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相结合。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城市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概念是从二元经济理论中引出来的。
一、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元经济理论是由刘易斯率先创立,是一种从经济结构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后来经过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的完善,形成了理论界所称的“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也称二元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在这个二元经济结构中,并存着两大经济部门:现代部门和传统维持生计的部门。现代部门采用现代生产方式,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生产规模一般较大,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传统维持生计部门采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技术落后,生产规模较小,且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
在传统部门中,由于劳动力过剩,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因此工资水平要低于现代部门。在现代部门中,由于工资水平比传统部门高,因此吸引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转移,愿意就业的人数要大于需求的数量。而传统维持生计部门由于劳动力转移减少的数量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所填补,因此,在现行工资条件下,劳动的供给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新的资本和吸收更多的非资本部门的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反复,不但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不断扩大,而且利润、储蓄和资本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直到多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
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增长会受到限制。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可能会造成失业、环境污染、治安混乱等问题。
二元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做出了深入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动规律。
二、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理论作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对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也是适用的。从二元经济理论来看,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非常明显。
中国存在如刘易斯所说的两大部门,城市现代部门和农村落后部门,相当于二元经济理论中的现代部门和传统生计部门。城市工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技术先进,生产率较高,能够生产计算机、飞机、火箭、人造卫星等技术复杂的产品。而农村农业部门,还没有实现现代化,技术水平低,使用锄头、镰刀等比较落后的生产工具。同时,农村劳动力过剩,存在大量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居民比较贫困,生活水平低。而城市现代部门收入水平较农村部门高,城乡差距较大。
正如刘易斯分析的那样,中国的传统部门由于劳动力过剩,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居民,过剩人口正不断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规模庞大的农民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梭于中国各大城市,不仅是中国奇特的风景线,也是二元经济理论正确性的有力证明。
三、二元经济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都指向了广大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被放在重要位置,但是,在种种豪气冲天的口号下,在一系列美好憧憬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不能忘记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做出的深刻剖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元经济理论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个结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的过程,也是现代部门不断扩大,落后部门不断缩小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部门不断吸收过剩劳动力的过程。这一结论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个初衷,就是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光靠目前的“多予,少取”的手段是难以成功的。因为根据二元经济理论,传统落后部门存在过剩的劳动力,在过剩的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以前,工资水平是不会上升的。而中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显然是过剩的,大约七八亿农民在农村经营农业,所以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要增加农民收入,该怎么办?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多予少取”能“授人以鱼”,但不能“授人以渔”。要授人以渔,“渔”从哪里来?由于反映人们消费需求变化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变小,人们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持续下降,从而使人们在农产品支出上的比重也趋于下降,农产品价格缺乏有力支撑,所以农业部门普遍来说缺乏比较利益。这就使“渔”不可能来自于农业部门,只能来自于其他部门。也就是说,相当部分的农民只有放弃经营农业,才有条件获得“渔”,才能提高收入水平。
这就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帮农民建房子,给予补贴,也不是简单地培训农民生产技术,告诉他们什么该种,什么不该种。因为这样只会使贫穷得以暂时缓解,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各种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继续留在农村,长期经营农业,从而使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最终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扬汤止沸,延长贫穷阵痛的时间。
(二)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相结合
提高农民的收入,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许多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但如何转移却是一个难题。根据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现代部门的扩张,只有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壮大,才能不断吸收落后部门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工业部门有了很大的发展,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农业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要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必须进一步发展现代工业部门。
当前,我国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部门,要让广大农民通过更有效地经营农业提高生活水平,而与工业发展没有关系。但是通过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我们发现,提高农民收入,重点不仅仅是发展农业,更主要是发展工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工业发展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不紧密结合工业化进程,则可能舍本逐末。
(三)与加快城市化建设相结合
现代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以其巨大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吸引各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也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这也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农民工要进城。但是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会带来污染、拥挤等“城市病”问题,会使城市不堪重负。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正好应证了这一点。中国城市的现代部门规模较小,农村落后部门规模则较大。规模小、数量少的城市体系,难以承载如此庞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降低了农民转移的速度。因此,在加快现有城市发展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就成为重要选择。
这要求政府在农村的城市化建设方面要搞好规划和布局,围绕城市化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在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的同时,引导相关工业产业聚集,促使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向城市化方向发展,以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紧密结合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城市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新农村建设,准确地说,不应该是农业部门和农村部门的扩张,而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
参考文献: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