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难问题设置情境 提高心理课教学效果

2008-12-29 00:00:00鞠瑞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2期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爱惜生命,一直是我想在心理课上实施的内容。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一堆遵守规则、爱惜生命的大道理,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因为这些道理学生们早已听得很多了。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效果更好一些呢?受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启发,我发现运用两难问题设置教学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心理辅导活动课《让规则看守生命》为例进行说明,其教学过程如下:
  新课引入后,我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规则和生命的两难选择情境:
  有一个火车轨道,由于道路改建,原来的铁轨不用了,但铁轨并没有拆除,新的路轨已建好并通车。在新建的铁轨旁,树了一块牌子,上写“严禁在此轨道上玩耍”。有四个学生放学后来到了这里。有一个学生看到牌子上的警告后,劝另外三个学生不要在新建的轨道上玩,但那三个学生不予理会。为了安全,他自己跑到原来的旧轨道上去玩。这时,一辆火车突然疾驰而来,速度非常快,那四个学生都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
  假定在新旧两个火车岔道口前面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即让火车沿着新的轨道或者是沿着原来的旧轨道开。在不同的情境下,你的选择是什么?
  问题1:如果你是控制员,你会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是原来的旧轨道还是新的轨道?为什么?
  问题2:如果你是那三个在新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之一,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
  问题3:如果你是那一个在旧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
  在课堂上,为了增强视觉效果的冲击力,我还特地请计算机老师帮我做了flash课件,把这个问题情境形象地呈现出来。
  当学生们看完这个课件并听我把这个情境解释清楚后,他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针对以上问题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有的学生支持把火车扳向有三个学生玩耍的新轨道。因为他觉得三个在新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不遵守规则,所以受到惩罚是应该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把火车扳向那条旧轨道,对于那个相信“警告”的学生来说,他没有违反规则,却受到不应有的“惩罚”,显得太不公平了。
  有的学生支持把火车扳向有一个学生玩耍的旧轨道。因为他觉得生命是最重要的,三条生命的损失比一条生命损失代价大,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当然应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也有的学生不作选择,但有的学生马上指出,不作选择其实是一种逃避,逃避说明不敢面对现实,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论遇到多么难以选择的情境,都必须敢于面对,如果逃避的话,那就是逃避人生。
  ……
  接下来,热烈的讨论上升为激烈的辩论,每个学生都摆出更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最后我作了总结性发言:“大家的讨论交流和自由辩论都很精彩,也很深刻。如果要我作出选择的话,我会选择火车应扳向有三个学生玩耍的新轨道。我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的,但爱惜生命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若有人不遵守规则,到关键时刻,损伤的生命也许会更多。“9.11”事件中,当被撞的世贸大楼起火时,消防员和楼上急于逃生的民众,在上下楼梯的时候都从楼梯右侧走,并没有出现混乱,因为他们遵守了规则。如果大家都为了自己逃命而不遵守规则,必然会导致更大的混乱,更多的人会因不能快速逃离危险而失去生命,这个代价不是更大吗?其实,我也不希望类似的残酷选择在生活中出现,但善良的愿望并不能替代理性的思考。避免这类悲剧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违反规则,做事情之前要想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并承担起我们应有的责任。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规则有时是约束,有时也是保护。”
  这堂课的效果出乎我最初的意料。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特别活跃,不同的观点之间直接相互碰撞。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们不同的规则观、生命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他们对生命和规则的理解与认识也有了新的升华。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期末的教学反馈中,96%的学生都谈到了这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心理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特别要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经常听一些同行说,心理课很难上,一些话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想,如果教师所选取的教学素材、情境故事或设置的教学情境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则效果不理想是很自然的事情。
  教学情境的设置因学科特点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就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言,运用一些假定的或真实的“两难问题”来设置教学情境,不失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好办法。因为“两难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触动学生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满足感。而通过学生们之间的讨论交流、自由辩论以及教师的点评,他们原来的一些认知冲突可能会得到缓解和释放,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会得到改变或完善,而价值观的改变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两难问题”设置教学情境,在问题的设置和引导上要注意针对性、代表性和实效性相结合。设置的“两难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展开思维,运用已有道德观点和生活经验,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活动,以求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解决“两难问题”时,可以按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的形式,也可以举行辩论会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促使学生活跃思维,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用“两难问题”设置教学情境适合所有的心理辅导课,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灵活运用才有利于提高心理课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七宝中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