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探究式教学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意场

2008-12-29 00:00:00王海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11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情意场
  探究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为中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其探索研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的教学,通过设置教学情意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具体做法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按照探究教学模式,组成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进程层次。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通过这两大教学层次,在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训练中,积极投入整个教学过程,以获得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为“创设情境——观察探究——归纳总结——迁移运用”。
  一、创设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引入是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的前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刚上课时,学生大脑思维较活跃,此时教师精心设计带有探究因素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迸发出探究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这种情境的创设可通过一个小实验、一个日常生活的小窍门、一段小故事、原有知识引申出来的问题等。在创设情境时还要注意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相结合,这样学生才有充分的自信心去主动探究。
  二、观察探究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观察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类推,提出假设,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来展开论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挂图、模型、标本、录像等,使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也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精心创设鲜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观察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定向思维。既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能得到的结论,又引导学生思考下一步应该验证什么问题,环环相扣,“牵”着学生的思路走,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三、归纳总结中条理化所学知识
  归纳总结是知识完整性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归纳总结,提纲挈领地提出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形成系统,便于理解记忆。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总结,将课堂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自己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概括、融合,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框架,从而使新知识得以消化。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四、迁移运用中培养能力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一环节能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体会,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通过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实现原理与态度的迁移,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乐于学习。
  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要深入学习、勇于探讨,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探索”与“研究”,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教给他们方法。这样才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意场,真正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电邮:jlsp-why6330@163.com)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