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总觉得运动能力不如他人,不愿参加体育运动,对体育学习丧失信心。这种心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有消极的影响。
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其他人(特别是有权威的人)对某一学生作了较低的评价,就会影响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另外,一些学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作比较,因而越比越觉得不如人,越比越泄气。这种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的比法,会使学生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部分学生在学习一种新技术时,首先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些学生常因自我认识不足,觉得“我可能学不会”。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抑制其自信心,使其在学习时过分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练习,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发挥,同时又使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印证”了先前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使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
一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挫折后,不能正确对待,没有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再遇挫折时,就容易变得自卑。
4.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
有些学生身材矮小、体弱或有某方面的残疾,因而常为这些苦恼,总觉得不如他人,不敢做练习,对体育活动提不起兴趣。
二、自卑的表现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除在体育课中不愿参加练习外,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对批评过于敏感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不愿继续练习。这种学生往往平时非常注意他人的言行,并认为班级中每一个人都在注意自己的行动。有时会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
2.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跟显然可以赢的对手比赛.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他们便尽量避免参加。
3.希望得到表扬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因为自我认识不足,不相信自己能学习、掌握某项技术,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无法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三、对策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体育学习中的自卑心理,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已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应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只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善、老师的信任和活动的有趣,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以避免他们遭受心理创伤。
3.及时肯定,多加鼓励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正面引导,加以鼓励,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克服行动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增强体育学习的信心。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指挥学院教研部共同科目教研。电邮:tongtianfu@sina.com)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