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最清高的隐士,一些人有可能都会想到晋朝的陶渊明和战国的介子推。陶渊明当时是个县令。起码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个位置多有油水啊,但人家说辞职就辞职了。介子推在重耳颠沛流离的时候,尽心服侍,重耳得了天下后,按理说,他不进常委,在哪个战线当个主管还没问题吧!可这个介子推就是牛。宁可被烧死在大山里,也不出来做那个官。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俩清高是清高,但毕竟有过从政的“前科”。而且,陶渊明的辞职,也可能是因为他感到那五斗米的薪水太低了,还不如回家种点地来得实惠,也不用那么操心:而介子推的归隐呢,也可能是因为和重耳这个领导的关系没整明白,图的是不蒸馒头争口气也未可知。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他俩的清高还算不上真正的清高。
有个成语叫口不二价,说的是东汉人韩康的故事。这个韩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隐士,他经常在名山大川里采药。然后到长安大街上卖。汉桓帝听说韩康是个人才,想请他出来做官,便派使臣拿着聘任文件,准备了一辆高级车子去请他。韩康没办法,同意了,但他没坐桓帝给他准各的车,而是坐着自己家拉柴的车,提前上路了。走到半路,韩康找着个机会逃掉了。你看,宁可靠小买卖养家糊口,也绝不踏人仕途,要说清高,这样的清高似乎才算清高。
清高的隐士哪个朝代都有。据说,在夏商之际有两个清高的隐士,一个叫卞随,一个叫务光,他们俩清高到什么程度呢?简而言之,他俩视人仕的消息如瘟疫,避之唯恐不及,一旦听入耳中,就认为即便淘尽三江五湖水,也无法洗净受污染的肉体。办法就一个:毁灭受到污染的肉体,从而保留纯净的灵魂。所以,当他俩听到商朝的开国国君汤要把王位让给他们的时候,卞随纵身跳入桐水中,务光抱着石头自沉于卢水里,因为他俩觉得已无颜活在世上了。你看,这老哥儿俩,清高得实在不能再清高。
夏商之前,在三皇五帝时代有个隐士叫许由,也很清高。当时,部落联盟首领尧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处理事务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召集各个部落的首领开会,商议找一个继承人的事。商议来商议去,最后,就推荐到许由的头上了。哪想到,听到这个消息后,许由跑到颍水边,手捧河水,反复冲洗自己的耳朵,希望把因为听到这个消息而受污染的耳朵冲洗干净,还自己纯洁的本来面目。可他的此举却被一个正给牛饮水的农夫叫巢父的看到了,不禁奚落他道: “你有意出没于人前人后,又故示清高。不肯任职。无非是追求虚名罢了。你嫌那消息污染了你的耳朵。我还嫌你洗耳朵的水弄脏了我牛犊的嘴呢!”巢父的话。尽管很尖刻,不过,不是没有道理。许由的清高,确实有些矫揉造作。要说白了,其实就是假清高。
编辑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