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程度测算与建设途径

2008-12-29 00:00:00魏亚蕊高建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8期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选取衡量包括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等四项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程度评价指标,判断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分析得出目前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上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
  
  城乡一体化思想萌芽早在19世纪已经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立场,提出“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乡融合”。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是我国的学者,它源于我国典型的“二元社会”格局,因而对城乡一体化的论述也就围绕着城、乡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展开。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的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程度研究对于中原城市群地区的持续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测算指标与方法
  
  中原城市群是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在空间结构上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是郑州都市圈;第2层次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为节点,构筑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3层次为外围带和辐射区。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本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60%,431座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103k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00多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1%和40.4%。
  (一)指标的构建
  我国城乡一体化是针对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而提出来的,它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物,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城乡二元社会解构的过程。迄今为止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没有提供这样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但是一些学者运用二元结构理论进行的实证研究,为这一指标的建立提供了参考。这些指标包括: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产业平均利润率、城乡间物资流信息流状况、三次产业构成比重、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等。这些指标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对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程度进行衡量就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其中最能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程度的指标是作为“结果指标”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而与这两个指标关联度最高的,则是劳动生产率。因此,选择了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对中原城市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判断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
  1、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反映城镇发展对区域人口、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用U来表示:
  U=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区域城市化水平超越50%以后,区域社会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才有实现的可能。
  2、二元对比系数
  二元对比系数,也叫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反映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也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水平,主要反映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用L来表示:
  L=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100%
  一般情况下,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
  3、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用I来表示:
  I=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0%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越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
  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
  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体现了社会一体化的程度,用E来表示:
  E=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二)分析方法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只有阶段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世界城市化实践,结合测度城乡二元结构程度各指标的实际意义,将各指标的运行状态分为5个区间,具体见表1。
  
  二、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测算与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4指标测算
  通过计算,中原城市群整体以及所含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的具体结果见表2。
  (二)基于4大指标的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的水平总体上处于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过渡前期,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4级。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水平地域差异显著,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区域分布规律。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计算结果显示核心城市郑州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遥遥领先;焦作位于第二,其他城市依次降低,具体如下:第一,郑州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来说是最高的。其中城市化水平是59.2%,U>50%,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整个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37.8%,总体发展速度较慢。郑州以外的其他8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基本上都在30-40%之间,最高的是焦作和济源;最低的是开封和漯河,发展速度都是很缓慢的,城市化率比较低。第二,中原城市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很明显。二元对比系数最高的郑州,高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最低的许昌和开封分别则低于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其他城市二元对比系数基本上都在20%左右徘徊,总体上相差不大。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中,中原城市群这9个城市没有一个高于或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郑州还低于焦作0.5个百分点,其中存在着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中原城市群几个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都在50%以下,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还处于二元结构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第四,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中,所得数据差异性较明显。最低的郑州0.4%,其次是洛阳2.3%,这两个城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都低于2.5%,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一致。其他城市都高于5%,最高的济源甚至达到了11.1%,这说明除郑州和洛阳以外的其他城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原城市群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平均水平是5.3%,整个中原城市群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也比较大。
  整体上看,中原城市群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东北部地区的郑州、洛阳、焦作、新乡等地区较高,东部地区的开封等地较低。
  
  三、促进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措施
  
  (一)强化城镇人口集聚,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探求区域科学发展道路
  强化城镇人口聚集,努力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强重点镇的建设和发展,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该在保障劳动力就业的基础上,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有计划地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要重点加强重点镇的建设和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社会综合服务能力。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在综合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探求区域科学发展道路。
  
  
  (二)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促进中原城市群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结构转变。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增强中原城市群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三)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点代面,缩小城乡差距
  中原城市群实现城乡一体化,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建立试点城市。为了促进中原城市群乃至整个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选择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比重较大,财政保障能力较强,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作为试点,为整个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开创一条新路。
  (四)加大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业力度,加大农村区域投入
  河南省基本情况是两“大”(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这也是中原城市群深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民占了绝大多数,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为了统筹城乡发展,避免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一系列问题,要加大农村尤其是郊区的投资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加大农民种田补贴、子女受教育费用补贴等各项补贴的力度,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的整体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待条件成熟以后,及时升格为新的城镇。
  (五)完善政府规划工作,制定城乡统一规划
  城镇和乡村在区域发展中是一个整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更是如此。政府在制定城乡规划的工作中时,要把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绝对不能分割对待。在规划工作中,要对城镇和乡村有区别地制定规划目标。城乡统一规划,还需要在实施层面上有机协调,整体推进,加强反馈,建立新时期政府领导政绩考评指标,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玲.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J].经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