就批评指责甚至拳打脚踢。有的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再负责,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过多干预,过高期望”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在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实践活动常被忽视,人们常错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归结为品质问题、道德问题,对这类孩子给予嘲讽、打击、排挤,致使他们自暴自弃乃至误入歧途。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需要人的终身教育,而学校、家庭、社区为孩子健康成长共同搭建平台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针对农村一些家长素质比较低,教育环境、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家、校、社区教育脱节的现实,为农村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提供条件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者的重任。
一、立足实际,选择“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切入点
我们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选择“创设和谐成长氛围”为切入点,希望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环境及其独特功能,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北京市中小学、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发后,我们在认真领悟文件内涵的基础上,在怀柔区开展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示:全区没有一个心理专业毕业的教师。要扎实、有效地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就成了此项工作的第一道难题。
二、打造队伍,是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基础
为提高干部、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2003年4月,我们与首都师范大学联手创建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区38名干部、教师系统学习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游戏治疗》、《人格心理学》等15门专业化课程。我区先后有22名教师通过了劳动部认证的心理咨询师的考试,8人获得了国际整体暨自然医学学会认证的催眠师证书。
与此同时,各类有梯度、分层次的区级及校本培训在全区普遍展开,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心理教师进行了实用技能培训——团体辅导课互动研讨、个案咨询及督导。实战性极强的个案督导及团体互动,使心理教师成为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头雁”,他们在各校的学生教育、教师培训、家庭辅导、社区教育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课题引领,是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核心
拥有了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如何广泛、深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第二道难题。我们在推敲斟酌的基础上,起草了《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课题方案;同时成立了怀柔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现已有368人入会;制订了研究会章程及各项考核、评比制度,形成了“以心理教师为辐射源,以研究会成员为骨干,以课题引领为特色,以辅导、讲座为途径,以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健康为宗旨”的研究管理格局。各中小学依据本校实际认领区级子课题,各教师又在校级课题基础上根据个人专长认领校级子课题。课题从内容上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空间上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的各个领域。区妇联、区团委、部分乡镇领导、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负责人也纷纷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课题参与的广泛性与课题内容的丰富性,为探索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搭建了平台。
四、学科融合,是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课堂上的态度及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其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用柔和、期盼的眼神关注学生,用赏识、认可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认真、谦虚的态度倾听学生,用亲切、温柔的动作抚慰学生。要求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教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任何一条规定,应该让孩子看不出是对他们的禁止,而应该让他们理解为行动的口号,是在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善良的土地上站稳脚跟。”教师们正是从对中小学生的认可、关爱与鼓励中启发、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产生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的教育效果。
五、专题讲座,是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关键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全面提升广大市民心理素质的基础。为在学校、家庭、社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我们以区德育研究室为龙头,以各校心理教师为载体,深入开展专题讲座。德育研究室应各单位、学校、社区所需举办各类专题培训;各校心理教师每学期也要结合本校实际及学校所属社区针对学生、家长、教师的共性问题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育培训。我们将此项工作列为心理教师考核评估的必备内容。三年来,我们共在学校、社区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281场,培训人员85625人次。培训内容既有家庭育子之方,又有缓解矛盾之策,更有确立正确认识、合理调适自我之法。内容的丰富性与范围的广阔性,对提高广大群众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六、团体辅导,是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特色
团队培训与团体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培训及治疗的对象在团体氛围内会有一种“归属感”,共性的问题极易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亲身的经历与真实的体验,会给团体成员以深刻的感悟,有利于每一位成员形成正确认识,重新建构认知体系,调节矫正自身行为。
团体辅导先从心理教师做起。通过指导各校心理教师做课、评课,促使其掌握团体实践技巧,再由心理教师以点带面,指导各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的团体辅导课。短短几年中,各种团体特色课在我区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门别类地利用团体环境解决学生们的各种问题。团体范围也逐步由学校向家庭、向社区延伸。每一个团体都是针对学生、家长、教师的实际问题精心设计的。
七、个案矫治,是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亮点
我们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筹建各校心理咨询室,开通各种咨询渠道。截至目前,全区心理咨询室接受咨询3260人次。我们在各校筹建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在教科研中心创建了“怀柔区心理咨询中心”。“让心灵微笑,助社会和谐”是咨询中心的服务宗旨,它将成为培训各校咨询师的阵地和服务当地百姓的平台,各校咨询师解决不了的问题皆可引介到区咨询中心来。
八、百花争艳,是创设和谐成长氛围的良好态势
几年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效果显著,优秀集体及个人不断涌现,各类团体特色课及各项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三位一体教育框架之下,教师们尝到了科学教书的甜头,家长们觅到了有效育子的良方,孩子们体验到了民主管理的快乐。一个科学、民主、人本的育人氛围正在学校、家庭、社区逐步形成,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正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电邮:wangxiuqin888@163.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