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在否定中成长

2008-12-29 00: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7期


  关键词:孩子;否定;欣赏
  
  我曾给家长做过这样一个心理游戏:
  参加者依照主持人的口令,但必须做出相反的动作。游戏结束,由裁判选出谁是反应最慢的人。(游戏在进行,家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始终在被裁判指责)
  游戏结束,总被指责的家长感言:“我本来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做起来没什么问题,第一次我反应并不慢,但主持人首先向我亮起黄牌,批评我反应不够迅速,接二连三的指责,弄得我压力越来越大,错误越来越多,手足无措。”
  在会意的笑声中,家长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多的指责会让人无所适从,缺乏自信。用句俗语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是啊,那么我们做大人的在生活中对待孩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小华是一名初一学生,父母认为认为小华是个顽皮、倔强、不可理喻的孩子,问题太多,妈妈带着他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中,看着有点儿沮丧、叛逆的小华,我让他写写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华写了喜欢打篮球、乐于助人、孝顺爷爷奶奶三个优点就写不出了,而缺点却一下罗列了五六条。我问他这样评价自己的理由,他说了一句值得我们思考的话:爸爸、妈妈和老师就是这么评价我的。
  孩子迷失了自我,自己也不能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啊。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与美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美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美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美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
  作为父母,如果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就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去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因为你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你会感到为人父母很失败,感到自己不好,常会把对自己的愤怒向外投射,好像都是孩子的错,就会去否定孩子,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总在否定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而且做事经常拖延,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汽车奔跑需要加油,孩子成长需要激励,需要赏识。
  当然赏识孩子不是说不要批评,批评是必要的,但要讲究策略。尤其是对处于“反抗期”的孩子,策略、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古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逆耳”的忠言,孩子还能听进去吗?还能利于行吗?成长中的树苗需要阳光的沐浴,也需要风雨的磨砺。和风细雨要比暴风骤雨更有利于树苗的成长。赏识是照耀孩子心灵的阳光,讲究策略的批评似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这样的场景,我相信许多的父母并不陌生:
  孩子在餐桌边的坐姿歪斜,你没好气地说:“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像什么样子。”
  劳累一天回到家里,面对看电视的孩子,你怒目圆睁:“一天就知道看电视!”
  孩子一件事没做好,你横眉竖眼:“你怎么什么都干不好呀?”
  “你是个最懒的孩子了,有谁像你那样把自己的房间弄得这样脏?9ac7d4881888f3f6d215458a1b48a763还不快收拾房间!”
  “出去玩可以。但是,记住,下午五点准时回家。”
  这种命令式的话往往让孩子产生反感,由此而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我们在管教孩子时,孩子往往重视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态度和方法,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我想,有时过于关注结果,而不是很理智地去解决问题、分析原因,是我们教育孩子容易被情绪所控制的主要原因。用情绪评价孩子,就失去了客观性、公正性,容易让孩子形成抵触情绪。事实上,如果父母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孩子反而能够倾听父母的每一句话。
  “孩子,坐得正,吃得香,会让你显得又有精神,又有修养。”
  “孩子,你今天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了,影响了你的学习时间。”
  “我看你有必要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了,要不,客人进来参观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的。”
  “玩去吧,下午五点妈妈做好饭等你回来一起吃。”
  父母调整了说话的方式,去掉了一些情绪化的表达,孩子就有可能认真倾听父母说话,也就能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
  表达要求,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态度。孩子行为不当,我们的情绪如果变得强烈,实际上我们就变小了,变成了孩子,孩子对孩子,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常埋怨孩子大了,很少和父母沟通了。很多时候或许是我们自己堵死了与孩子沟通的渠道。多一些尊重与信任,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沟通的渠道就可能畅通些。当然,赏识与表扬也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他们才会有信心继续前边的人生路,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
  一次一位妈妈打电话无奈地说:“上次听了你的开导,我也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多鼓励,少责骂,但效果不明显。”有这样困惑的父母不在少数。
  我认为,此时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一贯制保持恰当。旧有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是用一两个月就改变过来的,不恰当的方式要做到随时、及时调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同时,在与孩子交流时,表扬与批评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听听这样的表扬,我们是否很熟悉:
  “你的作文写得不错,但是错别字多了些。”
  “你这次考试有进步,但是你的数学依然没考到80分。”
  “你今天能够帮助爸爸主动做事,很好,但是你做事总是毛手毛脚。”
  诸如此类的表扬,我们发现,自己总是在用“但是”做结尾。“但是”一出,便像撒了盐酸的污垢,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孩子本来还沉浸在喜悦中,自信心刚刚建立,你一个“但是”犹如一瓢凉水泼向脑门。希望、温馨被淡忘,扑面而来的是挫折、批评、打击,成绩被忽略了,进步被轻慢了,逆反心理却被激发了。
  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的话比较一下:“我很有气质,但是老了。”“我为这个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失去了很多。”试着把“但是”换成“同时”,或者换换顺序,体会一下,你的内心感觉有什么不同:
  “我老了,但是我很有气质”,“你作文的别字多了些,但是你的作文写得不错”,“你这次数学依然没考到80分,要努力,但是这次考试总体是进步了”,“你做事总是毛手毛脚,但是今天能够够帮助爸爸主动做事,很好”。原来的一句和改变后的一句,哪句你觉得听起来更舒服一点?
  如果你能够一贯制地这样教育孩子,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孩子多了勇气与自信,因为情绪得到保养和呵护;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宽容和耐心,因为你更细心地发现了孩子的优点。你会发现孩子能够比较敏捷地从跌倒中爬起来,因为在看到失败的同时,也看到了远方的希望。
  恰当的批评与表扬,是对孩子的“友情提醒”,它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
  “我们不想在否定中长大!”很多孩子在接受调查时吐露心声,一句简单、稚气的话语,道出了孩子渴求被认可的强烈愿望。一项针对3671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56.82%的孩子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进步,54.67%的孩子希望父母别老说其他孩子比自己强。
  跳出与别人比较的框架,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与社会影响多半是与别人比较。而我们在比较时,常犯的错误是,总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比较,越比越不自信。在教育孩子方面,当父母的也常会这样去做。
  有一个小男孩对我说:“我即使考得比较好,妈妈还会拿我与别的比我考试成绩差的孩子比进步的幅度。”这样的比较是否合适?跳高时,一开始横杆上升的幅度比较大,达到一定的高度,每增加一厘米都是困难的。父母是否应该思考这种比较的价值何在?你是否发现,你总在用尽办法否定自己的孩子。
  庄稼最需要的养料才是最好的养料,孩子最喜欢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改变不科学的认识,终止负性的心态和消极的言行,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激励,在健康自信的氛围中成长,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家长的根本要求。
  (注:本文作者不同意在网上传播。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教科部心理辅导中心。电邮:xjyf0301@126.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