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速成教育”、“多陪教育”、“超前教育”等以不同的面目在不断蔓延,并呈现出泛滥趋势:为方便孩子“有效学习”,不少家长自觉地把孩子原本应该自理的各种事务统统包揽在自己身上;为迅速实现“高分目标”,许多教师不惜让学生失去了许多必须亲身经历的体验、探索、感受等过程,把自己的“学习宝典”强加给他们,或“强灌”,或“猛填”,让其超前收获……而现实中由此而生的离奇、尴尬的状况也在不断上演:有的孩子走进了大学校园还要让家长洗衣服;许多父母要租房照料自己上大学的孩子,甚至有的学生无法忍受大学的饭菜不合胃口而跳楼自杀……人们不禁要问:问题出在哪里呢?最近读到一篇有关“蝴蝶破茧”的短文,不禁为其中所包含的“作茧自缚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理念所折服。
短文的大意是:蝴蝶幼虫自能自由活动的那一天起,其生活的目的就是不停地吃,把自己吃成一只胖胖的大青虫,蜕几次皮后的某一天,它就开始作蛹了,这是一个丑陋的蛹,一个脆弱的蛹,一个仿佛已经没有生命的蛹,困在这个僵硬、冰冷、封闭、黑暗的空间里度过漫长的蛹期,就是人们常说的“作茧自缚”,它看似蠢笨无聊,其实却是成就蝴蝶的一个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蝴蝶宝宝要自己去费力地挣扎,努力破茧而出,可能要痛苦折腾好几个小时也没有什么进展,并常常因筋疲力尽而停了下来。而这个破茧过程必须由蝴蝶宝宝自己去完成,因为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竭尽全力的挣扎,它才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自由的时刻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双翅……在蝴蝶生命的蜕变里,“作茧自缚”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由此我想到,人的成长也要经历一个这样或者那样的“作茧自缚”的过程。
作为育人者,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愿望,必须创造条件让其体验“成长之蛹”。一是在他们编织“蛹”时,应充分调动各种积极资源为其提供援助,让他们各自的“蛹”都丰满、圆润、有质地;二是当他们经历“蛹”的考验时,无论多么心疼,也决不越俎代庖,并且应该保持安然的心境,敢于、乐于“置身事外”,尽量让受教育者自己去充分经历磨练、挫折甚至打击,即使有时各种艰难困苦让他们愁眉不展甚至寝食难安,也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智慧和自己的斗争去换回笑容。
作为育人者,应赋予教育对象更多“破茧自出”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面对,去冲破学习和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靠自己的努力背起自己该缚的“蛹”,挣脱束缚自己的“茧”。特别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许多磨炼的经历更是他人不能代劳的,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面对,去体验,去承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赢得属于自己的缤纷天空,我们的教育实践才会更具智慧,更加完整!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电邮:jxz611@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