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世纪,一场“科学与文化”之争在英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参加了这场争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与马修·阿诺德。他们是怎样看待“科学与文化”的呢?他们争论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场争论的意义又何在呢?
[关键词] “科学与文化” 赫胥黎 马修·阿诺德
19世纪60年代,英国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与文化”之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与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众所周知,赫胥黎是科学教育的倡导者,早在1880年梅森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赫胥黎就作了《科学与文化》的演讲。演讲中,他批评了马修·阿诺德关于文化的概念,认为其含义过于狭窄,没有将科学的内容包括进去,有纯文学的倾向;马修·阿诺德于1882年在剑桥大学做了一次题为《文学与科学》的演讲,以此作为回应。此后,二者将“科学与文化”之争推向了高潮。
科学与文化孰轻孰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赫胥黎和马修·阿诺德各自迥然不同的科学文化观为基点,探析这场争论的原因及意义。
一、赫胥黎的自由教育观:科学与文学的相互统一
赫胥黎的自由教育观是以他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在他看来,自由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在他的自由教育观中占有最根本的地位。他认为“自由教育就是在自然规律方面的智力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包括了各种事物及其力量,而且包括了人类及其行为方式,以及把感情和意志转变成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的真诚热爱的愿望。在我看来,教育不多不少就是如此。任何自称为教育的东西都必须以此来衡量;如果它未通过此标准的考验,我不会承认它是教育。”
赫胥黎心中与科学保持和谐的自由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他没有将科学教育与他批评过的古典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在赫胥黎的教育改革计划中,科学和文学是英国教育的基础,他在《科学与文化》的演讲中指出:“单纯的科学训练与单纯的文学训练一样,会造成心智的扭曲。”由此,他设想建立这样一种教育系统:扩大授课范围,包括科学和现代文学,拉丁文只是选修科目。其目的不是要消除财富不平等、社会等级地位不同或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或文学家,而是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国古典文学课文、懂些拉丁文或熟悉几个法国作家、基本的物理和自然科学原理等,从而可以有能力通过工作改善生活条件并提高生活品位。他强调文学只有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才能发挥其价值,从而得到欣赏美和自然世界的愉悦。
二、马修·阿诺德的科学观:文化的工具
马修·阿诺德的科学教育观是为他的文化观服务的。他心目中的文化,是从属于任何阶级任何个体的自我修养的需要,是人类一切最优秀的思想之积淀。阿诺德认为,所有的学习本身就是系统地科学化,真正的人文精神就是科学化的。文学是个包容性的词,不仅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牛顿的基本原理。他坚信“现代自由教育需要学习关于人的知识,也需要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故其在关于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综合了人文与科学两个方面,充分反映出了他关于人与关于自然的知识观。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资质,引领每个个体接触智力训练,从而获得两种类型的知识。”
尽管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不仅包含了人文知识,还包括了科学知识,但他强调,科学知识是人文知识的补充,主张将科学视为一种方法,以自然科学的态度和习惯来处理事物,提倡教育科学化。在他看来,只有学习人文科学,学习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和古典著作,才能使人们将各种专门的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出一种更开放的心智和思维方式,使心灵更加文明、更加“美好与光明”。因此,自然科学不能、也不会取代人文科学,因为后者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三、分歧的原因
赫胥黎和阿诺德关于“科学与文化”的分歧有多方面的原因。
1. 出发点不同
赫胥黎的教育思想与他的生长生活背景息息相关。赫胥黎家境贫寒,只念过两年书,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自学成才,盼望着有朝一日社会能够改变,使穷人可以过上稍好一点的日子。他在青年时就宣称:“我是一介平民,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由此可见,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他的平民出身的。
阿诺德出身于上层中产阶级,他的文化教育观,是基于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当时物质利益至上、自由主义泛滥、宗教和哲学的地位日渐衰落、道德价值观严重失衡。为了使他的“文化”能够重塑人们的心灵,他提倡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达到“美好与光明”。可见,阿诺德将科学作为文化的补充,是学习文化的辅助工具,是为他的文化思想服务的。
2. 对象不同
赫胥黎说:“科学家是最好的公仆”,其教育思想的对象是面向平民大众的。1853 年赫胥黎担任《威斯特敏斯特评论》科学专栏的撰稿人,其专栏不仅面向专门从事科学的人士,而且还针对那些对科学知识一无所知的民众。栏目文章的题材常常是引人入胜的趣味故事,以此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理念,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阿诺德以理性与光明的宣传者而闻名,他的科学观是为他的“文化”服务的,而他的文化观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精英主义,是面向中、上层阶级的。
四、总结与启示
1. 总结
赫胥黎和阿诺德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目的都要求在私立和公立教育机构中建立单一的文化模式,但二者又各有侧重。
赫胥黎主张通过科学教育改善生活条件,并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才能发挥其价值,得到欣赏美和自然世界的愉悦,从而提高生活的品位;阿诺德主张英国古典文学应当作为一切领域的上帝和基础,古典文学就是英国文化最完美的形式,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完美。
他们把各自拥有的领域联合起来,在二人公开的争论中阐明了文化和科学的不同内涵和外延,分别主张将文化和科学作为英国人民受教育的基础,给英国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英国的文化、科学思想,都为当时的教育改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启示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一个矛盾丛生、新旧并存的社会局面,同时也酝酿着思想界、教育界的骚动。理性思潮和科学的新发现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波,动摇着传统的价值观与信仰。这种情形正如阿诺德的诗句所描述的:西方人正“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一个死了,另一个尚无力诞生”。阿诺德和赫胥黎就是这两个世界的突出代表人,即保守和进步。但人们往往认为“进步”的就是先进的,而“保守”的就总带有贬义,是抱残守缺的。相比之下,赫胥黎的科学教育思想具有与时俱进开拓者的风范,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通过阿诺德和赫胥黎的“文化与科学”的论争,我们要学会在“保守”与“进步”间把握好平衡,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寻求平衡和融合,使我们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同样丰富多彩,各种文化、宗教相互交融,和谐共处,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资料
1 (英)马修·阿诺德.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 韩敏中译.生活·读者·新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