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学知识是人们创作文学、理解文学、看待文学的一种尺度,它有着钥匙的功能,同时还有模具的功能,即它不只是认识文学的门径,其实也是把文学安置到一定框架去的系统。如果说文学知识是进入文学的路线图的话,那么要把握文学知识就需要有对文学知识的历史性的了解和理解。本文从知识的历史性的角度引入议题,然后作为历史性的文学知识的现实价值、文学知识的历史性的合理性与局限、历史性作为文学知识话语的坐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文学 知识 历史性 价值 话语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6-0096-07
不同的研究工作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不过应该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要获取相关知识。文学的研究就是要获取文学知识。按照朴素的观点,知识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那么文学研究的日积月累就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可是实际的情况并不如此简单。原有的知识可能已经不重要了,被挪入到了遗忘的角落,譬如在诗歌写作中需要作为基本知识来掌握的“四声八病”,后起的新诗完全不需要这样的考虑;而后来又出现的新问题在先前的知识系统中根本就不涉及,如电影叙事和文学剧本的关系问题,因为电影的出现这种关系才成为需要关注的对象。
另外就是文学的知识本身也有一个范式的转换的问题。譬如最初的文学理论,从中国先秦到古希腊,都是集中在文学如何体现社会价值的思考,文学被作为社会表达的一个方面来看待,可是,这种社会表达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实现是可以追问的。按照我们的一般的意识形态的定义,在一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也就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有着更大的发言权的,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门或者说它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那么文学当然也就主要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表达。可是文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近代时候进入到了数字化、计量化的管理之后,那种把人挪入到完全类似于机器或机器的零件的方式,与文学的个性化的、诉诸感性的方式形成某种对立,这样就使得文学被看成体制外的力量。在所谓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区别的理论中,文学被看成审美现代性的典型代表,它可能是以反体制化的姿态出场的。这样来理解文学的社会表达意义的话,文学就不是统治者可以随意操纵的了,甚至它应该被列为柏拉图的需要驱逐的范畴。
除了在共时角度上可以有不同的看待,另外也还有在历时角度上的变化。 福柯曾经说:“自荷马、但丁以来,西方世界就存在着我们今天称之为‘文学’的语言样式,但‘文学’这个词是新出现的,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也意味着一种特定的语言被分离出来了,这种语言特有的存在样式就是‘文学的’。……文学与观念性话语的区别越来越大,并将自己封闭在彻底不及物的状态中。”
(注:Michel Foucault: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 New York Vintage1