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变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也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如何调动各基层学校及教师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步形成特殊教育国家、地方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体系,是摆在每个特教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轻度甚至中度的智力残疾儿童已经逐渐远离培智学校的教育环境,而脑瘫、孤独症、多动症等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开始日益凸显出来。原有教材已明显不适应这类人群的特殊需要,同时也显露出其种种的弊端。为此,学校针对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以《中度智残儿童训练纲要》为导航,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为依据,以教育科研改革为切入点,逐步研发多学科校本教材,把其作为打开智残儿童心扉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他们智慧的通道,吸取真知,使之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一、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校本课程研发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课程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师在学校、在课堂上付诸实施。因此,对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研讨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经过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感悟、提高、深化的过程。我校能够将师资培训贯穿到课改全过程,以“边研究、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为原则,采用“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合格上岗”的方式,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普及到“一线”的每一位教师。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课程培训计划,围绕“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敬业精神,提高专业本领”这一培训重点,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校本培训工作。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努力做到“三熟”、“三练”。“三熟”即熟悉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任教学科的“新”之所在,熟悉学生的发展需要。“三练”即“练说”,每个教师参与研讨活动都要说,每学期至少中心发言一次;“练笔”,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撰写教育案例、反思、随笔等;“练教学基本功”,在提高文字书写及绘画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技术教育的运用能力。在“总结自己工作经验,形成自己教学特色”的活动中,教师们能够看到自己工作的长处和短处,从而纠正自己头脑中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形成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支师德好、观念新、水平高、结构合理的跨世纪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实施课程改革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专业研究人员及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一)校本课程编排的原则
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编排过程中,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校特点,严格遵循编排原则,除基础性、实践性和整体性等一般课程必须遵照的原则外,还特别重视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即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时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原则,以学生成长需要为目标,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学习,吸纳建议,给学生个性发展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即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中学。同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实践技能和习惯,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统整性原则:我们改变学科本位与学科相互之间缺乏科学联系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二)确定目标,注重实践,构建“生活导向”校本课程体系
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和生活能力是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尽管智残孩子自身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障碍,但是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体观和人文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为智残孩子提供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社会的良好课程环境,选取有利于儿童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是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的重要内容。
1.以学生需求为主,设定课程目标
我们通过实践,开发智残孩子“生活导向”校本教材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知识,初步了解一些关于自然和社会(家庭、学校、祖国和世界)的常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善其功能限制,使其健康发展,让他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增强他们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自立或半自立的社会劳动者。
2.以学生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为目的,构建教材内容体系
我们根据《中度智残儿童训练纲要》的具体内容,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初步设计了三大部分的训练内容,即(1)生活适应能力训练;(2)生活实践能力训练;(3)生存技能训练。努力为智残孩子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潜力在最少受限制的情况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为学生们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感知事物,让他们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
3.针对研究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新颖灵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著名观点是“从做中学”,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中问题解决的实验室。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集体的社会活动,渐渐增长其经验,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起着传递和交流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因而,我们在实施“生活导向”训练教材之时,努力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帮助他们探究重要的社会和智力的问题,以智残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结合生动的现实生活经验,在自主的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建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生活的技能,生存的本领。
4.针对师生接受新教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是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在对“生活导向”校本教材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具体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训练跟踪纪实,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堂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同时建立了一整套反映我校师生发展过程的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2)为每个学习“生活导向”课程的班级进行录像跟踪纪实,定期录制,注意个体差异及其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用直观形象的真实画面记录下校本课程开设以来学生所发生的点滴变化,准确地反映出该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学习的可靠结论。
(3)鼓励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寄语型评价”“心理健康建议”等具有人文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校本课程的最大效益。
(4)让教师和学生以“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身份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认真接受公众的监督。
三、问题与思考
在实施校本课程研讨的过程中,学校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逐步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也针对所遇到的疑难引发了一些思考,具体如下。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向我们昭示了一条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合理分工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文、数学、班主任在我们这类学校中仍集于一人之身,这种分工延续了几十年。用老的分工完成新的课改任务是否合理?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学校目前尚无良策。
(二)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众所周知。如何建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学校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面对新课标,面对我们的智残孩子,怎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校的发展变化等。限于我们目前的学习水平,我们所做出的思考仍然不够。
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校本课程研讨工作中,我们将以“办名校、出名师、创特色”为目标,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努力学习,加强管理,科学部署,不断调整改革的步伐,以适应新的教育变革。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