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008-12-29 00:00:00吴梅月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6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准备:
  课件、纸树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会拍手吗?(会)今天你可不一定会喔!信吗?(不信)那好,请把左手背后面,伸出右手。预备,拍。看来,一个巴掌拍不响。就这小小的一个动作都需要我们在一起合作,对吧?老师希望今天这节课我们能够合作得非常愉快,你们愿意吗?(愿意)再次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我们本次合作成功,好吗?(好)请大家准备好学具,我们要开始上课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只要大家善于观察,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请伸出你的手张开手指,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5个手指。
  师:两个手指之间的这段距离就叫间隔。
  2.师: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像这样与间隔有关的问题,其实就是数学上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师:为了美观,在植树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叫做等距离植树。
  师:大家想亲手植树吗?
  1.动手“植”树
  师:请听植树要求:在路的一边, 等距离植树 。先独立想一想,再动手种一种。
   2.交流方案并展示
  师:你是怎么种的?
  展示并板书: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师:在实际生活中,这三种情况都存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植树”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1.(出示题目)在一条长12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请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要求:
  (1)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可用小树苗栽一栽也可以用线段图或其他方法。)
  (2)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长拿出文件袋,开始设计。
  2.展示设计方案
  展示学生方案,汇报植树棵数和间隔数。(板书)
  3.引导总结:
  师: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吧。
  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读读你们的发现吧!
  师:同学们真聪明。如果在路的一边,两端都栽,栽15棵,间隔数是多少?栽100棵,间隔数是多少?间隔数是65,要栽几棵?间隔数是2008,要栽几棵?
  4.尝试应用
  A师:如果总长度改为100米,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题目)同学们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课件展示结果:
  100÷5=20(个)
  20+1=21(棵)
  师:20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加1求出什么?
   B(出示题目)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独立解答。
  展示学生作业。
  课件展示结果:
  36-1=35(个)
  35×6=210(米)
  师:35、210分别是什么?
  5.抓住关键,建立模型:
  师:刚才我们探讨的两个问题,虽然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问题1是求棵数,问题2是求全长),但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想一想,关键是先求出什么?
  6.指导看书。
  四、灵活应用,巩固新知
  1.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如果一排树两端都栽,有500个间隔,能种( )棵树。
  (2)同学们做早操,21个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个间隔。
  2.判断题:
  ①元宵节,中山大街的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红灯笼,如果要在每两个红灯笼之间再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②教学楼,每上一层要走20秒,林老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