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是基督教新教在北美新大陆直接孕育下的产物,是在以英裔清教徒为主的早期殖民者实践中诞生的绝无仅有的绝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美国,一切政治都源自宗教,宗教为美国的政治社会构建了胚芽。
一、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传统
清教起源于十六世纪初英国的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或圣公会,属于新教的一支。英国国教虽然本质上是反对罗马天主教的,但它在教义和教仪方面的改革很不彻底。因此其中一部分激进的教徒宣布脱离国教,要求清洗国教内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礼仪,提倡过简朴的生活,他们另外组成了新的宗教派别——清教。
严格地说,清教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们信奉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他们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在反对国教圣公会的宗教迫害与精神压制的过程中,清教徒继承了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生的个人主义,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广泛的社会结构的调整。
随着清教主义的发展壮大,清教徒的改革要求不再局限于礼仪方面,他们还要求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要求废除“教阶制”,这就严重地触犯了既得利益者,因而受到了英国王室和国教圣公会的严厉迫害。清教的活动由此转到地下,许多清教徒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寻找他们心中的“希望之乡”。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来到了北美这块可以保持其信仰的土地。
二、清教传统塑造下美国的政治文化
开拓北美殖民地时期的英国清教徒的信仰,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文化。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梅里亚姆所说:“清教徒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在美国国民特征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基督教,特别是新教中的清教,是美国文化最主要的源头。清教主义具有浓厚的民主主义倾向,“清教的教义不仅是一种宗教学说,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掺有极为绝对的民主理论和共和理论”。除了政治制度上的偏好外,清教教义还强调个人的自主和社区的共同性,强调上帝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重视现世的生活秩序。这样就构筑了美国社会政治的道德基础,对于形成美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一)崇尚自由、追求平等——美国民主的灵魂
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是清教主义的内在要求。他们“崇尚真正的自由——这种真正的自由涵盖了广泛的道德的涵义。他们把一切破坏和蔑视这种自由信念的行为一概斥责为对权威的亵渎。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是一群称之为美国人的新人,命定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为人类建造一座‘山巅之城’。以清教主义为特点的、美国化的基督教改革运动从一开始与社会改革运动结合在一起,力主个人积极自愿地参与政府的活动。在美国,清教主义是与民主联系在一起的,它赋予了美国民主独特的特点”。
在美国,宗教虽然没有向美国人提倡爱好自由,但它却使美国人能够极其容易地享用自由。这里,宗教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结合得近乎完美。美国的神职人员都一致主张自由,甚至那些不同意信仰自由的人也不例外。托克维尔指出:“美国人在他们的头脑中把基督教和自由混为一体,以致叫他们想这个而不想那个,简直是不可能的。”以致有人说,“自由主义只不过是没有上帝的新教而已”。
移民北美大陆的新教徒正是那些不堪忍受本国教会统治和繁琐的国教礼仪而坚持保持自己和上帝进行直接交流的教徒,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要求个人独立和自主的精神。他们把这种精神带到了北美大陆,并在这里生根。在这里,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一个不需要再去讨论的问题。重要的是自由主义使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同样的权利,这就形成了美国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在美国社会,拥护自由即拥护多元;多元的价值观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才能繁荣,个人的自由也只有在多元的社会中才能昌盛。价值多元主义也由此成了一种与民主社会密不可分的学说。在自由主义者看来,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在根本上是并行不悖的。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是多元的,那么,每一种价值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政权本身的使命就是保护这种多元的存在。政治权力的行使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社会和政府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二)契约精神——美国民主的黏合剂
清教社会组织以教会为内涵,以契约为形式。“契约说”源于上帝与亚当之约——起初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让他们在伊甸园幸福地生活,但要顺从上帝。但亚当和夏娃违背了这个约定,偷吃了禁果,犯下原罪,亚当的后代人类因而苦海无边,世代忏悔,以赎其罪。但清教徒所信仰的加尔文教义“因信得救说”又告诉人们,人能够通过上帝造物的安排理解神旨,争取获得解救,这就是恩典契约(Covenant of Grace)。尽管人性邪恶,但上帝是仁慈的,仍会引导少数选民最终超越罪恶,获得永生。“契约说”包含了清教思想的全部核心。清教徒自认人类罪孽深重,呼吁教徒反省自身的劣根性和堕落本能。他们认为自己肩负上帝使命,要为人类做出榜样,引导其向上帝赎罪,获得拯救。当他们到达北美新大陆这一尚未被“玷污”的蛮荒之地时,更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要他们在此重建“伊甸园”,做全人类的典范。
同样,从“契约说”产生了清教的人权思想。清教思想家们把皈依契约说发展为“教会契约”与“殖民地契约”,以契约来建立教会和殖民地政府。清教徒深知,教会过于庞杂,有损清名,难以控制;而教会若置大群非教徒于不顾,他们又会另立神坛,供奉邪说。必须有一种无所不包、政教兼顾的宽大理论,明确规定每个移民的责任和自由范围,协调社会管理与个人权益的关系——这便产生了被称为“联邦神学”的清教契约思想,即教会契约。
清教主义中的契约论明显地包含着民主的要素。《摩西律法书》中写道,如果以色列人遵循上帝在“十诫”(Ten Commandments)中制定的戒律,上帝便对他们作出某些承诺。在这些契约中,上帝与人们订立协议或合同,并以恩典回报人们所付出的代价。这种思想具有很大的民主性,既然全能的上帝也会遵守保障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契约,更何况人间统治者呢?统治权的合法性在于被统治者的认可。“所以统治者实际上不过是执政者,必须经过选举产生,这就决定了选民具有很高的参与权与参与意识”。人民不只是臣民,不仅是处于臣属或附庸的地位,而是作为参与者以契约为依据对统治者进行监督,执政者的权力应受到选民权利的限制,不能独揽大权,为所欲为。选民的投票就是在分辨谁是上帝选定的有能力的统治者,而当人们发现罪恶的统治者时,他们有权把他推翻,因为他违反了契约。王权的威严消失了,代之以契约的尊严,这显然非常接近现代民主。
清教契约论也为后来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英国统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独立宣言》的开头即宣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可以说,教会契约是后来的《独立宣言》的发轫,《独立宣言》是教会契约的政治性翻版。契约论是美利坚革命和立国的理论基础。
(三)个人主义——美国民主的基石
个人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就包含有对个人人生的尊重。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期间,尊重个人人生的思想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个人主义思想都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主旨和特色。“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最雄辩地、实在地、直接地表述了美国思想。它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真正扎根于美国本土,既不同于希伯来和希腊传统,也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可见,个人主义在美国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韦伯认为,只有清教伦理才能孕育出典型的个人主义,传统的基督教虽具有超越价值,有利于普遍主义和平等的形成,但个人必须通过教会组织与上帝沟通,个人的意志与观念不可能拥有独立地位。新教改革主张“因信得救”,个人可以与上帝直接进行交流,这就降低了教会组织在个人得救中的作用,提升了个人的地位。同时也加强了个人的自律精神,因为当一个有形的人面对无形的上帝时,就必须自省和慎独。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意志就有了独立性和神圣性,个人主义就有了哲学的和宗教的基础,这种体现了个人意志独立性和神圣性的个人主义正是自由主义的核心。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讲的是个人与社会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对立面是集体主义。这种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后者实际上指的是利己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其要义是:“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外,社会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一位外国政治哲学家也持相同看法:“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在英属殖民地时期,各种教会誓约和殖民地誓约都充斥着个人主义的理念。美国《独立宣言》提出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开始也是讲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三、清教传统下美国民主政治的实践
(一)“政教分离”:美国民主的立国原则
首先,由于来到北美的新教派别林立,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强大的教会,教会也不像欧洲那样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这是与清教徒在北美大陆的实践以及清教主义的相关教义不可分离的。正像美国学者所指出的:到十八世纪初期,北美宗教的舞台已经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舞台。英国国教在南方各殖民地和纽约的某些地区建立。公理会教会在新英格兰各殖民地中的三个殖民地里建立了起来。但是,甚至在有这样占统治地位的教会的地方,一些持不同意见的教派也越来越大胆地闯进来。在其他殖民地里,从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会,而且一开始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派……大多数殖民地居民都是新教徒,大多数人都受到加尔文教派的鼓舞。其次,从社会政治的作用来看,清教徒都反对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建立统一的国教,唯恐建立一种统一的国教会像在英国那样对其他教派的信徒进行迫害。因此,北美的清教徒从一开始就处于分散、独立的地位,并和官方保持着相当的距离。由于教派林立,又没有经济基础和官方的一统,所以北美的清教始终成为专制主义政治势力的对立面,结果是在思想领域中民主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因此,在美国,清教主义能够成为美国民主政治的保障得益于政教分离。美国的普通民众和神职人员无一例外都认同政教分离。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在许多问题上的意见是不统一的,但在政教分离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他们所需要的政府是能够力行上帝戒律和维护纯正宗教职责的政府。但他们强烈反对牧师参加政府,因为在清教徒眼中,让一个牧师行使任何一种政治权力,都是向罗马天主教会迈出的危险一步。至今,这种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美国民众,没有一个神职人员在美国担任公职,在参议院和众议院也没有他们的代表。在许多州里,法律向他们关上了仕途的大门,舆论在所有的州里都不同意他们从政。美国人看待他们的牧师,就像看待他们所选举的代表一样,要求牧师为他们服务,而不是统治他们。而教士也认识到想要取得政治权力,就必须放弃宗教的影响力。政教分离使得宗教能够远离政治权力带来的偏好、仇恨、激情,能够将其建立在所有人都一心向往的永生愿望上,并且获得了普遍性。
(二)“地方自治”:美国民主的社会基础
在美国有个有趣的历史现象,那就是清教徒在美国的殖民过程中,是先有社群和社会,而后有政府和国家。他们靠着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宗教信念生活在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这是一块除了当地土著人外再没有其他人烟的土地,也是一块没有权力压制的土地,因此,当清教徒到这片土地定居后,没有任何既成的政府能够管辖他们,他们是基于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结合和生活在一起的。如果要履行在其他地方由政府履行的那些职责,就完全要依靠成员间的协商、自觉以及个人的主动精神。我们看到,在北美大陆定居的移民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但它们通常不是从宗主国或由宗主国委任的总督那里去寻找权力的根源,而是自己建立起自我治理的机构,独立自主地行使权力,他们自己任命行政官员,自己缔结和约和宣战,自己制定治安条例,自己为自己立法。
清教的教义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绝对的民主共和色彩。这些清教徒在英国时早已比其他的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而这也就使自由制度的萌芽即地方自治深深地渗透进了美国的习惯之中,并在美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托克维尔在考察美洲时说:在新英格兰,人们按照乡镇自主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凡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事务,都在公众场合所召开的公民大会上讨论决定。比如作为现代宪法基础的一些基本原则:人民参与公务,公民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像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等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新英格兰在美国的诸州中形成的作为今天美国政治文化基础的主要思想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土上,并最终被整个殖民地借鉴和采纳。
地方自治的思想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反映了自由主义理念在国家与社会这一问题上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在这样的社会只能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同时,地方自治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判断力,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因为全国的政治形势比较复杂,不易为一般民众所理解,而地方事务通常能为当地人民所理解,民众在参加地方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可以培养民主素养和政治能力,增强参加政治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提高普通民众的自主能力和独立精神。这种地方自治实践为美国民主政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现实的模式。
四、结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清教传统中蕴涵的个人主义、契约精神、对自由与平等的天然爱好,清教主义对政教分离的认同以及早期清教徒地方自治的实践对1776年独立革命后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因此构成美国民主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渊源。政教分离尽管是美国宪法的重要原则和现实政治的基本特征,但它并不意味着政治与宗教之间毫无瓜葛,相反,政教分离正是宗教对美国社会政治保持强大、持久影响力的奥秘所在。美国宗教从来没有脱离社会政治生活,政教分离只是机构的分立,而不是文化的割裂。只是在美国,清教主义的内核和政教分离的形式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而已。直到今天,美国国民仍然有一亿三千万人信奉基督教,占美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基督教的教义对这些人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清教主义的传统一脉相承,形成了今日美国实质上的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确像一些外国观察家所戏称的,是一个“上帝治下的国家”,清教传统作为美国民主精神的早期内核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