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通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开发学生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也不同于班团队活动。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其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
最近,无锡市教育局组织了全市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录像课的评比活动,笔者作为评委有幸观看了近百节课,从中发现目前无锡市的心理教师是以兼职为主,整体素质和实际上课水平都还不错。但是,在评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提高的地方,反映了目前我们在开展心理活动课时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现列举如下:
1.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足够了解,只是凭自己想像或者经验来安排课堂内容,学生难以投入,课堂反应平淡,有隔靴搔痒之嫌。
2.少数教师图省事,直接照搬别人现成的教材,甚至没有做任何改动,有的干脆就是照本宣读,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实,参考别人的教材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问题在于把握好度,关键是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并根据学校和班级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3.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心理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宣泄、接受心理训练,最终获得体验和感悟,它是学生间、师生间互助和自助的过程。主题班会课则有很强的预设性,一般要进行多次反复演练,有着较明显的说教色彩,更多的是体现学校的要求,忽视了学生心理的发展。
4.个别教师存在着说教现象,他们以教师的身份自居,居高临下,随意评价学生的发言,匆忙下结论,甚至大讲道理。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和点拨者,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使心理课的效果大大缩水。
5.部分教师过于注重预设和追求过程的完整性,往往一个问题还没有怎么谈起来,就急着往下赶,讨论也是走走过场,根本没有重视学生的发言和感受。心理课重在临场,教师经常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课的完整性并不重要,心理课上得好坏关键看学生有无得到体验和感悟。
6.有的心理课搞了好多活动,但效果却较差,究其原因是心理教师只注重了活动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为活动而活动,学生根本没有从中得到相应的心理体验,更多的是好玩和凑热闹。心理课的活动要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量要适度,不宜过多。
7.有的教师上课时过于随便,如用语轻率,给学生乱扣帽子,诸如“你的心理不太健康”、“你的人际关系很差,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啊”等,这是绝对禁止的,它会误导学生,给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三个必须”。
一、必须重视六条基本设计思路
要设计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关键在于了解和掌握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思想,它有以下六条基本思路:
1.以学生的“自身变化”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国情、社会、学校、家庭”为依据,以学生各年龄阶段亟须发展的心理素质和亟须解决的共同心理问题为目标,协助学生适应环境,充分发展。
2.心理课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强调助人自助。
3.课程目标与内容始终贯穿三条主线:对己、对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适应与调节。
4.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核心地位,教师仅仅是作为引导者和点拨者。
5.设计要体现生生互动,要确保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6.为确保课程实施效果,在进行设计时可适当考虑安排一点家庭作业,以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所学内容,以达到自我统整和自我评价的目的。
二、必须遵循六条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这条原则最直接地体现了心理活动课的本质特征,即学生自始至终是课程的主体,心理活动课上开展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
2.发展性原则。指的是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正常的,他们正处在发展变化中,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潜能,所以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应该是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辅导活动,而非心理治疗活动。
3.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类课程,它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性,教师可通过开展集体讨论、小组讨论、角色模拟、情感体验、行为训练、自由联想、游戏活动、小品表演、故事接龙、调查测试等多种形式、贴近学生生活并富有乐趣的活动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降低其心理防御水平,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动、互助,进而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平等性原则。心理教师要意识到并且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师生双方在人格和权利上享有同等地位,双方以尊重和理解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上好心理活动课的根本。
5.全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而非个别问题,它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6.引导性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三、必须掌握六条课堂操作要领
1.重体验过程,不重认知。心理课不是专门的心理学知识讲授课,它以让学生获得充分心理体验、发展自我为目的,是助人自助的过程。
2.重引导,不重说教。心理课堂重在教师的引导,效果力求“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