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究竟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评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
究竟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根据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与教研实践, 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为此,我认为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主题明确,活动层次分明
好的心理课,简洁、内容不复杂,只围绕一个主题有层次地开展活动。
例如,在讨论“体验合作”这一主题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游戏,体验合作带给自己的感受,分享小组合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2)回顾自己曾经与人合作做事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小组内分享自己当时是怎样做的;(3)小组讨论成功的合作需要注意些什么,总结与人合作的技巧;(4)运用合作技巧再进行合作游戏。每个话题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上黑板写出主要观点。结果,课结束时,黑板上写满了学生合作的感受、合作成败的原因以及合作应注意的事项,不需要教师再讲多少,学生们已经在自我教育了。
人人都是主角,没有旁观者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好课的最基本特点。 心理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个个都有体验。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活动应尽可能是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的团体活动,如学生纸笔活动、小组案例探究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例如,一位教师在开展“体验合作”主题活动时,让每个学生填写“我为小组作了什么贡献”的工作纸,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组的一部分,一定要参与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回顾自己与人合作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合作的认识。即使在活动中需要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剩下的学生也承担了相应的其他任务,不会无所事事。
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
好的心理活动课顺应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学生的成长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在心理活动课中,许多教师为了教给学生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但是,学生心理的成长,如果没有内在体验,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
让学生体验建构,有多种活动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如“假如你碰到这种事情会怎样做?”这种方式使学生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看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思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像成情境中的角色,进行移情体验。
通过游戏活动,如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训练活动等,让学生在现场活动情境中体验。又如,在“突围闯关”游戏中,让学生体验相互配合与支持时的心理感受等。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感受才最真切,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也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亲历“做到—悟到—知道”这一心理成长过程。
尊重、聆听,教师价值中立
好的心理课,课堂氛围宽松、自然、真实,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愿意说出心声。哪怕学生说出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错误的,教师也能认真聆听。
例如,两名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影响任务的完成。教师在了解情况后,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而是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对学生1):你觉得自己的方法很好,认为要是按照你的想法做可以做得更好,是这样吗?他不赞成你,你心里很着急吧?
生1:是的。
师(对学生2):你也觉得自己的方法很好,也认为要是按照你的想法做可以做得更好,是这样吗?当他不赞成你,你心里也不高兴吧?
生2:是的。
师:哦,原来你们都是为了把事做好而吵起来了。吵了以后,心情如何?问题能解决吗?
生1、生2(互相看了看):没有。
师:看来吵架没有帮你们解决问题。再想想看,当大家意见不同时,还可以怎么办?
生:……
师(对全班学生):如果同学们碰到这两位同学类似的问题,你们会怎么办?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想想碰到这种情况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去解决?
……
这样处理,教师聆听到了学生的情绪,对学生采取了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此时再进行教育就有了学生可以接受的心理基础。而且,教师没有简单评判学生想法与做法的对错,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考,让学生有自我教育的空间。
学生能勤动脑、会思考
一堂好的心理课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会思考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标志。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人我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思考不同思维方式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例如,在“体验合作”主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合作的重要性时,有的学生认为生活中更需要独立思考,需要个人的独创性,不用与人合作也可以把事情做好;有的学生则认为生活中多与人合作,可以借人之长,开拓人的视野,使人更善于创造,把事情做得更好,还可以增进友谊。通过二者思维方式的比较,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有些问题是因为缺乏移情与换位思考造成的,如针对合作伙伴之间常见的矛盾冲突,通过让学生互换角色扮演,尝试从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转化思维方式,有利于心态的调整。
学生能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每一项活动设计要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必须通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思考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如让学生“回顾自己曾经与人合作成功或失败的一次经历,想一想你当时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借此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心理困扰或经验,调整自己的心态。
重视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好的心理活动课要体现学生智慧的流动,通过 “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
心理课堂中的“点”是指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在全班进行,有时在小组内进行。
心理课堂中的“线”即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活动之后,通过分组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交流内在体验,以便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从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可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
心理课堂中的“面”即把握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例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又如,教师在对“体验合作”主题教学活动进行小结时,对学生所认为的“合作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合作顺利要注意哪些事项”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并在课堂结束时用作结束语的一部分。
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学生的智慧,并加以归纳,使之成为课堂学习的具体成果,这可以极大鼓舞学生的积极性。
重实践练习,学以致用
最好的行动是立刻行动。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在学生有了一些收获之后,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
通过真实的学习任务践行,如学生在学习了合作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马上去进行尝试,学以致用;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困扰,这些困扰的解决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将所感悟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以上是我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一些认识和感受。这些特点之间都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融合、渗透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或许很难面面俱到,但至少应成为我们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电邮:cailuspring@126.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