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经历体验,从工作境况和心理景况两个方面,剖析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所面临的困境,并从教师个人角度、专业扶持角度、体制管理层面分别阐述了帮助专业心理教师走出困境的一系列对策。希望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9-0004-0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早在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指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可以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第13条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取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和发展。如果说,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那么,眼下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的一个关键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因此,关注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我们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建设,各省、市、地区的教育部门也都相继进行了有关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比较一致的做法就是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来提升和确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资格。比如,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A证”、“B证”和“C证”系列培训,用于本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和认证。无疑这些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对于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在学校的具体工作境况、心理感受还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笔者结合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大量与同行交流的心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述,希望能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境况
早在199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前,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中小学校长就已经开始采用引进或送出去培训的形式,安排相关的教师专门从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目前为止,综合大多数中小学的情况,可以把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专门从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称专职心理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是学校直接从各大院校招收的心理学、教育学或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相对而言,这类人员所在学校的校长一般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有较好的硬件、软件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类是由学校原来的政治、德育、生物、历史等有关科目的教师或校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之后,兼任这项工作。这类教师一般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感兴趣,也有相当的工作热情,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背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和系统性方面略显不足。这类人员所在学校的领导都能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选派其他科目教师兼任。
第三类是由德育主任、教研主任、团队干部或其他相关的行政人员,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之后兼任这项工作。这一类人员由于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掌握一定的人力和资源,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有其相应的优势,如组织发动面广、人员调动能力强。但行政工作的繁杂,使得他们往往很难兼顾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有一件做一件,打一枪算一枪。
后两类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实际上属于兼职性质,第一类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下称专职心理教师),本文将重点阐述当前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在学校的主要境况。
(一)专职心理教师的岗位和专业编属
当前中小学的专职心理教师一般属于教师编制,其岗位一般归属教导处或德育处,在专业上绝大多数属于政治德育专业。如果在一些职业中学或中专,有的心理教师可能还归属于专业科,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旅游商贸职业学校,本人还任《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专业上归属酒店管理专业。那么,兼任其他科目教学的教师还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专职心理教师呢?这一问题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去确认。但目前许多地区教育部门还没有确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系列制度,多数地区一般都将其放在政治德育专业技术系列去评定,这也是专职心理教师兼任其他科目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大凡聘用专职心理教师的中小学校通常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大多数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中心,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一百多平方米之间,环境安静明亮,格调淡雅,通常配备办公桌、电脑、音响、电话、沙发、心理书刊、心理测试软件等,便于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说,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在学校里算是相当不错。至于工资待遇,专职心理教师大多数在学校里享有与其他职员相同的待遇,奖金待遇相比学校其他科任教师或班主任要低一些,原因是课时量不足。
(三)专职心理教师的主要日常工作
对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要求坐班,有的不要求,但基本上每天要到校,大部分咨询辅导的时间是在学生放学之后,这点与其他的科任教师很不同。他们的日常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面向各年级、专业、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讲座和心理辅导活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组织学生的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专题的课题研究;整理总结学校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材料以备上级部门检查评估;协助教导处、德育处处理其他相关事务。其中,为来访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是比较主要的常规工作。如果按照上级教育部门文件精神的要求,中小学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编入“课程表”,保证每班每周安排0.5~1课时。而事实上,许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心理活动课程的安排很难落实,这也就是专职心理教师没有课上的原因。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其他教师或领导常常会把心理教师当成可有可无的角色,随时安排他们去做一些应急的事务。
二、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心理景况
当前中小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实际工作境况决定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心理上不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迷惘、困惑和挣扎。主要表现在:
(一)在工作环境中倍感人际孤独,无归属感
由于专职心理教师的办公室(心理咨询室)一般地处僻静的位置,远离其他教师的办公场所和教学区,办公室里多数时候形单影只,加上工作性质的关系,平时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机会并不多,这使得他们常常有种离群索居之感。另外,由于专职心理教师的岗位归属于教导处、德育处,部门里除了领导就是教职员,工作性质和岗位编制不同,共同语言和可供参照的信息量有限,这使得多数专职心理教师在学校人际中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归属感。就像有位专职心理教师所说:“尽管我们的职责是帮助无助的学生,然而在学校里,我们却是最孤独无助的人。”
(二)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千头万绪难开展,无价值感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格上讲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取得较好的实效,既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协助、学生的参与,又需要经费的支持、组织的配合和制度的保障。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看,可以从规划、宣传、咨询、辅导、测试、培训、科研等多个领域去展开。这些工作如果单靠一两个专职心理教师,又没有一定的职权支撑,是很难展开的。所以,认真负责的专职心理教师常常在工作中感到千头万绪,独力难撑,想从某一方面真正深入开展,又时常碰到很多阻力,如其他教师的不理解不了解。多年下来,感觉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成就,工作的激情难免开始减退,有的教师变得顺其自然,得过且过,有的干脆选择离开或考研。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许多专职心理教师都曾怀疑过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过改行的念头。
(三)在专业发展上常感左右为难,前途渺茫
正是由于当前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没有对专业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明确定位,所以他们只能到政治、德育或其他专业去申报职称系列。而相对其他专业的教师,专职心理教师在课时、教学成绩、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等方面都明显没有优势。这一问题致使许多专职心理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干了十几年,还没能评上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相对其他的科任教师,在心理上多少会感到不平衡。为了能评上相应的职称,多数心理教师只能争取多上点其他科目的课程,这样一来,工作的压力明显增大。此外,也由于缺乏系统明确的专业发展支持和督导,许多专职心理教师在工作中碰到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督导和帮助。譬如,在辅导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时,有些教师可能一时无法找到有效的辅导方法和策略;整天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会造成自身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其实在国外,心理辅导人员都需要有专业导师的督导和辅助,而这一点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专业心理教师来说,显得很奢侈。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从教师个人角度
首先,心理教师可以主动走出去,广泛联系各科组、班级,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工作的涉及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拓展心理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在网上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群组、论坛,获取相关资讯,结交同行朋友,消除人际孤独感。
其次,对自身工作和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找准工作的落脚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专职心理教师的职能从上到下依此可以定位为:在学校层面起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规划导向的作用;在教师层面起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咨询服务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服务。
再次,要善于发动、吸引学校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参与到自己的领域中来,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来提高工作战斗力,弥补力量的不足。
(二)从专业扶持的角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针对现实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的领域,各级相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研组,定期开展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交流、观摩培训活动,促进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进步和技术更新。另外,参照国外的经验,可以为专职心理教师建立相关的督导或辅助制度,让同一地区高等院校心理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各大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师来参与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督导,或结成辅助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我们坚信,经过一定时间的这种专业间的交流和学习辅助,专职心理教师一定会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创造出可喜的成绩。
(三)从体制管理层面
要巩固和发展中小学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从人员编制上给予保证落实。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的制度并监督实施,如建立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系列评定标准和方法,为专业心理教师扫除专业发展上的心理顾虑。至于制订怎样的评定标准,是向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靠拢,还是走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系列的评聘,相关部门可以作进一步的调研考证。另外,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制度和规定,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综上所述,只有正视当前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所处的现实困境,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发展的各项保障制度,并确保实施落实,才能保障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有利于实现我国心理咨询辅导的平民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基教(1999)13号.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教(2002)14号.
[3]吴发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与管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张传燧.教师专业化: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